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概念,既是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以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来谈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创设物理情境;掌握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以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利用这样的材料来使学生建立概念有時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如果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惯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在玻璃杯下面放一张纸,慢慢拉动纸到讲桌边上,问学生:继续拉动,玻璃杯会掉下来吗?让学生猜测后,突然用力将纸抽出,在学生会发现玻璃杯仍然完好地静立在桌子边缘,从而惊讶不已,激发起求知欲。
2.利用学生活动创设物理情境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一页页相互交错夹在一起,让几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拔河比赛,即使用力都不容易将书拉开,从而引入“摩擦力”概念。又有如“密度”概念的引入时,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再通过讨论“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让学生加强认识。
3.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比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背着同样重的宽带的书包和窄带的书包以及同样的书包背着不同重量的书本时肩膀的感受,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感受建立压强的概念。在讲解“扩散”概念时,让学生闻到洒在教室内的香水味加强感官认识,再回忆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的时间短来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4.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物理情境。
有时新概念与以往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对一些不便于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并且学生又没有体验的,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模拟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演示,就可以用FLASH演示决定像的位置的其实就是三根特殊的光线;又如学习同步卫星、核能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
6.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创设物理情境
在有些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學中,运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引入方法。例如,教师可利用阿基米德鉴别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引入密度这个概念,可利用课本插图或挂图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引入大气压的概念等。
二、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及物理现象和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很难从对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必须通过自身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飞跃,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相互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从而区分和辨别出现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1.要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物理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
2.引导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从而深化概念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重力与压力,可以从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区别,指出什么特别的情况下才有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的联系。
四、加强练习,掌握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可以精心设计新问题情景,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在新情景中去解决新问题,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实质,并且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反馈评价,利用概念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掌握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关键在于问题的典型性、启发性、灵活性是否突出,是否有针对性。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不求一蹴而就,要使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于“动滑轮”问题,在得出动滑轮省力的条件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谈谈认识过程,进行反思,澄清使用动滑轮就一定省力的错误,认识到动滑轮省力还是费力的问题应该考虑动力作用在滑轮的轴上还是轮上,而后再精心设计新情景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拓展提升。
总之,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学生掌握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教材,更好地完成物理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创设物理情境;掌握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以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利用这样的材料来使学生建立概念有時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如果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惯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在玻璃杯下面放一张纸,慢慢拉动纸到讲桌边上,问学生:继续拉动,玻璃杯会掉下来吗?让学生猜测后,突然用力将纸抽出,在学生会发现玻璃杯仍然完好地静立在桌子边缘,从而惊讶不已,激发起求知欲。
2.利用学生活动创设物理情境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一页页相互交错夹在一起,让几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拔河比赛,即使用力都不容易将书拉开,从而引入“摩擦力”概念。又有如“密度”概念的引入时,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再通过讨论“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让学生加强认识。
3.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比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背着同样重的宽带的书包和窄带的书包以及同样的书包背着不同重量的书本时肩膀的感受,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感受建立压强的概念。在讲解“扩散”概念时,让学生闻到洒在教室内的香水味加强感官认识,再回忆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的时间短来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4.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物理情境。
有时新概念与以往学习过的概念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入。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对一些不便于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并且学生又没有体验的,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模拟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演示,就可以用FLASH演示决定像的位置的其实就是三根特殊的光线;又如学习同步卫星、核能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
6.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创设物理情境
在有些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學中,运用物理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引入物理概念,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引入方法。例如,教师可利用阿基米德鉴别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引入密度这个概念,可利用课本插图或挂图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引入大气压的概念等。
二、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及物理现象和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很难从对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必须通过自身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飞跃,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如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相互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从而区分和辨别出现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1.要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物理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
2.引导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从而深化概念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重力与压力,可以从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区别,指出什么特别的情况下才有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的联系。
四、加强练习,掌握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可以精心设计新问题情景,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在新情景中去解决新问题,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实质,并且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反馈评价,利用概念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掌握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关键在于问题的典型性、启发性、灵活性是否突出,是否有针对性。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不求一蹴而就,要使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于“动滑轮”问题,在得出动滑轮省力的条件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谈谈认识过程,进行反思,澄清使用动滑轮就一定省力的错误,认识到动滑轮省力还是费力的问题应该考虑动力作用在滑轮的轴上还是轮上,而后再精心设计新情景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拓展提升。
总之,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学生掌握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教材,更好地完成物理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