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试题特点分析
1、注重主干知识考查,测试内容全面
与2008年相比,自然地理的分值变化不大,人文地理增加幅度较大,占62.7%。其中重点考核的知识点有:①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热状况、天气系统和气候、水循环、地质作用等。②人文地理:工农业区位分析、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③区域地理:区域判断、区域特征的形成和评价、区域开发与整治等的比重较大。需要说明初、高中及各模块的内容有时是很难区分开的。
2、注重图表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2009地理高考题继承了广东近年来一贯的地理高考风格,特别注重对学生图象分析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图表语言的特色。整份试卷一共用了各类地图23幅,表格2个,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图的类型很多,有原理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结构图、柱状图、曲线图等。试题还充分实现了图表结合、图文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文)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不少问题的解答无需地理知识,可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这样的题目分值有20分之多。
3、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彰显新课程理念
考题提供了充足的区域背景材料,并不要求考生记忆过多的识记性内容,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考查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所有这些,已经成为广东地理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题目在设置上体现了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例如,第31题第(5)小题“采取什么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类似的还有33题的第(4)、(5)小题和34题的第(5)小题。
4、依纲不依本,体现高考命题公平性
广东省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考题也能做到避开任何版本的现成知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试题取材不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或教辅资料,多来自生产生活实际。试题素材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时代感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回答问题也往往不能直接取自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如“粮食安全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补给”等。
二、2010年高考备考几点建议
1、夯实基础,稳打稳扎,抓好第一轮复习
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知识来看,涵盖面越来越广,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一定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第一轮复习,稳扎稳打地将主干知识详细地复习一遍,扎实打好基础这才是地理应试之本。有人说,一轮复习决定高考的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一轮复习要做到不求速度求质量,不求难度求广度。如果一轮复习知识零碎,不成体系,难以应对高考。同时要注意把握主干知识的依据,它既是我们所用的教材,也是考纲要求。
所谓夯实基础,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等,从而建立地理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悟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思维方法。
2、落实空间定位,优化区域地理复习
区域地理知识大多是初中阶段所学,不少教师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初中知识过于简单,不必花太多时间,因此在复习时将其过分简略化,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学好区域地理,地理的学习等于成功了一半。与2008年相比,本次考题中虽然区域地理知识有所减少,但并不等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就降低。事实上,不少的题目根本无法分辨到底是考查区域地理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知识。例如33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孟买和洛杉矶的区域特征,很难想象他能圆满地解答这道题。类似的还有第32、34、35等多道题。
3、注重图表及案例运用,提高材料判读和分析能力
文字素材、图表等背景材料在考试中的大量出现,足以引起对地理教学法重新审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而且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在复习中,应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地图的运用,不仅要做到会读图、判图,更应将地图内化——具体表现为不仅会识图,还会绘图;不仅能将图转化为文字,还能做到将文字转化为地图。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高考试卷中千变万化的图表时,才能临危不乱,甚至得心应手。
4、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重视答题规范
第二卷中的文字表述题的分值较大,也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不够,有时因为答题的规范性不够所致。例如32题第(4)小题,要求“分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训练有素的学生自然会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多方面有条理地分析,轻易地拿到这3分。而有的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思路混乱,条理不清,语言不到位,自然拿不到高分。同样,回答“如何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时,好的学生能从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和社会原因)人手,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高考答题,答对了得分,答错了不会扣分。因此,抓好学生的答题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得分的机率。所谓答题规范,包括书写规范,但更重要的是语言规范,即答题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利用学科语言答题等。
1、注重主干知识考查,测试内容全面
与2008年相比,自然地理的分值变化不大,人文地理增加幅度较大,占62.7%。其中重点考核的知识点有:①自然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热状况、天气系统和气候、水循环、地质作用等。②人文地理:工农业区位分析、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③区域地理:区域判断、区域特征的形成和评价、区域开发与整治等的比重较大。需要说明初、高中及各模块的内容有时是很难区分开的。
2、注重图表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2009地理高考题继承了广东近年来一贯的地理高考风格,特别注重对学生图象分析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学科图表语言的特色。整份试卷一共用了各类地图23幅,表格2个,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图的类型很多,有原理图、分布图、等值线图、结构图、柱状图、曲线图等。试题还充分实现了图表结合、图文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文)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不少问题的解答无需地理知识,可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这样的题目分值有20分之多。
3、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彰显新课程理念
考题提供了充足的区域背景材料,并不要求考生记忆过多的识记性内容,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考查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所有这些,已经成为广东地理卷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题目在设置上体现了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例如,第31题第(5)小题“采取什么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类似的还有33题的第(4)、(5)小题和34题的第(5)小题。
4、依纲不依本,体现高考命题公平性
广东省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考题也能做到避开任何版本的现成知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试题取材不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或教辅资料,多来自生产生活实际。试题素材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时代感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回答问题也往往不能直接取自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如“粮食安全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补给”等。
二、2010年高考备考几点建议
1、夯实基础,稳打稳扎,抓好第一轮复习
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知识来看,涵盖面越来越广,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一定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第一轮复习,稳扎稳打地将主干知识详细地复习一遍,扎实打好基础这才是地理应试之本。有人说,一轮复习决定高考的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一轮复习要做到不求速度求质量,不求难度求广度。如果一轮复习知识零碎,不成体系,难以应对高考。同时要注意把握主干知识的依据,它既是我们所用的教材,也是考纲要求。
所谓夯实基础,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等,从而建立地理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悟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思维方法。
2、落实空间定位,优化区域地理复习
区域地理知识大多是初中阶段所学,不少教师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初中知识过于简单,不必花太多时间,因此在复习时将其过分简略化,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学好区域地理,地理的学习等于成功了一半。与2008年相比,本次考题中虽然区域地理知识有所减少,但并不等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就降低。事实上,不少的题目根本无法分辨到底是考查区域地理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知识。例如33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孟买和洛杉矶的区域特征,很难想象他能圆满地解答这道题。类似的还有第32、34、35等多道题。
3、注重图表及案例运用,提高材料判读和分析能力
文字素材、图表等背景材料在考试中的大量出现,足以引起对地理教学法重新审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新课改精神格格不入,而且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在复习中,应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地图的运用,不仅要做到会读图、判图,更应将地图内化——具体表现为不仅会识图,还会绘图;不仅能将图转化为文字,还能做到将文字转化为地图。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高考试卷中千变万化的图表时,才能临危不乱,甚至得心应手。
4、提高学生文字表述能力,重视答题规范
第二卷中的文字表述题的分值较大,也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不够,有时因为答题的规范性不够所致。例如32题第(4)小题,要求“分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训练有素的学生自然会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多方面有条理地分析,轻易地拿到这3分。而有的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思路混乱,条理不清,语言不到位,自然拿不到高分。同样,回答“如何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时,好的学生能从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和社会原因)人手,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高考答题,答对了得分,答错了不会扣分。因此,抓好学生的答题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得分的机率。所谓答题规范,包括书写规范,但更重要的是语言规范,即答题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利用学科语言答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