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工成本上升是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新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客观、正确看待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和对策缓解对企业的压力,是我们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02
前言
用工成本上升这个话题是当下企业家和学者们同声高呼的顽疾。从2008年玖龙纸业的张茵就《劳动合同法》问题向全国政协建议取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2011年厉以宁教授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到现实社会总劳资双方就工资问题频繁发生的冲突,足以见得这个问题已经关乎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的繁荣发展。到了十三五期间,这个问题更加尖锐。2016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召开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回记者问时提出,在企业方面和雇员方面,《劳动合同法》的保护程度是不平衡的。对企业的保护十分不足,最终损害了劳动者利益。
用工成本上升一方面是“资”方的抱怨,一方面是“劳”方的苦衷。潮流已定,劳动法只是个准绳,引经据典也只能是纸上功夫,下面就要看我们广大的国民如何看待和对待了!
一、用工成本的诠释
(一)广义用工成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广义的用工成本是考虑“投入产出”的,这个成本要与对应用工收益匹配。广义成本包括基本薪资、奖金、福利费、社保、公积金、占用办公环境、生产不良品、对集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税收、企业社会责任等等。
影响广义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标准、企业所处行业、工作环境、人员基本素质、人员与企业需求契合度、工作经验及熟练程度、环境资源、企业文化、员工生活空间。本文所述用工成本指广义的用工成本。
(二)狭义用工成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狭义的用工成本范围缩小很多,仅包括个人直接得到的月薪、奖金、社保、住房公积金、伙食费、住宿费、补贴等。
影响狭义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标准、工作环境、人员基本素质、企业文化、员工生活空间。
(三)用工成本与城市化的关系
谈到用工成本绝对不能疏漏城市化因素。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多数采取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只有农民大量走向城市才会让迅速扩大的城市有“工”可用。
二、国际用工成本环境
(一)美国加拿大
高昂用工成本且民主化。美国人工作时间表面为8小时,但民主意识强烈,往往把音乐、网络等娱乐融入工作,靠务实和有点自大的美国优越感实现工作价值,8小时后更会把工作抛在脑后,所以人工成本就高。好在美国有军工、化工、软件、电子等方面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对稀释了美国人的高昂用工成本;同时,美利坚的包容性也吸纳了中国、印度、拉美高素质且勤奋的外来移民来提高人均增加值。
(二)欧盟
高昂用工成本且效率低。欧洲或欧盟受其发达资本主义基础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影响,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可大致分为两大派系,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国家用工成本尚属中庸,高人工成本高人均增加值,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资源,具有人工成本竞争力;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崇尚人权享乐,工会代表这些大多数国民与政府抗衡,高人工成本、低人均增加值,套用中國俗语就是坐吃山空,这也导致被德国总理默克尔抨击为“懒汉国家”,今年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至今难以收拾。
(三)日本韩国
较高用工成本且高效率。日本韩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用工成本较高是在亚洲国家公认的,主要受人员素质普遍高,房屋、日常生活高消费,以及低社会福利等因素的影响。因其保留数码产品、显示产品、化工等产业的国际领先位置,对较高的用工成本基本被高附加值的产品稀释。相对来说,其人力资源已经被开发到极致,机械化或产业向海外转移是其降低用工成本的最佳出路。
(四)南亚
低廉用工成本且低效率。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拥有全球堪称雄厚的劳动力资源,加之官方语言都是英语,劳动力成本低廉。但落后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外出办公的超低效率,社会治安也不理想,都相对拉高了人工成本。但是:印度大象行动迟缓,但步步铿锵有力,随社会基础的提高,印度用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五)拉美
中等用工成本且潜力巨大。拉美国家的用工成本标准较低,月均最低工资额约为100美元,不同地区、行业间工资差异较大。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代表,其都拥有系统的用工、劳动法律法规保障。例如,阿根廷的月均最低工资额为140美元,工业系统职工月均工资额为600美元。政府雇员的工资额根据相关法令确定,私营部门雇员的工资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可以预见,拉美国家潜力巨大,在不久的将来,用工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优势会逐步显现。
(六)非洲
工业化荒漠且无人工成本概念。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因为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用工普及率低。虽然有统计数据表明有三十几个国家最低工资超过中国,但因为数据缺乏全面性,仅代表少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和商贸人员的用工标准,不足以说明问题,毕竟非洲的贫困问题还是全球最突出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工业的全球化和非洲人民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非洲企业和人民会加入到雇员行列,届时其用工成本必将显现优势。
三、中国国内用工成本环境
(一)纵览中国全国
中国作为世界化工厂颇受诟病。往往是靠低廉的用工成本,牺牲了当代人员的健康和环境资源,换来微薄的辛苦费。应该说,中国的用工成本上升速度还慢了,且远远不够,用工成本差距太大极不合理。
以最低工资为例,按地区划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最低工资及社保情况如下: 可见,最低工资按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对应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近五年的区域工资差异在缩小。工资上涨幅度在60%——100%,社保比例有升有降,但绝对额随工资基数上升也很快。社保比例按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综合评定,狭义用工成本由高至低为:华东、中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
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发行的《劳动评论月刊》中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力每小时的工资为0.81美元,仅为美国同期劳动力每小时工资水平的2.7%,日本的3.4%,欧盟的2.2%。同样,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工资差也大抵如此。中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中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6倍,世界平均为2倍;中国国企高管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为5倍;中国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世界平均为70%。
(二)中南
以广州、深圳、湖南为代表,属于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对应因当地物价水平较高、产业链配套齐全等原因,工资最高。但中南企业在福利、社保公积金等方面偏低,平均用工成本低于华东。
(三)华北
以北京、天津、河南为代表,用工成本偏高,但极差非常大,例如,北京将比同区域的内蒙古高很多。同时,因为此区域集中国家公务部门和央企、跨国集团,福利、奖金、工会活动等隐性成本高,实际用工成本很可能超过中南。
(四)华东
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代表,沿海沿江区域,经济较发达,工资、社保公积金等都在前列,平均用工成本在国内最高。
(五)东北
老工业基地,产业环境成熟,用工成本不断下降,且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因缺乏就业渠道和不满低薪酬外移,流失两成以上。
(六)西南
新兴发展地区,正逐步追赶沿海沿江区域,现用工成本尚低,但将随当地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七)西北
西部大开发尚需时日,人工基础素质差,用工成本低。
四、如何看待现状
(一)历史数据说明了什么
狭义的用工成本容易根据社保渠道取得,但广义的用工成本涉及因素诸多,目前最好用定性角度评价。
从区域角度来评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早的地区、沿海沿江地区、有政府资源地区用工成本偏高,也就是说有优势的地区成本高,这是一个合理的经济现象。
从行业角度评价,难度很大。因为好多隐性的用工成本连税务局、检察院和审计署也查不出来。例如,税务杠杆调控和财政二次分配的合理性;沿海不规范地区的山寨产业、地下金融机构;拥有垄断资源的国字号背景公司;存在跨境利益输送的国际化集团企业等等。凡是存在资源的不均衡现状,必将主动被动带来用工成本的差异。中国政府注资企业各行业间工资差别悬殊,这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2015年上半年银行人均薪酬16.6万元。建筑、餐饮、编织等行业的工资约在2万元/年左右,中国行业之间工资差异达到了 300%!
中国财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1.4%。
应该说,统计数据说明不了科学性,只是提醒我们及时关注或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
(二)用工成本上升是个相对论
衡量用工成本上升下降千万不能用绝对金额比较,必须结合人工为社会创造的增加值来综合评定,这是一个相对论。人员的素质积累、企业先天资源优势、科技生产力优势、地域优势、甚至机遇,这些都会影响用工成本的评价。
但总的来说,用工成本会随着综合国力的变化而变化,是同方向的,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的幸福感、物质生活水平、身体素质就应该与综合国力的发展同步。
(三)上升的成本到哪里去了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没出现长期的类似日本、中南欧国家那样的负增长或停滞。
但是,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资源的上涨,国际金融、海外投资的学费,这些都是明摆着呢!取富于民后,必将在哪个环节还回来,至于谁获益,是否“三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优势在哪里
不要把世界工厂当成荣誉而自喜,古语一大堆,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仁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侧,工者居后”。此道理推广到行业去取向、劳动力产业和国家也是一样。
各位可以再回过头看看十三五规划,两个核心议题及涵义:
其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人力资源强国”的数量标准,即要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向国际社会输送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提高质量标准,改善结构和布局标准。
其二,人口发展作为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人口与经济相互制约关系的发展。人口作为基本生产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比例相适应。作为消费力的人口与消费资料之间也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出路在哪里
2015年GDP增长6.9%,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缓解企业压力的必要手段。
(一)资源配置是硬道理
扬长避短,全局规划考虑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过了温饱阶段,在劳动力资源和用工成本方面我们比不过印度越南等,在自然资源方面我们比不过俄罗斯和巴西,在国民教育水平方面我们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和日韩。中国人的优势还是在于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三思而后行,冷静配资市场资源再决定下一步方向。
(二)产业定位和布局
还是要提到十三五规划,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耕地的无效占用、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产业链尤其是尖端民用技术的断腿暴露的经济软肋、城乡同步发展、东西部经济平衡等等。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用产业定位和布局来实现。
(三)区域转移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同中亚和东盟国家深入合作,也包括了劳动力资源的互补。“做自己擅长的,其他外包”,这是苹果、IBM、诺基亚等的经营理念,这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找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用工成本自然不会浪费。人才流动是有趋向性的,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引导,发挥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优势,自然解决了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
(四)工作环境规划
最后,中国已经进入創新驱动新阶段,中国制造2025就在我们前面。传统的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终必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结合所处产业情况选择设计工作环境,包括设备自动化、工艺流程、周边产业链配套、交通环境、基础设施配置、当地政府鼓励项目等等。这方面,我们要发扬和美国、德国、日韩企业的差异优势,最佳配置企业的工作环境,从产出大于投入的目光正确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关键词:用工成本;劳动力成本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02
前言
用工成本上升这个话题是当下企业家和学者们同声高呼的顽疾。从2008年玖龙纸业的张茵就《劳动合同法》问题向全国政协建议取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2011年厉以宁教授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到现实社会总劳资双方就工资问题频繁发生的冲突,足以见得这个问题已经关乎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的繁荣发展。到了十三五期间,这个问题更加尖锐。2016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召开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回记者问时提出,在企业方面和雇员方面,《劳动合同法》的保护程度是不平衡的。对企业的保护十分不足,最终损害了劳动者利益。
用工成本上升一方面是“资”方的抱怨,一方面是“劳”方的苦衷。潮流已定,劳动法只是个准绳,引经据典也只能是纸上功夫,下面就要看我们广大的国民如何看待和对待了!
一、用工成本的诠释
(一)广义用工成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广义的用工成本是考虑“投入产出”的,这个成本要与对应用工收益匹配。广义成本包括基本薪资、奖金、福利费、社保、公积金、占用办公环境、生产不良品、对集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税收、企业社会责任等等。
影响广义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标准、企业所处行业、工作环境、人员基本素质、人员与企业需求契合度、工作经验及熟练程度、环境资源、企业文化、员工生活空间。本文所述用工成本指广义的用工成本。
(二)狭义用工成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狭义的用工成本范围缩小很多,仅包括个人直接得到的月薪、奖金、社保、住房公积金、伙食费、住宿费、补贴等。
影响狭义用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是:所在地标准、工作环境、人员基本素质、企业文化、员工生活空间。
(三)用工成本与城市化的关系
谈到用工成本绝对不能疏漏城市化因素。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多数采取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只有农民大量走向城市才会让迅速扩大的城市有“工”可用。
二、国际用工成本环境
(一)美国加拿大
高昂用工成本且民主化。美国人工作时间表面为8小时,但民主意识强烈,往往把音乐、网络等娱乐融入工作,靠务实和有点自大的美国优越感实现工作价值,8小时后更会把工作抛在脑后,所以人工成本就高。好在美国有军工、化工、软件、电子等方面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对稀释了美国人的高昂用工成本;同时,美利坚的包容性也吸纳了中国、印度、拉美高素质且勤奋的外来移民来提高人均增加值。
(二)欧盟
高昂用工成本且效率低。欧洲或欧盟受其发达资本主义基础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影响,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可大致分为两大派系,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国家用工成本尚属中庸,高人工成本高人均增加值,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资源,具有人工成本竞争力;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崇尚人权享乐,工会代表这些大多数国民与政府抗衡,高人工成本、低人均增加值,套用中國俗语就是坐吃山空,这也导致被德国总理默克尔抨击为“懒汉国家”,今年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至今难以收拾。
(三)日本韩国
较高用工成本且高效率。日本韩国属于经济发达国家,用工成本较高是在亚洲国家公认的,主要受人员素质普遍高,房屋、日常生活高消费,以及低社会福利等因素的影响。因其保留数码产品、显示产品、化工等产业的国际领先位置,对较高的用工成本基本被高附加值的产品稀释。相对来说,其人力资源已经被开发到极致,机械化或产业向海外转移是其降低用工成本的最佳出路。
(四)南亚
低廉用工成本且低效率。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拥有全球堪称雄厚的劳动力资源,加之官方语言都是英语,劳动力成本低廉。但落后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外出办公的超低效率,社会治安也不理想,都相对拉高了人工成本。但是:印度大象行动迟缓,但步步铿锵有力,随社会基础的提高,印度用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五)拉美
中等用工成本且潜力巨大。拉美国家的用工成本标准较低,月均最低工资额约为100美元,不同地区、行业间工资差异较大。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代表,其都拥有系统的用工、劳动法律法规保障。例如,阿根廷的月均最低工资额为140美元,工业系统职工月均工资额为600美元。政府雇员的工资额根据相关法令确定,私营部门雇员的工资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可以预见,拉美国家潜力巨大,在不久的将来,用工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优势会逐步显现。
(六)非洲
工业化荒漠且无人工成本概念。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因为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用工普及率低。虽然有统计数据表明有三十几个国家最低工资超过中国,但因为数据缺乏全面性,仅代表少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和商贸人员的用工标准,不足以说明问题,毕竟非洲的贫困问题还是全球最突出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工业的全球化和非洲人民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非洲企业和人民会加入到雇员行列,届时其用工成本必将显现优势。
三、中国国内用工成本环境
(一)纵览中国全国
中国作为世界化工厂颇受诟病。往往是靠低廉的用工成本,牺牲了当代人员的健康和环境资源,换来微薄的辛苦费。应该说,中国的用工成本上升速度还慢了,且远远不够,用工成本差距太大极不合理。
以最低工资为例,按地区划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最低工资及社保情况如下: 可见,最低工资按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对应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近五年的区域工资差异在缩小。工资上涨幅度在60%——100%,社保比例有升有降,但绝对额随工资基数上升也很快。社保比例按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综合评定,狭义用工成本由高至低为:华东、中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
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发行的《劳动评论月刊》中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力每小时的工资为0.81美元,仅为美国同期劳动力每小时工资水平的2.7%,日本的3.4%,欧盟的2.2%。同样,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工资差也大抵如此。中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中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6倍,世界平均为2倍;中国国企高管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为5倍;中国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世界平均为70%。
(二)中南
以广州、深圳、湖南为代表,属于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对应因当地物价水平较高、产业链配套齐全等原因,工资最高。但中南企业在福利、社保公积金等方面偏低,平均用工成本低于华东。
(三)华北
以北京、天津、河南为代表,用工成本偏高,但极差非常大,例如,北京将比同区域的内蒙古高很多。同时,因为此区域集中国家公务部门和央企、跨国集团,福利、奖金、工会活动等隐性成本高,实际用工成本很可能超过中南。
(四)华东
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代表,沿海沿江区域,经济较发达,工资、社保公积金等都在前列,平均用工成本在国内最高。
(五)东北
老工业基地,产业环境成熟,用工成本不断下降,且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因缺乏就业渠道和不满低薪酬外移,流失两成以上。
(六)西南
新兴发展地区,正逐步追赶沿海沿江区域,现用工成本尚低,但将随当地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七)西北
西部大开发尚需时日,人工基础素质差,用工成本低。
四、如何看待现状
(一)历史数据说明了什么
狭义的用工成本容易根据社保渠道取得,但广义的用工成本涉及因素诸多,目前最好用定性角度评价。
从区域角度来评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早的地区、沿海沿江地区、有政府资源地区用工成本偏高,也就是说有优势的地区成本高,这是一个合理的经济现象。
从行业角度评价,难度很大。因为好多隐性的用工成本连税务局、检察院和审计署也查不出来。例如,税务杠杆调控和财政二次分配的合理性;沿海不规范地区的山寨产业、地下金融机构;拥有垄断资源的国字号背景公司;存在跨境利益输送的国际化集团企业等等。凡是存在资源的不均衡现状,必将主动被动带来用工成本的差异。中国政府注资企业各行业间工资差别悬殊,这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2015年上半年银行人均薪酬16.6万元。建筑、餐饮、编织等行业的工资约在2万元/年左右,中国行业之间工资差异达到了 300%!
中国财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1.4%。
应该说,统计数据说明不了科学性,只是提醒我们及时关注或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
(二)用工成本上升是个相对论
衡量用工成本上升下降千万不能用绝对金额比较,必须结合人工为社会创造的增加值来综合评定,这是一个相对论。人员的素质积累、企业先天资源优势、科技生产力优势、地域优势、甚至机遇,这些都会影响用工成本的评价。
但总的来说,用工成本会随着综合国力的变化而变化,是同方向的,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的幸福感、物质生活水平、身体素质就应该与综合国力的发展同步。
(三)上升的成本到哪里去了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没出现长期的类似日本、中南欧国家那样的负增长或停滞。
但是,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资源的上涨,国际金融、海外投资的学费,这些都是明摆着呢!取富于民后,必将在哪个环节还回来,至于谁获益,是否“三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优势在哪里
不要把世界工厂当成荣誉而自喜,古语一大堆,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仁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侧,工者居后”。此道理推广到行业去取向、劳动力产业和国家也是一样。
各位可以再回过头看看十三五规划,两个核心议题及涵义:
其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人力资源强国”的数量标准,即要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向国际社会输送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提高质量标准,改善结构和布局标准。
其二,人口发展作为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人口与经济相互制约关系的发展。人口作为基本生产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比例相适应。作为消费力的人口与消费资料之间也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出路在哪里
2015年GDP增长6.9%,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缓解企业压力的必要手段。
(一)资源配置是硬道理
扬长避短,全局规划考虑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过了温饱阶段,在劳动力资源和用工成本方面我们比不过印度越南等,在自然资源方面我们比不过俄罗斯和巴西,在国民教育水平方面我们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和日韩。中国人的优势还是在于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三思而后行,冷静配资市场资源再决定下一步方向。
(二)产业定位和布局
还是要提到十三五规划,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耕地的无效占用、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产业链尤其是尖端民用技术的断腿暴露的经济软肋、城乡同步发展、东西部经济平衡等等。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用产业定位和布局来实现。
(三)区域转移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同中亚和东盟国家深入合作,也包括了劳动力资源的互补。“做自己擅长的,其他外包”,这是苹果、IBM、诺基亚等的经营理念,这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找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用工成本自然不会浪费。人才流动是有趋向性的,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引导,发挥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优势,自然解决了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
(四)工作环境规划
最后,中国已经进入創新驱动新阶段,中国制造2025就在我们前面。传统的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终必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结合所处产业情况选择设计工作环境,包括设备自动化、工艺流程、周边产业链配套、交通环境、基础设施配置、当地政府鼓励项目等等。这方面,我们要发扬和美国、德国、日韩企业的差异优势,最佳配置企业的工作环境,从产出大于投入的目光正确看待用工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