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治教育有何新特点?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介绍:
  王敬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杨新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
  郭院丽
  北京一零一中学学生处主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要求,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施,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水平,近日,法学专家、教育专家和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业务专家,围绕校园法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嬗变、校园法治教育与预防犯罪的关系、推动校园法治教育工作的多方力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问题一:进入新时代,校园法治教育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和新变化?与一般社会普法相比,校园法治教育的普法边界在哪里?
  王敬波: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沿着两个轨迹进行:一个是社会普法活动;另一个是在学校中开展的以学科教育为标志的法治教育,重点是在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中传递法治教育。这两者的差异非常大:社会普法没有特别针对青少年进行,具有随机性和非系统性;学校法治教育的优势在于系统性强,更有针对性地对应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首先要特别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论。法治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或者是公民的底色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包括但不限于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同时也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中国法治教育的未来,未来年青一代的法治素养的养成决定我们整个国家法治发展方向,这是我们法治国家的一个基础性工程。
  杨新娥:校园法治教育这几年有两点变化:第一,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第二,校园法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在专业化、精细化上有很大提升。普法边界就是普法专业性的问题。比如防性侵教育中,我们教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办理的案件中熟人性侵的非常多”,这样,孩子可能就觉得周围的环境是不安全的。这就需要我们让孩子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犯罪的这一小部分人里可能熟人比较多,原因在于罪犯跟小孩有接触机会,也有可能是老师或者家长对孩子照看得不是很到位,给了坏人可乘之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是好人,生活中我们都是互相帮助的,应该给孩子们传递这种正确的理念。当我们教育孩子如何安全自护时,需要用专业的字眼传递知识,用专业的语言体现专业的教育,给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
  郭院丽:校园法治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变化是更加普及。如法治进校园和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活动在中小学已经普遍地推广开来,内容也非常丰富。第二个变化是更加具有时效性。检察官进校园,与老师、学生座谈,会根据学生的成长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活动,而这也与我们德育的“落小、落实、落细”的特点相结合。第三个变化是协同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形成合力,这样可以整合优质资源,共同促进青少年成长。
  校园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法治公民。与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同,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适合向未成年人披露。校园法治教育的普法边界主要是内容边界。目前,从教育部到各级主管部门再到基层学校,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措施来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的要求。比如,加强对老师的师德培养,强化教师准入制度;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提高硬件保障;完善各项制度,包括宿舍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社会人员进入学校的核查制度等。
  问题二:目前,哪些法治教育形式更受未成年人欢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校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有哪些特点?
  郭院丽:我们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法治进校园活动,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这类活动给我们带来系统的法治教育的课程和内容,深受学生喜爱。第二类是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会邀请检察官和法治副校长一起参加,共同见证未成年人的成长。这种活动一方面能够让检察官和法治副校长更加清楚地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并不遥远。第三类是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区法院旁听庭审,到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进行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第四类是模拟法庭和校园微法庭。学生之间发生的分歧,可交给校园微法庭来裁决。
  问题三:校园欺凌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一种危害学生权益的行为,该如何教育学生们分清相互之间的玩笑、游戏与欺凌的区别和界限?
  王敬波:学生身心特点决定了其不太容易区分什么是同学间的玩闹,什么是违法行为。孩子间的玩笑、游戏与欺凌有几个层次的区别:一是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之间开玩笑,可能只是同学间的一个小的交往事件,达不到欺凌的程度。如果行为表现为围殴或掌掴,显然它就达到欺凌的程度了。第二,损害程度不一样。欺凌的损害后果非常严重。目前司法实践中,主要依据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重复程度、损害后果,以及对被欺凌者所造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判断。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欺凌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进一步明晰标准,以便于司法实践操作。另外,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很多行为的边界把握不够清楚。从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設角度看,学校要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但这个边界恐怕很难由学校自己确定。应当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又能关注到各地不同的特点,并且也应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能够通过进一步细化标准使其更适用于本校。
  郭院丽:中小学校园欺凌只是个别现象,但一旦发生,对学生的伤害非常大。我们学校处理校园欺凌可概括为“四个立即”:立即制止欺凌行为,采取有效行动,以儆效尤;立即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进行单独谈话,掌握第一手资料;立即唤醒责任到位,必要时求助未检部门;立即启动心理干预机制,尤其是对被欺凌的孩子要让他相信公平正义,慢慢被治愈。在处理欺凌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快,这个“快”是快速解决,不留后患;是眼疾手快,减少伤害;是在悲伤蔓延之前的快人一步,是在悲剧酿成之前的快马一鞭。
  问题四:在推进校园法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应该如何作为?
  王敬波:目前,学校的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不平衡。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师资配备上更加到位,但是有相当一些地区缺少或者没有法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配备,课程体系难以开展。此外,学校对法治教育的认知还“冷热不均”。有些学校对法治教育的认知度比较高,能够保障课程体系的安排,但也有部分学校更重视学科教育,对法治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阶段。这个问题不光是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认知的问题。
  杨新娥: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未成年人及家长对于法治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的阶段。校园的法治教育在校园内部自身建设上还需要提升,主要问题是相关师资专业性较低,从个人的角度说,得到专业提升的机会少。另外,在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具体问题时,科学方案比较匮乏。校园法治建设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既要从大的角度把师资和专业性做好,在小的方面,要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
  郭院丽:法治教育是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希望能够不断创新法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挖掘适合中学生的法治教育,把法治思想和理念讲到学生的心里去,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另一方面,作为直接面向青少年的学校,更加了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更有可能把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成长的需求,如学生希望有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向社会的相关机构作出反馈,以便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
  来源:《检察日报》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学校成为快乐的王国。”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个家里感受到快乐和温暖。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教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引路人,首先得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学会尊重,平等对话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即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去跟学生对话,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领导者
期刊
本刊讯 近年来,西安市碑林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的决策部署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以优质辐射、优质发展、优质增量、优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优”工程,通过加大投入、深化“三名+”改革,不断提升公办学校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把“好学校”办在老百姓家门口,打造硬核优质教育圈,走出了一条具有
期刊
这句话是我离开了那所交流轮岗的乡村小学不久,班级里一名回族孩子马亚兰用手机发给我的。  回想起那节课,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起初,我并不清楚班级里有少数民族学生,直到有一天下午在上“民族大家庭”一课,讲到各民族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时,有位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我们班有一位回族同学。”没等我回过神来,孩子们已经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那时,我才知道这位回族学生叫马亚兰。  看到大家关注的目光都聚拢过来
期刊
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一词出现频率极高,“新时代”一词,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新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仅靠模仿学习将不仅变得日益困难,而且毫无效
期刊
近来读了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无论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经做过长达十余年的家庭教师。洛克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之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内容,全部是从写给朋友的信件整理而来的。  整本书的文字随
期刊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莫高窟;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用毕生的精力保护莫高窟;她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默默守护着荒漠里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莫高窟的女儿”。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坚守,她就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
期刊
今年春天,一场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各校“停课不停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摆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面前的一大课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在今后的常规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根据学校工作和发展需要,梳理点滴体会。  一、“互联网思维”的概念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
期刊
读书不觉已春深,蓦然回首,踏上讲台已24个年头了,站在庚子岁中,回顾前尘,才发现一路走来最是勤勉能致远。  初次踏上讲台的青涩至今仍历历在目,尤其难忘的是老校友校长来听课的情景,那次我执教的是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那节课在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还剩两分钟,我就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最后一段“记一辆纺车”前面的破折号的含义,我给学生做了提示点拨后,学生恍然大悟,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
期刊
课后服务工作是一个小切口,解决的是大问题。从政治站位看,课后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体察民情、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从民生层面看,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生的发展和安全都存在隐患,社会反响强烈,课后服务工作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补齐教育民生领域短板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就课后服务工作,陕西已专门发文做了安排部署,全省各市、县、校对课后服务工作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
期刊
7月21日至24日,陕西省第三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终期考核汇报顺利结束。我将自己在名师培养期的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行交流。  脚踏实地,让教研植根于课堂  (一)个人研修,脚踏实地、植根课堂  在培养期,每位工作室主持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把多年的教学思考进行了全面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诠释。在支持名师成长上,一所所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组建名师联盟,建立协作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