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杨氏太极拳的三盘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杨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下盘”(胯),也叫“底盘”。“底盘”要稳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盘”稳住平正了,躯干才能中正直竖,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稳住平正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致歪斜倾倒。
  太极在盘拳架时,“底盘”始终要稳、平、正,怎样才能做到稳、平、正呢?在总体上讲,就是要遵循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只有依照太极拳的规矩,才能成就太极拳的方圆。说得具体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劲”时,要“开胸、开背”(含胸拔背),“肩”要放松,“肘”要曲坠,并侧重“开背”,以气下,这时气就下沉“丹田”;“顶劲”时,也要“开胸开背”,“肩”要放松,“肘”要曲坠,并侧重“开胸”,以神提,顺项贯顶,虚灵之气形成,或者说,“虚灵顶劲”形成,这里说的“顶劲”不单指头部,而是从胯(底盘)以上皆要神提,经腰而上,顺着脖颈,贯至头顶。顶劲时,沉劲不丢;沉劲时,顶劲不失。上下有股对拔对拉劲势,使得躯干直竖中出现一种空灵憩适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觉。至于为什么要在“沉劲”时侧重“开背”、“顶劲”时侧重“开胸”呢?这是由于人们在后天演变出一种拙力,就是这种拙力导致躯干形成病态——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随着年龄的增长,凹凸形状越来越大。“开背”,是在纠正凸背;“开胸”,是在纠正凹胸。“背开胸开”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内气就能通顺了,这样,就能有效地增进躯干的直竖。躯干直竖了,也相应验证了“底盘”是稳平正的。“底盘”和躯干都稳、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闾垂”才能成为可能。“底盘”稳、平、正了,两腿就会被带动得顺势灵便,气感充盈;“迈步如猫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脚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上盘”(肩),要松沉。
  在盘拳架时,“上盘”(肩)始终要松沉、虚腋;与“肘”相随;与“顶劲”配合;与“开胸开背”协作。
  “肩”要松沉,就须“虚腋”,不“虚腋”,双臂就会贴着躯干,僵硬劲去不掉,使得内气受阻。肩的放松,须与肘相随;肘的曲坠,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达到松沉境地。尤须注意的是,要与“顶劲”配合,与“顶劲”配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轻灵劲势,否则,就会导致“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的毛病。这里,要特别留神,“顶劲”时,“肩”不能相随俱上(相随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习惯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坠,劲向底下,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劲势。再就是与“开胸开背”协作好,因为,两臂与胸背相连,与“开胸开臂”协作好,可增大两臂的灵活性,增强两臂的气感;在与“开胸开背”协作,并侧重“开背”的同时,结合“顶劲”,“拔”背(一种劲道)的感觉,就明显地出来了。这些与肩直接相关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盘)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中盘”(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脚皆由这里带动。上行——腰(中盘)带肩(上盘),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中盘)带胯(下盘或底盘),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可见,“上、下盘”皆由“中盘”带动,“中盘”在“三盘”中,居主宰地位。老论喻腰为“纛”、为“车轴”,这样比喻是很恰当的。士兵的作战行动,必须服从司令部的号令;车轮的转动,必须先有车轴转动的带动。可是,人的四肢拳脚动作,在后天背离了“力源”,养成自动、直动的不良习惯,已成积习。因此,短时间不易进入太极“力道”里去,这是要有个思想准备的。在学习中间,不可道听途说,不可自作聪明,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则理法锻炼,尤其要严格纳入被腰脊带动的状态,即四肢拳脚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轻、柔、绵、缠的劲道与腰的奥妙功能和独特感觉。“底盘无腰换,进退如拌蒜”,“顺项贯顶”起自腰,这是前辈们用反证经验来说明腰,即“中盘”的作用。可以说,处处是腰,腰无处不在。所以,太极先师们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际(脊)”,“刻刻留心在腰间(脊)”。
  谈到“中盘”,就自然联系到“肘”,因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最近。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协作,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中盘”合乎要则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纲就抓住了。
  “三盘”在动作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内气的运行。要说明这点,还须接着前面提到过的一句话往下谈,这句话是:“这时气就下沉丹田”。当丹田之气达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弥散——向下,经裆沿两腿内侧至涌泉,再由涌泉顺两腿外侧而上至胯;向后,即向丹田背后弥散,再及两旁,与由下而上之气会合,共同形成“胯气圈”。“胯气圈”之气上行至腰,形成“腰气圈”。“腰气圈”之气上行至肩,形成“肩气圈”。“肩气圈”之气再继续运行,弥散至两臂及双手。这样,“三盘气圈”都形成后,就“气遍全身不稍滞”了。
  “三盘”及其相关部位的要则理法体现得越充分,动作就越得体,气感就越酣畅。这时,可以说就达到了练意、气、神的阶段了,盘起拳架来内里的意味就浓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会有舒服的感觉,这与单纯的比划个拳架的所谓的太极拳完全是两码事儿。
其他文献
歌诀曰:  暴风骤雨从天降,暴力催我我不忙  豆大雨珠任摇摆,荷叶滚珠化刀枪。  你打刚来我不刚,心中沉着不慌忙  只要转动身手足,御敌妙法有圆方。  所谓珠滚荷叶,是指在暴风骤雨之日,天降下的豆大雨珠均落在荷叶上,其暴风狂雨的猛力都对小小的荷叶进行冲击,但荷叶在暴风的吹动下,一面摇晃,一面用荷叶的圆力滚动来化解暴雨的雨点,虽然说荷叶在与狂风暴雨作斗争,但心意拳却利用荷叶的这种圆的滚动力来化解敌人
期刊
编者按:为满足广大八极拳爱好者对本刊的支持和厚爱,从本期起,本刊特邀神枪“李书文”研究会秘书长未宝德老师为本刊撰写八极拳研究系列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八极拳是当代国内外广为流传的著名优秀传统拳种,它以其雄健暴猛的显著风格和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特点而著称于世。在中国武林众多流派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八极拳是一个完整的流派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八极拳套路演练、功法训练到技击
期刊
迈克·泰森年仅20岁就力挫群雄,夺得了拳王金腰带,成为了拳击历史上最年轻的重量级拳王。2005年6月11日(星期六)晚上,在Showtime PPV的现场直播下,迈克·泰森步入MCI中心拳击场,迎战爱尔兰拳手凯文·麦克布莱德,进行一场10回合的交锋。本场比赛是泰森拳击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泰森进入职业拳坛已整整二十年了。  泰森在为这场比赛做宣传推广期间,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传播媒体
期刊
多么神奇的一幕!  超轻量级统一之战,劣势中的考思达·祖后手突击,一举击溃张狂的扎伯朱达,平定众乱。沉稳、冷静、犀利、顽强……祖尽情展示的是一位超一流拳手的素质。    时过境迁,转眼已是公元2003年, 这一年,祖在悉尼进行了他的卫冕,对 手是老将雷加,尽管比赛在6个回合之 后嘎然而止,祖收获了一个艰苦的TKO 胜果,但对于祖的质疑恰恰在其举臂庆功的那一刻悄然涌现。  随后,祖因伤痛一再推迟了
期刊
记住:一个人的脖子如果很粗:壮的话,他很可能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搏击手。  武师们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他们知道脖子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武器,特别是此人又有一定的武功知识。另外,因为脖子常常是人们攻击的目标,所以,一个有着粗壮脖子的人,他抵抗别人攻击的能力也很强。  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脖子是用来支持脑袋的,但是,对于地上搏击者来说,它也是攻击敌人的第三只手。只要正确地训练,在实战中,他们就可以用脖
期刊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技术动作变化千样,奥妙无穷。略懂一点中国武术的人都知道,中国武术取胜之法,并不完全在凶猛勇力,更不是粗蛮撒野,而是讲究独特的技术技巧。诸如"刚柔相济"、缠、绵、粘、贴、靠、缓等技法的运用,这些都是中国搏击术独具特色的功夫。  柔与刚是反义词,即柔软、柔弱之义,也是温和、怀柔的意思。依常人去想,以拳打脚踢击倒对方为外部动作表现的武术,应该是讲力量,讲爆发力和速度,与柔软、温和有什
期刊
躬身直起望前方,肩上纤绳万丈长;不怕飓风掀巨浪,应敌有术不慌忙。  雄将不怕绳索捆,千丝万道难捆身;霹雳一发响雷鸣,绳索崩断心不惊。  “拉锚断纤”一词,从表面上来看,是矛盾的,锚是船舶到岸时扔下固定船只的大铁链系住的带钩状的物品;而纤是指拉船的纤绳;因此,拉锚是一个动作,一种劲力;而断纤又是一个动作,是另一种劲力,这两个动作不是一回事,有这种叫法的人是因为对船上生活不熟悉所致。心意拳应该正确的叫
期刊
近期在《搏击》上看到了孟庆威先生的《形意拳发展之脉络考》一文,作者虽然在文章中说自己“有意无意地与众多形意同仁谈论有关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但许多朋友不是一知半解,就是张冠李戴,闹出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但其自己的文章中却恰恰充斥着这样的笑话。因此,“为了使形意同仁,特别是众多的后来人有谱可循,使形意拳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壮大,很有必要对形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我随玉奇勇先生练习内家拳已有多年,是《搏击》杂志的忠实读者。日前笔者拜读了《搏击》杂志2003年第4期刊登百花武学创始人史文灼先生的《内家拳之发力运劲》一文,文中关于对内家拳发力的理解,有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现借贵刊一角,与史先生商榷,意在以引玉之砖,扬我中华内家武学之真意。  史文灼先生在文中(第34页)提出这样的一段话:“在发力时,需遵循梢起、中随、根催撞的要求去进行,整体通连,一贯而出(有些
期刊
蹬腿,是由下向上、向前的直线运动的腿法,属于传统腿法中的重要腿法之一。然而,由于多数练习者不得其法,于实战时不能充分运用它,且在攻击时常使身体的正面要害部位尽数暴露了出来,致使此腿法在众多的练武者中忽略了,而多以侧踹和鞭腿占主要的训练。可是人们并不知道,正蹬腿是百腿之母,练好了正蹬腿,踹腿、鞭腿的练法上已达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武术中,对蹬腿多以,一脚制敌”而誉之,并有“无影脚”、“穿心腿”的美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