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孤独,不灭的信念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可以在敦煌找回自己,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找一个点去幻入。绘制壁画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我根本记不全他们的名字,我只记住了史小玉、平咄子、汜定全几个名字,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和才学应出资人之请开窟、塑像、彩绘,在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狭小的空间中创作出饱满华美、境界宏大、活力沛然、浪漫自由的壁画。在这里,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汇集、艺术成果在展现,画工们挑战着自己身体和精力的极限,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把每一寸空间苦心经营,一丝不苟。他们在黑暗、潮湿、冰冷的洞窟绘制精美的作品时,为了生存,抑或……
  有了千佛的世界自然是佛教的圣地,四月初八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各朝各代,礼佛参禅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些高僧们便在千佛崖北边为自己开凿出礼佛窟,有的索性把自己封到不足2平米的禅窟里面,只留一个送饭用的小窗,直至终老。我相信,他们为自己的归宿而欣喜,肉体与千佛共坐,心灵度过了苦海到了彼岸,精神在佛国的世界里徜徉。在众多阴暗的仅能容身打坐的窟内,我试着坐了坐,真是不易,狭小阴暗的实对空间与廓然浩渺的精神空间反差令人咋舌。邻窟的迦叶还在微笑,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用普世的情怀、高度的执着、不灭的信念去完成一件事,哪怕付出一生的时间甚至生命,天地会为你动容而散金光万道,世界愿为你超脱散花雨满天,灵魂在此刻得以永久的涅槃而不生不灭,这才是朝圣敦煌而向内探求的本真,拂去自身的尘埃,找回内心的真如,才能迈入自由王国的艺术殿堂。由此,想到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
  刹那间,万籁俱寂,悲欣交集。
  (张宪文,1975年生。甘肃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其他文献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不心外求法,用内在的慈悲、道德来庄严我们的身心,任何功利、
期刊
数十年前,一群比我们还年轻许多的寻梦者,在佛的感召下,弃乡背井,身背行囊,行色匆匆,同样站在这里,虔诚如信徒般地守望着南北窟区几百个洞窟,清贫的日子,怎样熬过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我明白了,也是这样一个清晨,他们在阵阵莲花般滋味和点点间离的光影中,放弃了自我,情愿与青灯为伴,在木鱼敲击的节奏中与历代大师做千年的对话和神交,心中充溢着喜悦,面带着菩萨般的微笑,在神域盘桓,寻着精神的彼岸,走向佛国胜境! 
期刊
多年来我怀揣热情,探索以水墨写意之法表人之情,传人之神,从中得神似求形似。构思落墨不虑其形,而先琢磨其心。知其心则能定其神,定其神则其形自然跃于眼前,于是何简何繁,何实何虚,也自然有数在胸中。我往往表现太过而失其形,也常常塑造不及而失其神。我的败笔很多,有时我“屡战屡败”,但20多年来,我却是“屡败屡战”。要我说说自己如何画画,学步蒙童只能咿呀而语。我想咿呀几声也不妨,正可就教于艺坛前辈,同行师友
期刊
都市住习惯了的原因吧,初到敦煌写生还有点不适应,茫茫戈壁的浩瀚、荒凉,看一切的一切都有立不起来的感觉。在都市每天穿梭在丛林般的建筑中,好像忘记了抬头看看天空。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站在电线杆下都觉不出它的高度,所有的画面都有压缩之感。第一张写生就被曹兄戏曰“通渭莫高窟”,一句戏说点出了我对这种地域性的把握不准。在这里写生使我的心灵充满了恬静之感,对曹兄之言才会有更深的体会,绝不能浮光掠影地
期刊
[摘要]本文从李清照“春愁”里的闺音原唱,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与情感轨迹,揭示她的人生情怀、生命意识之演变。李清照的伤春词在表现女性的爱情悲喜、角色苦闷、精神风范、家国之情等方面其有积极的开拓与超越,其蕴涵的美好词性高贵而朴实。  [关键词]李清照;伤春词;女性视角; 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
期刊
本不是为了艺术,但现在是为了艺术。这么浩浩荡荡的工程,492个洞窟,1400身完整的塑像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可不是得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吗?这是来自宗教的力量。  看到北魏、北周的壁画。当时那些画工不懂得什么叫现代,谁是毕加索,更不懂似与不似之间,但是却能为了表现某一个佛教故事,画面运用自如、潇洒大气、现代;再看看唐代的壁画、彩塑又是那样的完美,严谨自如、栩栩如生、应有尽有,这是意
期刊
敦煌,一个曾经繁华的边陲要塞。  敦煌,一个繁华依旧的西部城市。  敦煌,因为千佛洞的壁画独立风行,风格迥异,举世无双,以它独有的壁画形式傲立在人类文明世界的艺术之林,而成为圣地。  斜阳洒金三危山,佛光普照九层楼。漫步在大泉河堤,钻天的白杨见证了莫高窟的沧桑,裸露的河床见证了千佛洞的流沙岁月。一时间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如今的敦煌,凸显昔日的繁华,到这里的游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
期刊
之前,我曾两次去过敦煌,但都是走马灯式的旅游观光。跟着导游的指引,参观几个洞窟,随着导游晃动的手电筒灯光,朦胧间看到漫漶不清的一些壁画,在一些前厅或过道的光亮处才能一睹壁画真容,但也只能匆匆而过。参观下来,面对着莫高窟的崖壁,望着一个个紧闭的窟门,遗憾地离开。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北凉至宋元的重彩壁画,对于学习、创作现代重彩绘画的我,无疑是学习传统重彩技法领会西部文化艺术精神,滋养艺术创作的最佳殿
期刊
在莫高窟“朝圣”的20多天里,我从大家对于壁画近乎教徒般虔诚的拜谒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的困惑和疑虑,那是我们大家都不愿触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我们是来“朝圣”的,但“圣”在哪里?又怎样“朝”呢?如果就是每天看壁画,作写生,那好像缺乏了点神圣感。我知道大家都很苦闷,但也都不愿去触碰别人的感受,只是在默想。也许画家们会在辛勤的创作中破解这其中的要义。  苦中求乐也是一种消解苦闷的方式吧
期刊
经过了多天的参观,先后观摩了包括安西榆林窟在内的70多个洞窟,感受比前几天更为强烈:敦煌有着一种别样的残破美。远观千佛洞,大大小小的洞窟,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透着强烈的沧桑感。近观洞窟,由于岁月久远,风雨侵蚀,使得壁画、雕塑自然破损,形成的斑驳效果,透着沧桑与厚重。  从壁画所呈现的现实效果看,经过了上千年的风化,形成了一种极近于现代审美的肌理感。浓艳的矿物石色随着岁月变灰变暗,以及部分墙面底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