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猜想——写在四川大震后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四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震撼的悲伤,让我们沉痛,也让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面对地球的灾难,就只有等待吗?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关键词 地震;科学;猜想
  
  2008年5月12日14:28分过约10分钟,我在离震中约300多公里的地方,亲自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大地颤动,房屋摇晃。我和学生赶快疏散到操场里,回头看见了教学楼的窗玻璃的晃动和卡嚓的杂乱声,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经历了一次大地震!下课后,我们很快打开电脑,心慌意乱的查找消息,急迫地想知道这次地震的中心和震级,让我们感到更惊讶的是,震中就在我们四川的汶川,离我们宜宾的直线距离大约300公里。震级达到了7.8级。接下的几天,电视的直播消息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凄凉景象。
  我们又一次感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赖,看到我们的几万同胞离我们而去。我们在悲凄的同时,想到了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几十年过去,我们面对大自然应该做点什么?近几天,我从我的专业--物理学的角度思考(对地震的科学还太缺少理论),我认为,地震就是地球运动过程的能量积聚的结果。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地壳板块的运动,慢慢积累能量,达到一定量后,地壳无法承受,就以破损的形式释放能量,这就是我们的地震。由此,我们提出一个幼稚的问题:如果我们能预测到这个能量积累的地点和多少,我们是否可以采用人为的方法进行提前分次释放能量,不让他造成破坏性的大能量释放(爆发地震)。当然我知道,现在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预测的工作中,预测是我们要工作的前提。分次释放能量,不让地震造成灾难是以后的事。
  追述到唐山大地震,回头看看人们在网上留下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目前的科技还让我们无法预测地震的来临,可看了网上人们对唐山大地震和本次大地震的预兆(当然我们也是抱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的)描述,地震前我们是可以接收到一些信息的。下面摘录几段引导我们的思考。
  
  一、恐怖极了的鱼
  
  唐山八中教师吴宝刚、周萼夫妇,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他们只是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这是哪儿的鱼?”“陡河水库的。”卖鱼人告诉他们,这几天怪了,鱼特别好打。这一对夫妇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已经临头。几天后,他们于地震中失去一儿一女。
  
  二、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打渔人
  
  鱼儿像是疯了。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三、失去“理智”的飞虫、鸟类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
  据船员们目睹: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不久,油轮上出现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蝼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难的团聚会。最后飞来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它傻了似地立于船尾,一动不动。
  
  四、 5.12四川大地震之前兆
  
  5月9日四川电视台新闻现场节目播出的绵竹数十万蟾蜍大规模迁徙的新闻,谨记,绵竹离汶川很近很近,紧紧挨着。
  这些资料我们不一定能核实了,但人们不会质疑动物比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很多信息要敏感些,他们有些能在收到自然界灾难来临信息时,本能的作出一些异常行为:或是逃难,或是条件反射。人类面对自然的大灾难的来临,表现得无可赖何,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退化?还是因为我们本就缺乏某些吸收自然信息的感官?当然,人类从有了建筑房屋的能力后,就和大自然接触得不那么紧密了,住在高楼大厦,吃着用火煮熟了的食品,听着嘈杂的机器或音乐的声音,我们有多少时间在聆听大自然和感受大自然?甚至我们有的人已经不知道青蛙是怎么叫的了。还有人听到过狼叫吗?住在城市高楼里的人,就连蛐蛐的叫声也陌生了啊。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离大自然却越来越远,人类接受不到大自然的灾难信息,而很多动物却能感知到,这就不奇怪了!我们不是说要人类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在面临了几场大灾难后,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去获取大自然的重要信息,怎样巧妙的避开大自然的灾难?大自然积累了能量,我们要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就必须帮助它慢慢释放能量,这样也就可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了。
  我们要想预先知道自然界的灾难信息,目前可以间接从动物那里了解一些情况,可我们与动物的沟通是很困难啊,动物发给人类的信息是没有规律的,不是有意识的,是他们为了逃生或对自然界信息的一种条件反射,我们很难准确作出判断。四川电视台新闻现场节目播出的绵竹数十万蟾蜍大规模迁徙的信息我们就没读懂。唐山的动物发给人类的信息又有谁读懂了啊?当然,我们认为,人类应该研究动物的信息语言了,读懂了动物的信息语言,两次大灾难,人类都是可以避免的啊!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猜想就是,有一天我们可以读懂一些动物的信息语言(也就是他们的行为信息),获得避免遭受大灾难的损失的信息。
  要想知道动物在大灾难来临时的行为信息,我们不能等到在大灾难中去研究啊。我们应该思考,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自然界会发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人类无法知晓,而动物又能感受到的,特别是能让动物作出异常行为的信息。这都是些什么信息呢?地热?地气?次声波?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未知射线?
  在未知的领域里,我们应该作出猜想,在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下,我们也就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的推理,作出一些推测和猜想,抛砖引玉,让大家来思考有关问题。
  地震大灾难来临时,强大的地壳运动力,我们不难知道,一定有巨大的能量的产生,地壳中巨大的压力或拉力,一定会有热能的产生,所以,地热的出现是必然的,地热会使地壳中的一些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也是必然的,高压、高热会使化学反应产生各种有毒气体也是可能的,这些信息可能发生在地壳的较深层里,也许只有少许的量泄露到地面。这些“也许”和“可能”中,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类不可能感受到这些信息。但动物也许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水里或阴暗角落里),加之体内遗传了祖先生活经验的信息,能够做出条件反应。
  当然,我们应该想到,在巨大压力或拉力下,地壳下的一些直接受力的坚硬小石块会发生撕裂的情况,也就不难想到有超声波的出现,超声波是人类身体无法感受到的信息,但动物的感官也许能直接感受到,其实我们要用实验来证实这些猜想是不难的,当然,需要设备和仪器以及专业知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呀!
  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地热,如果仅仅是出现地表的温度的变化,那是经常的事,因为很多因素都可能有地热的出现,比如发酵的植物,也会产生热。所以单纯的地热不应该让动物作出异常反应啊。还比如地气,由于地表的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气体,地表和地壳深处也是经常有多余的气体产生,当然,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地气可能成分有所不同,只有对动物有害的气体,才会让动物惊慌啊!声波是最容易感知到的信息,可高过2万赫兹和低于20赫兹的声波,人类是感觉不到的,但有的动物却能感知到。所以,地震来临的灾难信息,是综合性的,动物能够从这些综合信息里,判断出对它们的生存有威胁的事件发生,真是难得啊!当然我们要问,动物的判断经验从何而来?当然我们只能猜想,从它们的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因为很多动物的一身,都没经历多少光阴啊!
  现在我们来谈谈四川的蟾蜍吧,我们先从蟾蜍的习性说起:成蟾蜍可以较长时间栖息于潮湿的陆地,也怕干燥和日晒。蟾蜍喜阴暗,畏光,昼伏夜出,阴雨天气活动频繁。蟾蜍尤其是怕强光直射,但趋向于弱光。水中的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等通过水的密度和渗透压而对蟾蜍产生影响。如果水中盐度高,蟾赊体内液体和血液里盐度低,体内水分就会大量失去,造成死亡。水的适宜含盐量应在1 %以下,否则会影响蟾蜍的生存。可见,蟾蜍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遇到环境的变化和自然信息的干扰,都可能引起他们迁徙的可能,当然,大地震过后,我们可以认为四川的蟾蜍大迁徙与大地震前的自然信息有关,可我们能找到科学依据吗?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来讲,还是未知秘密啊,还有待我们去进行科学的探索,不过,我们绝不能因为探索的困难而放弃探索,地球每天都在不停的运动,新的能量积聚,又会在不知晓的明天爆发,新的一次大灾难来临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去与自然交流。人类要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前提,就是要很快掌握自然的变化信息,我认为,人类要真正弄懂了自然信息,才能真正与自然实现和睦,从天气预报中,我们通过努力,可以了解到自然的有关变化信息,(当然,这是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从而作出天气的变化预报,地震是来源于地壳的深处,我们难道就是没了科技和生存感知的能力了吗?
  当然我们知道,地震是因为地壳的复杂运动而起因,强烈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能量积聚到了临界点而瞬间爆发形成,在未爆发之前,地表上一定有某些信息的出现,我们的猜想只能是引导人们去思索,当然,我们还可以作出很多的猜想,比如:地电的变化;地磁的变化;月球的运动可以引起潮汐的变化,对地震又是不是一个诱因呢?我将继续探索地震的奥秘,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出一分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改之声轰轰烈烈,但走进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与往常没多大区别,初中语文教学仍没走出“少、慢、差、费”的泥潭。究其原因何在呢?教育思想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能始终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语文基础知识,追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读写听说能力。  关键词 主要问题;教育思想;对策;优质高效;    国家基础教育第八轮课程改
期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研究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等,论文最后总结了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形成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内容涵盖《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等多门课程内容,是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巧妙导入,开启兴趣之门;注重化学实验,打通兴趣之路;创新教学方法,夯实兴趣之基。  关键词 激发;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生动巧妙的新课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相对过剩;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 disc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形式和途径为切入点,对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进行分析探讨,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建档案;利用;服务    AbstractWith cut-in points of the models and routes,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usage and service of urban constructi
期刊
摘 要 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既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利于学生全面、细致的掌握学科的前沿问题,而且对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天津外国语学院在开展《商业银行管理》英汉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为基础,对本课程在高等外语类院校英汉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等外语院校;商业银行管理;双语教学    AbstractThe bil
期刊
摘 要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问题,启发引领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一种实际化、现场化、实践体验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模式。高职物理的研究性教学,在“教”和“学”的全过程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职;物理;研究性教学     Abstract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odel
期刊
摘 要 通过端正教育思想、培养兴趣、实施分组和分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综合评价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 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负责的意愿和能力,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营
期刊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好坏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记得2007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广大教师时,在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民族振兴系与教育
期刊
摘 要 学校创新教育要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创新心理素质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全面地创新心理素质却不能忽视大学生生源的广泛性,心理的特殊时期以及培养途径的模式化所带来的问题。据此,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感想和建议。  关键词 创新心理素质;实践;问题;建议    Abstract The orient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institute fo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