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两会”上,解放军人大代表、作家裘山山提出了收敛缅甸阵亡将士遗骨回国安葬的提案,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热议。该提案是否通过,通过后将如何实施,目前尚未见进一步消息。
实际上,中国政府面对“海外收骨”问题已有时日。
2008年12月,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称,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国军抗战将士的遗骸,这些官兵是在战场上被俘后被日军强迫至此奴役的劳工。次年3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提问时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巴新的中国抗战将士遗骸问题,我们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予以纪念。此后,由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组成的活动筹备组,于当年清明节前后赴现地考察中国抗日将士的墓地,并为迎接遗骸做准备。
但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台湾方面派出的现地勘查人员,抄录下了可辨识姓名的636名抗日将士英名带回台湾,于2009年3月7日举行“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军阵亡将士总灵位”安灵典礼,将抗日将士英灵入祀台北圆山“忠烈祠”。
尽管遗骸没有归葬大陆,这也算一个安慰吧。
据报道,2011年中国政府低调启动了境外烈士墓园和纪念设施国家保护工程。8月18日,民政部优抚局的官员向《凤凰周刊》记者披露,“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搜集工作已经在数月前开展”;“在2014年到来之前,境外烈士墓葬的迁移、修缮、整合工作将完美结束”。由于此项海外烈士墓园保护工程仅限于中共建政后的战殁军人,国民党远征军的境外英魂未来会否被纳入官方视野,一时间,网友们议论纷纷。
此后的一条新闻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2011年9月13日,在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被从缅甸迎送回国,郑重地安放在腾冲“国殇墓园”。长期从事抗战老兵公益事业的孙春龙说,此举“已经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第一步”。
此时,已经比1974年日本厚生省制定“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晚了37年。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当我们开始着手此事,能否做到“后来居上”而不留遗憾,却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这方面,借鉴“他山之石”是非常必要的,而最应当学习的是日本的经验。
三十多年前,日本政府启动“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时也是低调行事,在我们忙于“文革”无暇顾及之时,他们在扎扎实实地办这件大事。这是一件已持续近四十载的漫长工程,目前日本对海外遗骨的收集工作已近尾声,行事风格却越来越显得高调。
2010年7月18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组成以阿久津幸彦首相辅佐官为领导的政府“特命队”,展开对太平洋战争末期硫磺岛战役相关遗骨的收集工作。12月14日,菅直人登上硫磺岛视察政府“特命队”收殓日军尸骨的工作。登岛后,菅直人换了一身蓝色制服,在执政党民主党和在野党自由民主党等议员的陪同下,分别前往自卫队基地跑道西侧和南部折钵山山脚的两处发掘点视察。其间,菅直人还戴上白色棉纱手套,跪在地上收敛遗骨。
硫磺岛是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的一座火山岛,位于东京以南约1250公里处。1945年,美军登陆硫磺岛并与守岛日军展开约一个月的激战,约两万名日军士兵和6800名美军士兵战死。据报道,此前日本已收敛遗骨8715具;“特命队”工作半年收敛遗骨约三百具,还有约一万三千万名日军尸骨没有得到收殓。对此,菅直人向媒体表示:“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义务。至今硫磺岛的战死者只收集了4成的遗骨,进展太缓慢了。”
在二战结束60周年的2005年,日本政府曾称,战争期间死在海外的240万日本人中,有一半找不到遗骸。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已经验证身份的死亡人员约为八十五万,包括30万平民。还有35万无法确定身份的遗骸已经找回,被埋葬在东京都千代田的“千鸟渊战殁者墓苑”。另外还有大约116万散落在地域辽阔的旧战场——从太平洋上的硫磺岛、塞班岛、冲绳岛,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和缅甸,再到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如前所述,日本厚生省制定缅甸战场“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是1974年,但实际上搜集遗骨的工作,则于1951年美国单方面邀请52个国家对日本签署“旧金山和约”的次年即已实施,最初主要由日军遗族参与;而日本政府则于1967年第一次派遣了太平洋战场“搜骨团”。截至2009年,即已向海外派遣“搜骨团”240余批次,共搜集遗骨近四十万柱。
对于搜集到的遗骨,日本政府均由国家出资,指定东京牙科大学等十几个医学机构进行DNA鉴定,而后交还日军遗族手中。DNA鉴定是通过对牙齿或指骨细胞染色体的比对来判别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报道,2005年在东京霞关的政府联合办公大楼里陈列着近七千根遗骨,而等待鉴定结果的遗族超过了一千人。厚生省社会援护局的一位人士指出:“考虑到遗族的老龄化,工作人员会尽可能早地判明遗骨的身份;但由于技术上难度较大,只能与时间赛跑。”
日本搜集遗骨工作,走的是官民结合的路子,官方由日本厚生省组织领导,民间则由各界志愿者组成一支支“搜骨团”,官民之间配合协调,在长达数十载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操作套路。
从1975年日本赴缅甸“搜骨团”组成情况可知,每支队伍均由厚生省官员、幸存老兵代表、阵亡者遗族及志愿者多方构成。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能做成,关键在于日本防卫厅和厚生省保存着较完备的阵亡者名簿,死亡时间、地点记得一清二楚,如此才能按图索骥。并且,每次都派出了各部队老兵代表,他们知道在哪里打过仗,谁在此处阵亡,所以在“收骨团”中起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旧日军战友会老兵大量离世,日本国战死者遗体收容团、日本遗族会、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空援队等志愿者团队(NGO/NPO组织)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这里,值得一提是“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JYMA)。
“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由1967年成立的日本“学生慰灵团”发展组建。该组织的活动目标为:一是在日军“玉碎”战场慰灵,建立慰灵碑;二是调查当地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三是向当地人介绍日本文化,传达亲善。据介绍,加入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并参加收骨活动,需经历填写入会志愿书、选考、宣誓入会、派遣志愿发表、派遣队编成、参加培训班、出发准备、政府派遣、归还提交报告等九个环节,经过锻炼后均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绝非一般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那么简单。
从日本政府于1968年向太平洋贝里琉岛派遣第二批“搜骨团”始,初期的日本“学生慰灵团”即派代表参加,截至2009年已参加244批次“搜骨团”行动。这无疑有着极为深远的考虑——对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搜骨事业”(JYMA官网语),也许只有一代代青年人的加入,才能最终贯彻到底;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日本青年进行精神熏陶,更有着难以言说的深意。
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从海外搜集到的遗骨,除少数经过DNA鉴定被确认身份而交还其亲属,大多数都是经粗略判定属于日本人的无名战殁者。对于这些数量巨大的遗骨如何安置,从一开始日本方面就做了长远设计。1959年3月,日本政府在东京都千代田建成“千鸟渊战殁者墓园”,集中埋葬了此前收集到的87000柱无名阵亡者遗骨,竣工时举行了追悼仪式。1965年3月,在此举行了“全国战殁者追悼会”,并从次年起,每年春季均举行“千鸟渊战殁者墓园拜礼式”,以迎接不断从海外搜集回归的无名阵亡者遗骨。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预先建立一个这样的全国性无名阵亡者公墓及连续性的接纳遗骨制度,“搜骨安灵”工作只能是一桩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新闻事件”或“政绩工程”。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旧日本帝国将统帅权与祭祀权视为统治权核心,无疑源自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理念,但他们在漫长的坚持、发展和弘扬中,让今天的我们已难以辨认其渊源并能真正予以理解。
在日本东京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保存着一面步兵第321联队军旗,这是日本战后一个叫做“神道天行居”的右翼宗教组织隐匿保存下来的,这也是世间仅存的一面日本军旗。“神道天行居”的发起人是一个叫友清的僧人,其人极力倡导所谓“灵的国防”的思想。以到处在日军昔日战地修筑“慰灵”设施和举行祭祀为主要活动。
作为“精神国防”的基础,当然是守护“靖国亡灵”,将其当作一枚被冰藏的“精神原子弹”。这正是日本在“遗骨”和“亡灵”问题上全部努力的深层动机。可以想见,只要供奉着这颗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大和民族的“理想之花”就随时可能重新绽放。
实际上,中国政府面对“海外收骨”问题已有时日。
2008年12月,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称,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国军抗战将士的遗骸,这些官兵是在战场上被俘后被日军强迫至此奴役的劳工。次年3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提问时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巴新的中国抗战将士遗骸问题,我们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予以纪念。此后,由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组成的活动筹备组,于当年清明节前后赴现地考察中国抗日将士的墓地,并为迎接遗骸做准备。
但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台湾方面派出的现地勘查人员,抄录下了可辨识姓名的636名抗日将士英名带回台湾,于2009年3月7日举行“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军阵亡将士总灵位”安灵典礼,将抗日将士英灵入祀台北圆山“忠烈祠”。
尽管遗骸没有归葬大陆,这也算一个安慰吧。
据报道,2011年中国政府低调启动了境外烈士墓园和纪念设施国家保护工程。8月18日,民政部优抚局的官员向《凤凰周刊》记者披露,“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搜集工作已经在数月前开展”;“在2014年到来之前,境外烈士墓葬的迁移、修缮、整合工作将完美结束”。由于此项海外烈士墓园保护工程仅限于中共建政后的战殁军人,国民党远征军的境外英魂未来会否被纳入官方视野,一时间,网友们议论纷纷。
此后的一条新闻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2011年9月13日,在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被从缅甸迎送回国,郑重地安放在腾冲“国殇墓园”。长期从事抗战老兵公益事业的孙春龙说,此举“已经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第一步”。
此时,已经比1974年日本厚生省制定“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晚了37年。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当我们开始着手此事,能否做到“后来居上”而不留遗憾,却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这方面,借鉴“他山之石”是非常必要的,而最应当学习的是日本的经验。
三十多年前,日本政府启动“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时也是低调行事,在我们忙于“文革”无暇顾及之时,他们在扎扎实实地办这件大事。这是一件已持续近四十载的漫长工程,目前日本对海外遗骨的收集工作已近尾声,行事风格却越来越显得高调。
2010年7月18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组成以阿久津幸彦首相辅佐官为领导的政府“特命队”,展开对太平洋战争末期硫磺岛战役相关遗骨的收集工作。12月14日,菅直人登上硫磺岛视察政府“特命队”收殓日军尸骨的工作。登岛后,菅直人换了一身蓝色制服,在执政党民主党和在野党自由民主党等议员的陪同下,分别前往自卫队基地跑道西侧和南部折钵山山脚的两处发掘点视察。其间,菅直人还戴上白色棉纱手套,跪在地上收敛遗骨。
硫磺岛是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的一座火山岛,位于东京以南约1250公里处。1945年,美军登陆硫磺岛并与守岛日军展开约一个月的激战,约两万名日军士兵和6800名美军士兵战死。据报道,此前日本已收敛遗骨8715具;“特命队”工作半年收敛遗骨约三百具,还有约一万三千万名日军尸骨没有得到收殓。对此,菅直人向媒体表示:“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义务。至今硫磺岛的战死者只收集了4成的遗骨,进展太缓慢了。”
在二战结束60周年的2005年,日本政府曾称,战争期间死在海外的240万日本人中,有一半找不到遗骸。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已经验证身份的死亡人员约为八十五万,包括30万平民。还有35万无法确定身份的遗骸已经找回,被埋葬在东京都千代田的“千鸟渊战殁者墓苑”。另外还有大约116万散落在地域辽阔的旧战场——从太平洋上的硫磺岛、塞班岛、冲绳岛,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和缅甸,再到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如前所述,日本厚生省制定缅甸战场“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是1974年,但实际上搜集遗骨的工作,则于1951年美国单方面邀请52个国家对日本签署“旧金山和约”的次年即已实施,最初主要由日军遗族参与;而日本政府则于1967年第一次派遣了太平洋战场“搜骨团”。截至2009年,即已向海外派遣“搜骨团”240余批次,共搜集遗骨近四十万柱。
对于搜集到的遗骨,日本政府均由国家出资,指定东京牙科大学等十几个医学机构进行DNA鉴定,而后交还日军遗族手中。DNA鉴定是通过对牙齿或指骨细胞染色体的比对来判别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报道,2005年在东京霞关的政府联合办公大楼里陈列着近七千根遗骨,而等待鉴定结果的遗族超过了一千人。厚生省社会援护局的一位人士指出:“考虑到遗族的老龄化,工作人员会尽可能早地判明遗骨的身份;但由于技术上难度较大,只能与时间赛跑。”
日本搜集遗骨工作,走的是官民结合的路子,官方由日本厚生省组织领导,民间则由各界志愿者组成一支支“搜骨团”,官民之间配合协调,在长达数十载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的操作套路。
从1975年日本赴缅甸“搜骨团”组成情况可知,每支队伍均由厚生省官员、幸存老兵代表、阵亡者遗族及志愿者多方构成。这样一件复杂的事情能做成,关键在于日本防卫厅和厚生省保存着较完备的阵亡者名簿,死亡时间、地点记得一清二楚,如此才能按图索骥。并且,每次都派出了各部队老兵代表,他们知道在哪里打过仗,谁在此处阵亡,所以在“收骨团”中起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旧日军战友会老兵大量离世,日本国战死者遗体收容团、日本遗族会、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空援队等志愿者团队(NGO/NPO组织)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这里,值得一提是“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JYMA)。
“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由1967年成立的日本“学生慰灵团”发展组建。该组织的活动目标为:一是在日军“玉碎”战场慰灵,建立慰灵碑;二是调查当地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三是向当地人介绍日本文化,传达亲善。据介绍,加入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并参加收骨活动,需经历填写入会志愿书、选考、宣誓入会、派遣志愿发表、派遣队编成、参加培训班、出发准备、政府派遣、归还提交报告等九个环节,经过锻炼后均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绝非一般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那么简单。
从日本政府于1968年向太平洋贝里琉岛派遣第二批“搜骨团”始,初期的日本“学生慰灵团”即派代表参加,截至2009年已参加244批次“搜骨团”行动。这无疑有着极为深远的考虑——对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搜骨事业”(JYMA官网语),也许只有一代代青年人的加入,才能最终贯彻到底;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日本青年进行精神熏陶,更有着难以言说的深意。
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从海外搜集到的遗骨,除少数经过DNA鉴定被确认身份而交还其亲属,大多数都是经粗略判定属于日本人的无名战殁者。对于这些数量巨大的遗骨如何安置,从一开始日本方面就做了长远设计。1959年3月,日本政府在东京都千代田建成“千鸟渊战殁者墓园”,集中埋葬了此前收集到的87000柱无名阵亡者遗骨,竣工时举行了追悼仪式。1965年3月,在此举行了“全国战殁者追悼会”,并从次年起,每年春季均举行“千鸟渊战殁者墓园拜礼式”,以迎接不断从海外搜集回归的无名阵亡者遗骨。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预先建立一个这样的全国性无名阵亡者公墓及连续性的接纳遗骨制度,“搜骨安灵”工作只能是一桩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新闻事件”或“政绩工程”。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旧日本帝国将统帅权与祭祀权视为统治权核心,无疑源自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理念,但他们在漫长的坚持、发展和弘扬中,让今天的我们已难以辨认其渊源并能真正予以理解。
在日本东京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保存着一面步兵第321联队军旗,这是日本战后一个叫做“神道天行居”的右翼宗教组织隐匿保存下来的,这也是世间仅存的一面日本军旗。“神道天行居”的发起人是一个叫友清的僧人,其人极力倡导所谓“灵的国防”的思想。以到处在日军昔日战地修筑“慰灵”设施和举行祭祀为主要活动。
作为“精神国防”的基础,当然是守护“靖国亡灵”,将其当作一枚被冰藏的“精神原子弹”。这正是日本在“遗骨”和“亡灵”问题上全部努力的深层动机。可以想见,只要供奉着这颗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大和民族的“理想之花”就随时可能重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