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爱护学生的感情以及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此外,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爱护学生的感情以及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此外,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