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社会对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临床教师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的师资力量,身兼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将持有“双证”的临床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医学院校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的问题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临床教师 双师型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加大了教育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但每年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出口仍满足不了社会和基层医院的需求,相应的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也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存在医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国家教委为了使教师正确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99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不是以有“双职称”、“双证书”为判断标准,其内涵是“双师素质”教师,除了最基本的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之外,还要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能有机结合知识来全面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具备专题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1]。而临床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重要师资力量,担任医学专业临床理论课程、实验见习和实习教学任务,身兼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教师证。
一、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对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政策导向不明、管理缺失、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及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政策导向不明,对“双师型”认识存在误区
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集中在医疗、教学及科研这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但多数附属医院重视医疗与科研工作多于教学工作,使得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保证,加上部分的领导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得许多一线教师不了解“双师素质”的内涵,往往认为持有教师资格证和医师(护士)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双证”,或者是具有教师和卫生系列的“双职称”,这些只是形式上“双师型”教师,而忽略“双师素质”中的“素质”内涵,体现在临床教师专业素质不均衡,如“重临床轻教学”型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实践动手能力强。临床教师对医疗、教学、科研三个工作性质的选择性侧重影响临床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利、价值取向等,导致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从深层次上影响医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质量。此外,教师教学缺乏一定的激励政策,这就难以保证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良性循环发展。
(二)领导重视不足,管理缺失
尽管医学院校有制定教师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得不到保障,当教学工作与医疗工作发生冲突时,“救死扶伤”往往急迫于“教书育人”,加上医疗经济效益等趋利因素,医院科室和临床教师更愿意选择医师角色,愿意投入更多精力于医疗工作。平时对临床教师管理也存在随意性、缺乏约束,在宽松的教学管理氛围里,临床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求低,甚至有的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就难以保证对教学工作的决策与制度保障的建设。
(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由于临床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工作量大、强度大、压力大,多数临床教师有心力不济,工作无法面面俱到,长期受到这种压力的困扰,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临床教师容易出现教学工作疲态,积极性降低,这种现象在医疗水平高、年急诊量大的附属医院较为明显,对专业技能知识积累期的青年教师尤为突出。
(四)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师因编制隶属、职称评定等问题,在教师和医师的培养方向上也做出了选择,多倾向于医疗临床方面的学习培训,相对的弱化了教学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医学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制度的保障,对教师培养工作没有计划性、全方位、持续性的规划,更多的是教师个人兴趣、為职称晋升或履历需要而参加的零散培养。很多临床教师在有教学任务安排的时候,才着手准备,这就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培养计划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2],使临床教师师资质量难以保障。
二、临床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司[2002]5号)文件中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判定标准,对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相应的阐释与文件参考,医学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来明确本校临床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方向,这对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临床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其指导思想。需要改变临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师职业意识,引导他们自我审视和反思教育行为,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明确临床教师的教育本质,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此外,要进一步理顺教师和医师编制的隶属管理关系,打破“医编”和“教编”这两种身份区别所造成的阻碍“双师型”教师成才的内在因素[3],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着重对岗位能力教育的培养,健全“双证”管理机制。
(三)构建和完善培养体系
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医学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遴选专业带头人,按需培养教师,实行个性化管理,对擅长教学教育及擅长临床技能的能力有所侧重的教师个人特点,分阶段、分能力结构来按需培养,既能充分发挥教师长处,又能弥补教师专业能力短板,达到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此外,加强对青年临床医师的引导和培养,以及加强对其他医疗机构中优秀医疗人员的吸引政策,做好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培养规划,为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提供后备人力资源,还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保障措施,从而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总之,医学院校要提高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深入了解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和有效推行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提供保障,将持有“双证”临床教师积极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从而建设一支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掌握实践教学素质[4]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计晓月,郭艳.高职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8):8-9.
[2]杨永丽,施建明,权日,等. 医学院校临床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12家临床教学医院的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4):27-28.
[3]邰先桃,熊磊,叶建州,等.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2):44-49.
[4]苗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27(3):39-43.
【关键词】临床教师 双师型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加大了教育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但每年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就业出口仍满足不了社会和基层医院的需求,相应的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也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存在医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国家教委为了使教师正确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99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不是以有“双职称”、“双证书”为判断标准,其内涵是“双师素质”教师,除了最基本的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之外,还要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能有机结合知识来全面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具备专题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1]。而临床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重要师资力量,担任医学专业临床理论课程、实验见习和实习教学任务,身兼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持有执业医师证和教师证。
一、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对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转化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政策导向不明、管理缺失、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及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政策导向不明,对“双师型”认识存在误区
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集中在医疗、教学及科研这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但多数附属医院重视医疗与科研工作多于教学工作,使得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保证,加上部分的领导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得许多一线教师不了解“双师素质”的内涵,往往认为持有教师资格证和医师(护士)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的“双证”,或者是具有教师和卫生系列的“双职称”,这些只是形式上“双师型”教师,而忽略“双师素质”中的“素质”内涵,体现在临床教师专业素质不均衡,如“重临床轻教学”型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实践动手能力强。临床教师对医疗、教学、科研三个工作性质的选择性侧重影响临床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利、价值取向等,导致临床教师的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从深层次上影响医学生的成长与教育质量。此外,教师教学缺乏一定的激励政策,这就难以保证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良性循环发展。
(二)领导重视不足,管理缺失
尽管医学院校有制定教师管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得不到保障,当教学工作与医疗工作发生冲突时,“救死扶伤”往往急迫于“教书育人”,加上医疗经济效益等趋利因素,医院科室和临床教师更愿意选择医师角色,愿意投入更多精力于医疗工作。平时对临床教师管理也存在随意性、缺乏约束,在宽松的教学管理氛围里,临床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求低,甚至有的工作难以落实、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使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教学积极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就难以保证对教学工作的决策与制度保障的建设。
(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由于临床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工作量大、强度大、压力大,多数临床教师有心力不济,工作无法面面俱到,长期受到这种压力的困扰,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临床教师容易出现教学工作疲态,积极性降低,这种现象在医疗水平高、年急诊量大的附属医院较为明显,对专业技能知识积累期的青年教师尤为突出。
(四)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师因编制隶属、职称评定等问题,在教师和医师的培养方向上也做出了选择,多倾向于医疗临床方面的学习培训,相对的弱化了教学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医学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制度的保障,对教师培养工作没有计划性、全方位、持续性的规划,更多的是教师个人兴趣、為职称晋升或履历需要而参加的零散培养。很多临床教师在有教学任务安排的时候,才着手准备,这就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培养计划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2],使临床教师师资质量难以保障。
二、临床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司[2002]5号)文件中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判定标准,对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相应的阐释与文件参考,医学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来明确本校临床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方向,这对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临床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其指导思想。需要改变临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教师职业意识,引导他们自我审视和反思教育行为,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明确临床教师的教育本质,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此外,要进一步理顺教师和医师编制的隶属管理关系,打破“医编”和“教编”这两种身份区别所造成的阻碍“双师型”教师成才的内在因素[3],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着重对岗位能力教育的培养,健全“双证”管理机制。
(三)构建和完善培养体系
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医学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遴选专业带头人,按需培养教师,实行个性化管理,对擅长教学教育及擅长临床技能的能力有所侧重的教师个人特点,分阶段、分能力结构来按需培养,既能充分发挥教师长处,又能弥补教师专业能力短板,达到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此外,加强对青年临床医师的引导和培养,以及加强对其他医疗机构中优秀医疗人员的吸引政策,做好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培养规划,为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提供后备人力资源,还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保障措施,从而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总之,医学院校要提高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深入了解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和有效推行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提供保障,将持有“双证”临床教师积极地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从而建设一支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掌握实践教学素质[4]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为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计晓月,郭艳.高职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8):8-9.
[2]杨永丽,施建明,权日,等. 医学院校临床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12家临床教学医院的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4):27-28.
[3]邰先桃,熊磊,叶建州,等.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2):44-49.
[4]苗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27(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