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主要从现状透视、应对策略等方面阐述问题,以期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初中 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不在课内,而在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在激增趣味、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其主要任务,而课外阅读正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阅读恰恰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从而获得真正自我的、真切的、深层的精神体验。有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对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在阶段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初中生课外阅读要求更为具体:“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推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65%是要在初中三年完成的。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透视
毋庸讳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即使是在广大的农村,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逐步转变,再加上语文中考试题课外阅读所占分值的明显提高,语文课外阅读也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列了课外内容的阅读分析与指导,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意识有所增强、阅读兴趣有所增浓,不少学校挤出资金购置课外读物,有些家长愿意掏钱为孩子征订报刊杂志、购买书籍。
尽管如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状况总体上仍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积极性,课外阅读效果不理想。
1.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初一新生往往就能感受到中考压力的存在。相对于城市,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农村初中学生在中考时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以笔者所任教的一所农村初中为例,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在区级行政范围内位列中等偏上,学校每年中考普高公费上线人数(含重高)约占全校毕业生的25%左右,其中升入省一级重高公费学生比例更是仅占全校毕业生的6%左右。一个学生若想升入职高热门一点的专业就读,其录取分数线往往与普高录取分数线相当甚至还要高出一些。正是在这样一种升学压力之下,老师、学生都得面对考试分数定乾坤的现实,尤其是初三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小考大考让他们疲于应对,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一时难以见功效的课外阅读。
2.观念认识上的不足
(1)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
客观地讲,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经过了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观念上还是能认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但是,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现实面前,在学校下达的硬性指标面前,在教学声誉与经济利益的双重吸引之下,更多的教师最后还是选择冷落课外阅读而热衷于针对中考的解题训练。语文课外阅读固然终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毕竟耗时长、费力多,其短时难以见效的特点尤为教师学生所不容。归结到成绩上,不用说学生,就是老师也很难指出具体哪些分数是因为开展课外阅读而得的。相反,倘若师生配合将时间花在中考的专题训练上,则往往在成绩上反映明显,有时甚至可说是有立竿见影之效。从考试成绩与升学角度观之,像这样对学生、家长、自身、学校均有利之事,老师何乐而不为?
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换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忽视”。
(2)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现实的考试成绩与升学压力,学生们是不可能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与提升语文素养等角度去认识课外阅读的。也许,学生有可能会认识到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就算这样,学生还会因为时间有限而放下课外阅读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影像与图文确实比纯粹的文字阅读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即使学生真的有空余时间,他们往往会用于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进行快餐式的图文阅读。
在缺乏正确的引导与一定时间的实践之下,课外阅读真的很难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3)家长不支持
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难以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客观上,虽说时下农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面对一本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的课外书籍,家长往往会觉得物不所值。主观上,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才是正统书籍。现阶段初中学生家长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与七十年代初期,家长们自己读书时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所以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很难去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若能主动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绝大多数也就是一些作文集、教辅书籍而已。
甚至有的家长,他不将课外书籍视为洪水猛兽已是万幸。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描写,在他看来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升学竞争的严峻现实,在农村中学的许多家长看来,只有提升考试成绩才是硬道理。见效不明的语文课外阅读实在是近乎奢谈。
3.学校、社区图书馆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对课外阅读认知不足是客观事实,然而即使学生真的对课外阅读有了主动需求,到哪里去找书读又是一个问题。农村初中学校由于经费上的原因,学校图书设备较为落后,往往是学校象征性地设一个图书室,里面藏书少而陈旧,实在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的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放。有些经济好一点地区的学校有了像样的图书室乃至图书楼,但也面临藏书不足、图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有很多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都是兼职的,他的图书管理是学校领导安排给他的一项附带性工作,学生几次前往借书而不见其人影,读书兴致自然消减。学校尚且如此,社区图书馆就更为不堪,在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有无社区图书馆都是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笔者以为,在面对以一己之力不能改变的现实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深化认识、率先垂范、注重引导、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等方面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教师要深化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朗读、引导学生赏析报刊杂志上那些文质皆美的文章,这固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一部分,但这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至于教师找一些课外的篇章段落给学生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那则完全是应试训练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形式。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自己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自己若能多读书乃至博览群书,讲课往往能思接千载、旁征博引,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作品时也就心中有底、有话可说。学生也常常会因此而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外阅读。
以前曾有“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的说法,现在更有“教师应是一条河流”的观点。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浸染书香,才能让那知识之河长青。
(三)教师要注重引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阅读的这一建议强调阅读应是学生自我的语文实践,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放任不管或疏于指导。
事实上,很多学生进入初中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过课外阅读,也多出于猎奇和消遣,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真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往往不知该读哪些书,有了书也不知该怎么去读。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完全有责任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1.阅读篇目的引导
语文教科书上名著导读推荐的经典文学名著,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篇目。在社会文化充斥浮躁与肤浅的今天,我们不能禁止学生去阅读快餐式的流行读物,但我们至少还可以尝试着引导他们去阅读经典。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处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典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对现实进行批判。经典可以给物欲现实中的人们提供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坐标。经典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有其普遍的人性价值与启迪精神。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周国平语)如今,语文学科人文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标举,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这已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那些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或期刊杂志给学生阅读。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从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精神品位、短小的文章篇幅等角度来看,对学生课外阅读都比较适合。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课外阅读诚然是一种开放性阅读,然而对此建议作解读,并不是理解为——放任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完全与此无关。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但是这与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必读书目并不矛盾,这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再则来说,教师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完全掌控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硬性的必读书目之外,学生自然会去选择阅读卡通漫画、武侠言情、青春读物等合他们口味的作品。对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的作品,他们往往比教师更熟悉更有发言权。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家长都应理性看待,只要内容健康,它同样会带给学生知识与精神上的收益。
总而言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与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相结合,是兼顾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2.阅读方法的引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为尽可能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教师很有必要对课外阅读做适当的引导。
(1)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期之初,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语文教科书上一般每学期推荐3本名著,具体书目如下:
七年级上《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七年级下《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
八年级上《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上《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九年级下《格列佛游记》、《简·爱》、《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飞鸟集》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此为依据,将这些作品阅读时间安排在每学期及与之相连的寒暑假。例如:《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几部作品作为七年级上学期及寒假期间的必读书目。考略到学生每天要完成各科作业的实情,笔者与学生商议,拟定每天的阅读量为5~10页。若以每天阅读8页、每学期100天来计算,每学期(不含寒暑假)就能完成800页的阅读量,大概也就相当于两三部文学作品。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笔者正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就完成了这些必读书目的阅读工作。
(2)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方法的导引,学生容易跨入阅读的大门。诸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泛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均可介绍给学生。阅读方法应灵活应用,因书而异,甚至同一本书也可因章节段落而异。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中以大自然、童真、母爱为主题的哲理短诗就非常适合朗读;《水浒》一书总体适合默读,但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等的精彩描写段落就可朗读。
书有良莠之分,同一本书的不同章节亦有优劣之别。纵是经典作品,亦非定要通篇精读,对有些章节段落可以略读、泛读。
(3)鼓励学生做好阅读摘记
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作品中的一些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段落,对于作品人物的遭遇、作品的主题,也往往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的理解,会对作品作出自我的评价。倘若学生能将这些及时摘记下来,这对增加知识积累及增进感受评论作品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写作水平与提高自我人文修养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做阅读摘记的本子,并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感想评论”三大块内容进行摘记。对学生阅读摘记的检查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一般每周批阅1~2次,综合书写、内容多少、感想评论质量高低等方面情况进行评级登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大力表扬并将其阅读摘记作全班传阅,以激励同学认真做好阅读摘记。
适度要求、及时检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其课外阅读也就真正进入了自觉状态。兴趣固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后天的培养。
1.善于利用课内资源, 充分做好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遇到某些名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作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或根据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引起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笔者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介绍了根据林海音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城南旧事》;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沈从文初登三尺讲坛趣闻及其作品《边城》中描写的湘西风景的秀美、民风的淳朴、翠翠的善良纯真都成了课外延伸的内容。待到批阅学生阅读摘记的时候,笔者发现班内有很多同学将《城南旧事》、《边城》作为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其中有约占班级总人数50%的同学对《城南旧事》进行了课外阅读,笔者同时在部分同学的随笔训练中发现了追忆童年往事的主题。
2.适当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追捧影视明星,崇拜青春偶像。这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可适度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近作家,与作家近距离接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语文组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来校做讲座,笔者在班内先做宣传介绍,有几位女生手上拥有郁雨君的作品,想托我去请郁雨君亲笔签名,我欣然答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应邀到我区一所学校开设讲座,巧合的是,当时我们正要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我安排好工作前往听讲,并拍摄了一段视频带回学校让学生欣赏。
很自然的,在这些活动之后,郁雨君的《边走边爱》、《两个女孩齐步走》、《我的感情没有形状》,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作品又成为了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3.积极树立学生榜样,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内树立好课外阅读的优秀学生榜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一个班级,总有个别学生特别喜欢课外阅读。教师要利用其课堂表现、优秀作文、阅读摘记等闪光点,在班内大力表扬、积极宣传,以树立典范激励同学。笔者所教班级有一男生,特别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但凡上课涉及到历史知识,笔者总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引得其他同学特羡慕。班内有几位男生在他的带动下,也喜欢上了历史类书籍。
4.增进师生交流,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进师生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无裨益。课余时间,教师可主动与学生聊天,谈学习、聊生活,彼此增进沟通加深了解。自己以前或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当然也可以成为师生间交流的话题。这种交流活动,对师生双方拓宽阅读视野均是非常有利的。正是在这种交流中,笔者受了学生的影响,阅读了章诒和著的《往事并不如烟》、郁雨君的《边走边爱》等作品。而学生则受了笔者的影响,对《边城》、《明朝那些事儿》、《我与地坛》等作品产生了阅读兴趣。
(五)教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如今的校园环境,随着班级“读书角”的设立、构建“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师生对阅读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学校营造的读书氛围也日趋浓厚。然而,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中完成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这与教师的教育引导相关,也与家长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通等多种渠道,以通俗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向家长宣传介绍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祖林《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1(下半月)。
[3]周国平《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4]金秀萍《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点滴体会》,《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5]杨新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透视和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8·1(下半月)。
[6]郑新华《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中学311113)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初中 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不在课内,而在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在激增趣味、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其主要任务,而课外阅读正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阅读恰恰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从而获得真正自我的、真切的、深层的精神体验。有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对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在阶段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初中生课外阅读要求更为具体:“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推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65%是要在初中三年完成的。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透视
毋庸讳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即使是在广大的农村,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逐步转变,再加上语文中考试题课外阅读所占分值的明显提高,语文课外阅读也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列了课外内容的阅读分析与指导,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意识有所增强、阅读兴趣有所增浓,不少学校挤出资金购置课外读物,有些家长愿意掏钱为孩子征订报刊杂志、购买书籍。
尽管如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状况总体上仍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积极性,课外阅读效果不理想。
1.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加重,初一新生往往就能感受到中考压力的存在。相对于城市,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农村初中学生在中考时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以笔者所任教的一所农村初中为例,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在区级行政范围内位列中等偏上,学校每年中考普高公费上线人数(含重高)约占全校毕业生的25%左右,其中升入省一级重高公费学生比例更是仅占全校毕业生的6%左右。一个学生若想升入职高热门一点的专业就读,其录取分数线往往与普高录取分数线相当甚至还要高出一些。正是在这样一种升学压力之下,老师、学生都得面对考试分数定乾坤的现实,尤其是初三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小考大考让他们疲于应对,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一时难以见功效的课外阅读。
2.观念认识上的不足
(1)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
客观地讲,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经过了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观念上还是能认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但是,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现实面前,在学校下达的硬性指标面前,在教学声誉与经济利益的双重吸引之下,更多的教师最后还是选择冷落课外阅读而热衷于针对中考的解题训练。语文课外阅读固然终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毕竟耗时长、费力多,其短时难以见效的特点尤为教师学生所不容。归结到成绩上,不用说学生,就是老师也很难指出具体哪些分数是因为开展课外阅读而得的。相反,倘若师生配合将时间花在中考的专题训练上,则往往在成绩上反映明显,有时甚至可说是有立竿见影之效。从考试成绩与升学角度观之,像这样对学生、家长、自身、学校均有利之事,老师何乐而不为?
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课外阅读,换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忽视”。
(2)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现实的考试成绩与升学压力,学生们是不可能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与提升语文素养等角度去认识课外阅读的。也许,学生有可能会认识到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就算这样,学生还会因为时间有限而放下课外阅读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影像与图文确实比纯粹的文字阅读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即使学生真的有空余时间,他们往往会用于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进行快餐式的图文阅读。
在缺乏正确的引导与一定时间的实践之下,课外阅读真的很难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3)家长不支持
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难以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客观上,虽说时下农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面对一本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的课外书籍,家长往往会觉得物不所值。主观上,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才是正统书籍。现阶段初中学生家长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与七十年代初期,家长们自己读书时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所以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很难去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若能主动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绝大多数也就是一些作文集、教辅书籍而已。
甚至有的家长,他不将课外书籍视为洪水猛兽已是万幸。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描写,在他看来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升学竞争的严峻现实,在农村中学的许多家长看来,只有提升考试成绩才是硬道理。见效不明的语文课外阅读实在是近乎奢谈。
3.学校、社区图书馆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对课外阅读认知不足是客观事实,然而即使学生真的对课外阅读有了主动需求,到哪里去找书读又是一个问题。农村初中学校由于经费上的原因,学校图书设备较为落后,往往是学校象征性地设一个图书室,里面藏书少而陈旧,实在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的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放。有些经济好一点地区的学校有了像样的图书室乃至图书楼,但也面临藏书不足、图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有很多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都是兼职的,他的图书管理是学校领导安排给他的一项附带性工作,学生几次前往借书而不见其人影,读书兴致自然消减。学校尚且如此,社区图书馆就更为不堪,在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有无社区图书馆都是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笔者以为,在面对以一己之力不能改变的现实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深化认识、率先垂范、注重引导、激发兴趣、营造氛围等方面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教师要深化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朗读、引导学生赏析报刊杂志上那些文质皆美的文章,这固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一部分,但这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至于教师找一些课外的篇章段落给学生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那则完全是应试训练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
“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才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形式。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自己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自己若能多读书乃至博览群书,讲课往往能思接千载、旁征博引,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作品时也就心中有底、有话可说。学生也常常会因此而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外阅读。
以前曾有“学生一杯水,教师一桶水”的说法,现在更有“教师应是一条河流”的观点。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浸染书香,才能让那知识之河长青。
(三)教师要注重引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阅读的这一建议强调阅读应是学生自我的语文实践,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放任不管或疏于指导。
事实上,很多学生进入初中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过课外阅读,也多出于猎奇和消遣,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真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往往不知该读哪些书,有了书也不知该怎么去读。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完全有责任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1.阅读篇目的引导
语文教科书上名著导读推荐的经典文学名著,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篇目。在社会文化充斥浮躁与肤浅的今天,我们不能禁止学生去阅读快餐式的流行读物,但我们至少还可以尝试着引导他们去阅读经典。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处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典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对现实进行批判。经典可以给物欲现实中的人们提供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坐标。经典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有其普遍的人性价值与启迪精神。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周国平语)如今,语文学科人文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标举,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这已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那些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作品或期刊杂志给学生阅读。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从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精神品位、短小的文章篇幅等角度来看,对学生课外阅读都比较适合。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课外阅读诚然是一种开放性阅读,然而对此建议作解读,并不是理解为——放任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完全与此无关。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但是这与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必读书目并不矛盾,这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再则来说,教师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完全掌控学生的课外阅读,在硬性的必读书目之外,学生自然会去选择阅读卡通漫画、武侠言情、青春读物等合他们口味的作品。对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的作品,他们往往比教师更熟悉更有发言权。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家长都应理性看待,只要内容健康,它同样会带给学生知识与精神上的收益。
总而言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与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相结合,是兼顾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2.阅读方法的引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为尽可能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教师很有必要对课外阅读做适当的引导。
(1)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期之初,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语文教科书上一般每学期推荐3本名著,具体书目如下:
七年级上《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七年级下《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
八年级上《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上《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九年级下《格列佛游记》、《简·爱》、《泰戈尔诗选》(《新月集》、《飞鸟集》等)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此为依据,将这些作品阅读时间安排在每学期及与之相连的寒暑假。例如:《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几部作品作为七年级上学期及寒假期间的必读书目。考略到学生每天要完成各科作业的实情,笔者与学生商议,拟定每天的阅读量为5~10页。若以每天阅读8页、每学期100天来计算,每学期(不含寒暑假)就能完成800页的阅读量,大概也就相当于两三部文学作品。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笔者正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就完成了这些必读书目的阅读工作。
(2)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方法的导引,学生容易跨入阅读的大门。诸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泛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均可介绍给学生。阅读方法应灵活应用,因书而异,甚至同一本书也可因章节段落而异。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中以大自然、童真、母爱为主题的哲理短诗就非常适合朗读;《水浒》一书总体适合默读,但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等的精彩描写段落就可朗读。
书有良莠之分,同一本书的不同章节亦有优劣之别。纵是经典作品,亦非定要通篇精读,对有些章节段落可以略读、泛读。
(3)鼓励学生做好阅读摘记
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作品中的一些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段落,对于作品人物的遭遇、作品的主题,也往往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的理解,会对作品作出自我的评价。倘若学生能将这些及时摘记下来,这对增加知识积累及增进感受评论作品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写作水平与提高自我人文修养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做阅读摘记的本子,并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感想评论”三大块内容进行摘记。对学生阅读摘记的检查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一般每周批阅1~2次,综合书写、内容多少、感想评论质量高低等方面情况进行评级登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大力表扬并将其阅读摘记作全班传阅,以激励同学认真做好阅读摘记。
适度要求、及时检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其课外阅读也就真正进入了自觉状态。兴趣固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后天的培养。
1.善于利用课内资源, 充分做好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遇到某些名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作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或根据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引起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笔者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介绍了根据林海音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城南旧事》;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沈从文初登三尺讲坛趣闻及其作品《边城》中描写的湘西风景的秀美、民风的淳朴、翠翠的善良纯真都成了课外延伸的内容。待到批阅学生阅读摘记的时候,笔者发现班内有很多同学将《城南旧事》、《边城》作为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其中有约占班级总人数50%的同学对《城南旧事》进行了课外阅读,笔者同时在部分同学的随笔训练中发现了追忆童年往事的主题。
2.适当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追捧影视明星,崇拜青春偶像。这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可适度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近作家,与作家近距离接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语文组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来校做讲座,笔者在班内先做宣传介绍,有几位女生手上拥有郁雨君的作品,想托我去请郁雨君亲笔签名,我欣然答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应邀到我区一所学校开设讲座,巧合的是,当时我们正要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文,我安排好工作前往听讲,并拍摄了一段视频带回学校让学生欣赏。
很自然的,在这些活动之后,郁雨君的《边走边爱》、《两个女孩齐步走》、《我的感情没有形状》,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作品又成为了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3.积极树立学生榜样,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内树立好课外阅读的优秀学生榜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一个班级,总有个别学生特别喜欢课外阅读。教师要利用其课堂表现、优秀作文、阅读摘记等闪光点,在班内大力表扬、积极宣传,以树立典范激励同学。笔者所教班级有一男生,特别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但凡上课涉及到历史知识,笔者总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引得其他同学特羡慕。班内有几位男生在他的带动下,也喜欢上了历史类书籍。
4.增进师生交流,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进师生交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无裨益。课余时间,教师可主动与学生聊天,谈学习、聊生活,彼此增进沟通加深了解。自己以前或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当然也可以成为师生间交流的话题。这种交流活动,对师生双方拓宽阅读视野均是非常有利的。正是在这种交流中,笔者受了学生的影响,阅读了章诒和著的《往事并不如烟》、郁雨君的《边走边爱》等作品。而学生则受了笔者的影响,对《边城》、《明朝那些事儿》、《我与地坛》等作品产生了阅读兴趣。
(五)教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阅读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如今的校园环境,随着班级“读书角”的设立、构建“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师生对阅读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学校营造的读书氛围也日趋浓厚。然而,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中完成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这与教师的教育引导相关,也与家长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通等多种渠道,以通俗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向家长宣传介绍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祖林《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1(下半月)。
[3]周国平《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2期。
[4]金秀萍《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点滴体会》,《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5]杨新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透视和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8·1(下半月)。
[6]郑新华《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中学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