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皖江救生组织与基层社会控制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为保障皖江水上救生活动,安庆、芜湖、铜陵、和州等地纷纷建立起水上救生组织.清代,皖江救生组织经历了由地方官绅倡办与皇权主导,转向吸纳民资、与民共理.皇权主导时,皖江救生组织经费由财政负担;皇权有限时,经费则主要来自官绅商民的社会捐赠.此外,救生组织还通过租金、生息等方式获取经费.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呈现衰退趋势,士绅力量逐渐崛起.政府将基层社会救生组织委托士绅管理,为保证救生组织的运作效率,来自官方的监督不可或缺,国家权力则通过士绅渗透到基层社会.本文重点考察绅权在皖江救生组织中的影响,透视基层社会绅权和皇权相互交织、彼此依赖的运作实态.
其他文献
唐代实行“三教合一”的宗教政策,儒释道三教都得到了发展,受社会风尚与自身遭际的影响,王勃部分诗歌中体现出明显的佛道思想倾向,这部分诗歌数量约占现存总篇目的 三分之一.在这些诗歌中王勃直接或隐晦地展现了对于佛寺道观的求访和对得道成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其实质是王勃仕途坎坷、心情苦闷的反映.
红花作为重要的药材和染料作物,很早就被引进中原,元代河南设置了专门管理红花种植、征收、流通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红花在河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时期,红花在河南民众生活中地位突出,其种植也逐渐融入到河南民众的土地利用和轮作制度中,形成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明清河南普遍种植和利用红花或与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药商在河南地区的经营活动、中原便利的交通、棉花种植的兴起与桑麻业的复苏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