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鉴赏中,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内容是积极还是消极,感情是向上还是低沉,格调是高雅还是平庸等,要求高,难度大。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设置来看,一般不涉及“评价”,“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同学们回答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美石湖美景,也包括对石湖主人的赞扬。“人”是指势利君子,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交往,范氏却漫不经心,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符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因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结合背景注释理解范成大的归隐之情并不难。答案提示要求答出“人”的所指,这一问只要抓住题干就可以明确。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 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之情。
一、 注重诗本,分析情感
读懂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抓住标题、序言、注释,准确概括诗歌所写的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着眼于诗本的分析,从文本出发,不拔高,不曲解。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题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要注重诗本分析。诗题“喜外弟卢纶见宿”直接言喜,而分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黄叶树”“白头人” 等诗句无不透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说,悲中有喜,喜中带悲。
二、 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人”即诗歌作者;“世”指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由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评价作品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问题 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解析 该诗的标题“自咏示客”,作者陆游,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分析诗句,可知尾联的“笑”不是开心的笑,而是无可奈何,笑中分明透出诗人的悲哀。
三、 观象品意,体悟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4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
诗的后四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来的人,这些意象承载了作者的感情,结合王维生平和“山居即事”诗题可知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 分清题材,积累情感
古典诗歌所抒写的情感非常丰富,或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描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天涯羁旅的愁思;或叙写青春易逝的感伤,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同题材的诗歌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分清诗歌的题材,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按题材积累诗歌思想情感,再结合具体诗歌分析思想内容、评价观点态度就容易得多了。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士兵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从诗歌的题材看,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情感主要有:展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等。联系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结合诗歌分析,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作者:葛以松 卜廷才,江苏省淮州中学)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美石湖美景,也包括对石湖主人的赞扬。“人”是指势利君子,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交往,范氏却漫不经心,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符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因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结合背景注释理解范成大的归隐之情并不难。答案提示要求答出“人”的所指,这一问只要抓住题干就可以明确。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 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之情。
一、 注重诗本,分析情感
读懂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抓住标题、序言、注释,准确概括诗歌所写的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着眼于诗本的分析,从文本出发,不拔高,不曲解。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题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要注重诗本分析。诗题“喜外弟卢纶见宿”直接言喜,而分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黄叶树”“白头人” 等诗句无不透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说,悲中有喜,喜中带悲。
二、 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人”即诗歌作者;“世”指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由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评价作品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问题 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解析 该诗的标题“自咏示客”,作者陆游,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分析诗句,可知尾联的“笑”不是开心的笑,而是无可奈何,笑中分明透出诗人的悲哀。
三、 观象品意,体悟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4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
诗的后四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来的人,这些意象承载了作者的感情,结合王维生平和“山居即事”诗题可知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 分清题材,积累情感
古典诗歌所抒写的情感非常丰富,或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描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天涯羁旅的愁思;或叙写青春易逝的感伤,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同题材的诗歌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分清诗歌的题材,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按题材积累诗歌思想情感,再结合具体诗歌分析思想内容、评价观点态度就容易得多了。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士兵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从诗歌的题材看,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情感主要有:展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等。联系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结合诗歌分析,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作者:葛以松 卜廷才,江苏省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