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让人感怀的记忆,一起感受那种灾难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一起重新建立起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切高尚美好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交汇点。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让人感怀的记忆,一起感受那种灾难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一起重新建立起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8月31日:两条标语的深邃内涵
8月31日,汶川大地震后第4次来到四川灾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走进青川县黄坪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枣树村,考察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情况。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村民房上的两条标语吸引了温家宝的目光。他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总理所说的精神,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陪同考察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嘱咐随行的四川记者:“两条标语朴实易懂,我们要好好宣传弘扬这种精神。”
的确,这两条标语,虽然朴素平实,但铿锵有力,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温总理品出了它的“精神”,我们的灾区群众也品出了它的“精神”——
在绵阳,中秋节前,老屋废墟上,游仙区云风乡钱库村村民文秀娟家新的“小青瓦”终于上了顶。这位能干的妇女说,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青川兄弟书写的两条标语,“这是我们的心里话,自己的事情必须要靠自己。”而悬挂在云凤乡插旗村集中建房点的标语——“苦战苦干不苦等,早修房子早安心”将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与群众意愿指向了同一个目标。
在都江堰,感动温家宝总理的两条标语,让这里的受灾群众感同身受。“勤俭人家”安置点的一名普通社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的第4批成员张盈盈从细节中感受到受灾群众的变化,“以前遇到水管漏水、门锁坏了这些问题,大家都会找管委会,但现在这类事更多的是自己解决。”更让张盈盈感动的是,安置点里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为老服务志愿者”,由本地的小朋友和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组成,专门负责70岁以上老人的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这些志愿者也在灾难中受到了伤害,但他们在自救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
在汉源,“地震过后,我拿出全家积蓄,并通过向亲友借、向银行贷等方式筹集建房资金,现在开始重建家园了。”料林乡大林村6组村民丁光正如此说。在他身后,4间砖混房屋已经封顶。“我们非常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但我们不应该只靠国家,要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他计划房子修好后就出去务工挣钱,早日还完贷款。汉源全县干部群众通过村民互助、投工投劳等方式,开工自建新房4136处,已完工了100多处。
在什邡,9月10日,湔氐镇的永久性住房建设在龙泉村启动,镇党政办副主任陈竞第一时间挂出了青川农民创作的标语,“青川打出的标语,感动着同在灾区的我们。”中秋前后,村民们有的忙着修整倒塌的木耳棚,有的忙着打谷子,有的在备料建永久性住房。“我们和青川人一样,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辛苦点,损失还是能够挽回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灾难发生后,我们的灾区人民有过悲伤,但没有悲观;有过沉痛,但没有沉沦;他们饱受打击,但没有被打倒!他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有为,他们坚定地从劫难的阴霾里走了出来,正以火热面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战斗中。
9月1日:我们用坚强感恩
9月1日,我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如期开学,51个地震重灾县的5979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走进校园,秋日映照下的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笑容格外灿烂,一个个追逐奔跑的身影分外活泼健康。校园里再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响亮的广播声……
在都江堰中学,这是我省地震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一所永久性校舍,3000多名学生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举行开学典礼,幕墙上“感恩”“奋斗”4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升旗仪式后,学生代表张超说:“我们要对援建单位和这么多关心我们灾区的人说声‘谢谢’,是你们用最短的时间让我们进入到宽敞、明亮的校舍里学习。我们要知感恩而感激,因感激而奋进,让人生更加精彩!”
在北川中学,48间板房教室像不屈的白杨树昂然而整齐地排列着,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坚强和自信。开学典礼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全校3200余名师生静静地肃立,凝望着那面高高飘扬的国旗,那些稚嫩的脸在一刹那突然变得成熟。开学典礼后,17岁的袁孝伟垂着空荡荡的右臂袖管,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进高三(五)班教室。在地震中,袁孝伟永远失去了右臂。8月21日,他从重庆西南医院出院回到临时安置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复课。“我要考大学,虽然残疾了,但我不是废人!”这个羌族孩子的话中透着执著和坚定。
在东汽中学,当澳大利亚影视明星贝琳达和中国台湾钟鼓演奏家马隽人在板房教学区里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时,台下掌声、笑声、欢呼声连绵不绝,新学期的东汽中学校园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息。这场特殊的文艺表演是东汽中学开学典礼的一部分。老师们说,快乐激扬的音乐在灾区学校响起,可以抚慰学生们受伤的心灵,激发学生们勇于拼搏的斗志。
9月1日,在无数的板房学校里,孩子们给曾经援建学校的北京、山东、安徽、上海等等地方的叔叔们写着信:“感谢你们在炎热天气下为我们重新修建了学校,让我们有书读。你们辛苦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是啊,灾区的师生们怀抱感恩作出了庄严承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更是一种无言的鼓励。让我们知感恩而感激,因感激而奋进!
9月14日:一轮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月14日,今年的中秋节,是中国假日改革以来第一个法定的中秋节,而其特别的含义还在于,在穿越了悲喜交加的春夏之后,这个中秋节“团圆”的内涵被充分释放——共渡灾难、共享喜悦、共创未来。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全省城乡445.4万户受灾家庭住进过渡安置房,共庆中秋佳节。在汶川县城里,有心人早在一周前就开始做准备了。舞狮、跳锅庄舞等多种庆祝形式,被纳入“铭恩奋进,喜庆中秋”的主题活动,不仅表达出灾区群众对援建者的感激之情,也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节日的欢乐。在“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的震中攀枝花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在优美的乐曲中跳起欢快的达体舞;米易县丙谷镇牛棚村4社村民宰了一头大肥猪,吃着香喷喷的烧肉,大家纷纷表示:“房子垮了我们再建,烤烟房裂了我们补起,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在广东、上海等25个省(市)复学复课的8000多名重灾区孩子,在省外住院治疗的300多名地震伤员,与各地爱心使者共度佳节。在上海,1200名都江堰市职高学生异地复学复课所在的24所职高学校,以各种方式与灾区孩子共度节日,帮助他们“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上海”;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曾被废墟埋了178小时的马元江,和医护人员同举杯、共赏月;在汶川绵虒小学异地复课点广安三中,孩子们吃月饼、看节目、跳锅庄,找到了“爱心妈妈”;在泸州市江阳区,“爸爸妈妈”们带着汶川来的孩子进公园、逛大街、尝月饼、玩游戏,共庆中秋。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援建者们,依然奋战在重灾区;部队、省外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支援的1400余名医务人员正在重灾区开展救治防疫工作。在江油,400多名河南建设者忙着为震损水库设计整治方案,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冲淡思乡之情;在剑阁县上寺乡桅杆村,村民们与援建队伍共庆佳节,表达自力更生建好家园的坚定信心;在双流黄龙溪古镇,抗震英雄武文斌、戎金亮的家人,以及来自上海、重庆、辽宁、福建的援建者与上百名成都市民一道共庆中秋佳节……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四川——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正因为爱心而充满希望。
一轮明月普照大地,这轮明月,属于你,属于我,属于共克时艰、迎接辉煌的中国人!
这是一切高尚美好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交汇点。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让人感怀的记忆,一起感受那种灾难中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一起重新建立起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8月31日:两条标语的深邃内涵
8月31日,汶川大地震后第4次来到四川灾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走进青川县黄坪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枣树村,考察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情况。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村民房上的两条标语吸引了温家宝的目光。他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总理所说的精神,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陪同考察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嘱咐随行的四川记者:“两条标语朴实易懂,我们要好好宣传弘扬这种精神。”
的确,这两条标语,虽然朴素平实,但铿锵有力,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温总理品出了它的“精神”,我们的灾区群众也品出了它的“精神”——
在绵阳,中秋节前,老屋废墟上,游仙区云风乡钱库村村民文秀娟家新的“小青瓦”终于上了顶。这位能干的妇女说,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青川兄弟书写的两条标语,“这是我们的心里话,自己的事情必须要靠自己。”而悬挂在云凤乡插旗村集中建房点的标语——“苦战苦干不苦等,早修房子早安心”将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与群众意愿指向了同一个目标。
在都江堰,感动温家宝总理的两条标语,让这里的受灾群众感同身受。“勤俭人家”安置点的一名普通社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的第4批成员张盈盈从细节中感受到受灾群众的变化,“以前遇到水管漏水、门锁坏了这些问题,大家都会找管委会,但现在这类事更多的是自己解决。”更让张盈盈感动的是,安置点里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为老服务志愿者”,由本地的小朋友和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组成,专门负责70岁以上老人的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这些志愿者也在灾难中受到了伤害,但他们在自救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
在汉源,“地震过后,我拿出全家积蓄,并通过向亲友借、向银行贷等方式筹集建房资金,现在开始重建家园了。”料林乡大林村6组村民丁光正如此说。在他身后,4间砖混房屋已经封顶。“我们非常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但我们不应该只靠国家,要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他计划房子修好后就出去务工挣钱,早日还完贷款。汉源全县干部群众通过村民互助、投工投劳等方式,开工自建新房4136处,已完工了100多处。
在什邡,9月10日,湔氐镇的永久性住房建设在龙泉村启动,镇党政办副主任陈竞第一时间挂出了青川农民创作的标语,“青川打出的标语,感动着同在灾区的我们。”中秋前后,村民们有的忙着修整倒塌的木耳棚,有的忙着打谷子,有的在备料建永久性住房。“我们和青川人一样,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辛苦点,损失还是能够挽回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灾难发生后,我们的灾区人民有过悲伤,但没有悲观;有过沉痛,但没有沉沦;他们饱受打击,但没有被打倒!他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有为,他们坚定地从劫难的阴霾里走了出来,正以火热面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战斗中。
9月1日:我们用坚强感恩
9月1日,我省两万多所中小学新学期如期开学,51个地震重灾县的5979所中小学校百分之百复课。走进校园,秋日映照下的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笑容格外灿烂,一个个追逐奔跑的身影分外活泼健康。校园里再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响亮的广播声……
在都江堰中学,这是我省地震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一所永久性校舍,3000多名学生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举行开学典礼,幕墙上“感恩”“奋斗”4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升旗仪式后,学生代表张超说:“我们要对援建单位和这么多关心我们灾区的人说声‘谢谢’,是你们用最短的时间让我们进入到宽敞、明亮的校舍里学习。我们要知感恩而感激,因感激而奋进,让人生更加精彩!”
在北川中学,48间板房教室像不屈的白杨树昂然而整齐地排列着,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透出的是坚强和自信。开学典礼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全校3200余名师生静静地肃立,凝望着那面高高飘扬的国旗,那些稚嫩的脸在一刹那突然变得成熟。开学典礼后,17岁的袁孝伟垂着空荡荡的右臂袖管,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进高三(五)班教室。在地震中,袁孝伟永远失去了右臂。8月21日,他从重庆西南医院出院回到临时安置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复课。“我要考大学,虽然残疾了,但我不是废人!”这个羌族孩子的话中透着执著和坚定。
在东汽中学,当澳大利亚影视明星贝琳达和中国台湾钟鼓演奏家马隽人在板房教学区里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时,台下掌声、笑声、欢呼声连绵不绝,新学期的东汽中学校园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息。这场特殊的文艺表演是东汽中学开学典礼的一部分。老师们说,快乐激扬的音乐在灾区学校响起,可以抚慰学生们受伤的心灵,激发学生们勇于拼搏的斗志。
9月1日,在无数的板房学校里,孩子们给曾经援建学校的北京、山东、安徽、上海等等地方的叔叔们写着信:“感谢你们在炎热天气下为我们重新修建了学校,让我们有书读。你们辛苦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是啊,灾区的师生们怀抱感恩作出了庄严承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更是一种无言的鼓励。让我们知感恩而感激,因感激而奋进!
9月14日:一轮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月14日,今年的中秋节,是中国假日改革以来第一个法定的中秋节,而其特别的含义还在于,在穿越了悲喜交加的春夏之后,这个中秋节“团圆”的内涵被充分释放——共渡灾难、共享喜悦、共创未来。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全省城乡445.4万户受灾家庭住进过渡安置房,共庆中秋佳节。在汶川县城里,有心人早在一周前就开始做准备了。舞狮、跳锅庄舞等多种庆祝形式,被纳入“铭恩奋进,喜庆中秋”的主题活动,不仅表达出灾区群众对援建者的感激之情,也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节日的欢乐。在“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的震中攀枝花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在优美的乐曲中跳起欢快的达体舞;米易县丙谷镇牛棚村4社村民宰了一头大肥猪,吃着香喷喷的烧肉,大家纷纷表示:“房子垮了我们再建,烤烟房裂了我们补起,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在广东、上海等25个省(市)复学复课的8000多名重灾区孩子,在省外住院治疗的300多名地震伤员,与各地爱心使者共度佳节。在上海,1200名都江堰市职高学生异地复学复课所在的24所职高学校,以各种方式与灾区孩子共度节日,帮助他们“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上海”;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曾被废墟埋了178小时的马元江,和医护人员同举杯、共赏月;在汶川绵虒小学异地复课点广安三中,孩子们吃月饼、看节目、跳锅庄,找到了“爱心妈妈”;在泸州市江阳区,“爸爸妈妈”们带着汶川来的孩子进公园、逛大街、尝月饼、玩游戏,共庆中秋。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援建者们,依然奋战在重灾区;部队、省外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支援的1400余名医务人员正在重灾区开展救治防疫工作。在江油,400多名河南建设者忙着为震损水库设计整治方案,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冲淡思乡之情;在剑阁县上寺乡桅杆村,村民们与援建队伍共庆佳节,表达自力更生建好家园的坚定信心;在双流黄龙溪古镇,抗震英雄武文斌、戎金亮的家人,以及来自上海、重庆、辽宁、福建的援建者与上百名成都市民一道共庆中秋佳节……
这个中秋注定特殊。四川——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正因为爱心而充满希望。
一轮明月普照大地,这轮明月,属于你,属于我,属于共克时艰、迎接辉煌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