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决定了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写作的规律,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学生的写作激情令人大失所望。首先是发言不踊跃,当教师让学生举手发言时,有的左顾右盼,有的低头不语,举手的寥寥无几。其次是发言质量差,表现为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结果,写作时就抓耳挠腮,作文内容空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平时活动范围小,教师又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往往忽视让学生把阅读课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实际训练中,使说话训练和阅读相脱节,不注意把说和写结合起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指导小学生作文“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源源不断注出真的水来” 。作文的源头在于学生“心中的积累”,而心中的积累可来自课外的多读和熟读。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虽然非常丰富,可供给小学生多方面的“营养”,但仅限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不够的。如果从延伸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多读,其教学效果就大得多了。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由于《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再推荐学生阅读《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故事,然后准备一段水浒故事参加班级的“故事擂台赛”,看谁讲得生动、精彩,学生就会对《水浒传》的语言风格、人物特点等了解得更多。学一篇,带多篇,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更在读书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当然,所积累的材料必须是自己理解的作者的惊人妙笔,并且要在熟读中积累,只有多读,才能记得深,记得牢。很多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描写,精辟的论述,只理解了还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通过多读,加深印象,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储备,在说话、作文时自然涌流出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把读到的知识真正留下,必须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成语、典故、好词佳句,并通过各种巩固手段,逐渐使其为自己所用,丰富语言仓库,内化为作文语言。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怎样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呢?首先要学会观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我要求学生平时多接触人、事、景、物,在接触中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尽量把学生带入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及大自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本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演讲、书法、绘画比赛,鼓励学生投广播稿,积极参加学校广播体操比赛及元旦文艺会演……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还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扩大活动效果,使人人都能获得大量的信息。由于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教师再帮助他们拓宽思路,使学生真正能“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述我心”,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去写。平时,作文题应尽量考虑到启发性和伸缩性,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
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多写,单凭作文课的几篇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但又必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时机多动口,勤练笔,把课内外学到的写作知识,通过课外的练笔转化为写作技能。当然,平时要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广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训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训练时要量力而行,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课业负担。
此外,为了诱发学生种种需要以产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平时,在讲评作文时,表扬学生的优秀习作,我总是动情地读出来,让学生自由评说精彩的地方,这往往能使得到表扬的学生特别受鼓舞,而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也会自然流露。学生作文内容离不开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也必然反映出他们的学习生活,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对此,可以指导学生互写批语,学生将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与本人的真实生活进行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分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或给予鼓励表扬。如此,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努力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努力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他们的需要。当学生把作文看做需要时,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还会有什么疑问吗?
(责编 刘宇帆)
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学生的写作激情令人大失所望。首先是发言不踊跃,当教师让学生举手发言时,有的左顾右盼,有的低头不语,举手的寥寥无几。其次是发言质量差,表现为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结果,写作时就抓耳挠腮,作文内容空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平时活动范围小,教师又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还往往忽视让学生把阅读课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实际训练中,使说话训练和阅读相脱节,不注意把说和写结合起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指导小学生作文“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源源不断注出真的水来” 。作文的源头在于学生“心中的积累”,而心中的积累可来自课外的多读和熟读。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虽然非常丰富,可供给小学生多方面的“营养”,但仅限于课文的学习,是非常不够的。如果从延伸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多读,其教学效果就大得多了。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由于《水浒传》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再推荐学生阅读《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故事,然后准备一段水浒故事参加班级的“故事擂台赛”,看谁讲得生动、精彩,学生就会对《水浒传》的语言风格、人物特点等了解得更多。学一篇,带多篇,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更在读书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当然,所积累的材料必须是自己理解的作者的惊人妙笔,并且要在熟读中积累,只有多读,才能记得深,记得牢。很多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描写,精辟的论述,只理解了还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通过多读,加深印象,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储备,在说话、作文时自然涌流出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把读到的知识真正留下,必须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成语、典故、好词佳句,并通过各种巩固手段,逐渐使其为自己所用,丰富语言仓库,内化为作文语言。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怎样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呢?首先要学会观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我要求学生平时多接触人、事、景、物,在接触中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尽量把学生带入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及大自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本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演讲、书法、绘画比赛,鼓励学生投广播稿,积极参加学校广播体操比赛及元旦文艺会演……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还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扩大活动效果,使人人都能获得大量的信息。由于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教师再帮助他们拓宽思路,使学生真正能“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述我心”,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去写。平时,作文题应尽量考虑到启发性和伸缩性,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
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多写,单凭作文课的几篇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但又必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时机多动口,勤练笔,把课内外学到的写作知识,通过课外的练笔转化为写作技能。当然,平时要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广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训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训练时要量力而行,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课业负担。
此外,为了诱发学生种种需要以产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平时,在讲评作文时,表扬学生的优秀习作,我总是动情地读出来,让学生自由评说精彩的地方,这往往能使得到表扬的学生特别受鼓舞,而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也会自然流露。学生作文内容离不开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也必然反映出他们的学习生活,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对此,可以指导学生互写批语,学生将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与本人的真实生活进行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分析评价,或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或给予鼓励表扬。如此,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努力让作文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努力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他们的需要。当学生把作文看做需要时,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还会有什么疑问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