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大家都在讨论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却认为,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长辈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设计下一代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过来人”说,自己在成人的过程中似乎没怎么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则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脱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吐槽自己“压力大”——学校安排已经很紧凑了,周末和课余也被父母报的班填满。
有专家指出,压力的大小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承受的压力不一定一致。也就是说,有的人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壓力却很大,有的人则正好相反。其实,成长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需求。有了自我要求,压力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既然如此,今天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养好明天的人才呢?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试图帮助今天的家长寻找攻略。
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
别把孩子引上与初衷相反的路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更爱“设计”孩子?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才使得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了打造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周晓虹说。
这一代的家长,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生活上的匮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为这种匮乏而没能实现。所以,不少人“设计”孩子其实是对自己匮乏的一种满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让儿子完成”。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家长们打造自己的孩子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好在,排球是要不停地换位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在不同的位置上轮转,每一个队员就都了解了在不同位置上如何配合。“拉链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他们更像是排球队友,没有固定位置,而是熟悉每一个位置,并清楚如何进行配合。”林为千说。
所有的攻略都是为了让父母离开
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至今仍然记得她与儿子的一次“交锋”。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曹萍总感觉孩子不够努力。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反问曹萍:“妈您为什么总操心我呢?”曹萍说:“因为我喜欢家庭教育,我喜欢孩子。”儿子继续说:“您也说了,您特喜欢的事情您就努着劲儿去干,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劲儿在哪里。”
曹萍一下子悟出,很多专家都在说家长要给孩子支持和陪伴,但是这些“支持”和“陪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为了陪伴而陪伴,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找到他的“心”,找到他的“心之力”。
北京的家长汪女士总对别人说,她的家去年过得“天昏地暗”。因为去年汪女士的女儿小升初,为了让女儿进入那幾所著名的好学校,他们一家人几乎没在家吃过几顿像样的晚饭。所有的晚饭时间,汪女士都跟丈夫带着女儿穿梭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奥数、英语、语文、架子鼓、钢琴,每天都有课,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考试。临近毕业的时候,女儿突然“不听话”了,再重要的考试说不去就不去了。
汪女士也几近崩溃。
后来,特长生的选拔开始了。女儿从小就喜欢打击乐,架子鼓、钢片琴、小鼓都打得像模像样。女儿说什么都要参加选拔。其实,特长生的考核并不比奥数轻松,汪女士最初的设计是:既然都要辛苦,为什么不把这分辛苦用在奥数、英语上,这样摆在孩子面前的路还更宽些,所以,一直都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特长上。后来,女儿几乎放弃了奥数的所有重要考核,没有办法,汪女士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自从女儿得知自己可以准备特长生的选拔后,汪女士发现,过去消极怠工的女儿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放学的时间都“长”在了琴房,练得胳膊酸得拿不动鼓槌了也不愿意停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图上设计路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条路径。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而对教育来说,所有的攻略最终都是要让父母设计的痕迹越来越小,孩子最终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
不少“过来人”说,自己在成人的过程中似乎没怎么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则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脱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吐槽自己“压力大”——学校安排已经很紧凑了,周末和课余也被父母报的班填满。
有专家指出,压力的大小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承受的压力不一定一致。也就是说,有的人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壓力却很大,有的人则正好相反。其实,成长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需求。有了自我要求,压力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既然如此,今天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养好明天的人才呢?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试图帮助今天的家长寻找攻略。
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
别把孩子引上与初衷相反的路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更爱“设计”孩子?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才使得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了打造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周晓虹说。
这一代的家长,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生活上的匮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为这种匮乏而没能实现。所以,不少人“设计”孩子其实是对自己匮乏的一种满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让儿子完成”。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家长们打造自己的孩子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好在,排球是要不停地换位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在不同的位置上轮转,每一个队员就都了解了在不同位置上如何配合。“拉链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他们更像是排球队友,没有固定位置,而是熟悉每一个位置,并清楚如何进行配合。”林为千说。
所有的攻略都是为了让父母离开
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至今仍然记得她与儿子的一次“交锋”。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曹萍总感觉孩子不够努力。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反问曹萍:“妈您为什么总操心我呢?”曹萍说:“因为我喜欢家庭教育,我喜欢孩子。”儿子继续说:“您也说了,您特喜欢的事情您就努着劲儿去干,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劲儿在哪里。”
曹萍一下子悟出,很多专家都在说家长要给孩子支持和陪伴,但是这些“支持”和“陪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为了陪伴而陪伴,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找到他的“心”,找到他的“心之力”。
北京的家长汪女士总对别人说,她的家去年过得“天昏地暗”。因为去年汪女士的女儿小升初,为了让女儿进入那幾所著名的好学校,他们一家人几乎没在家吃过几顿像样的晚饭。所有的晚饭时间,汪女士都跟丈夫带着女儿穿梭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奥数、英语、语文、架子鼓、钢琴,每天都有课,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考试。临近毕业的时候,女儿突然“不听话”了,再重要的考试说不去就不去了。
汪女士也几近崩溃。
后来,特长生的选拔开始了。女儿从小就喜欢打击乐,架子鼓、钢片琴、小鼓都打得像模像样。女儿说什么都要参加选拔。其实,特长生的考核并不比奥数轻松,汪女士最初的设计是:既然都要辛苦,为什么不把这分辛苦用在奥数、英语上,这样摆在孩子面前的路还更宽些,所以,一直都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特长上。后来,女儿几乎放弃了奥数的所有重要考核,没有办法,汪女士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自从女儿得知自己可以准备特长生的选拔后,汪女士发现,过去消极怠工的女儿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放学的时间都“长”在了琴房,练得胳膊酸得拿不动鼓槌了也不愿意停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图上设计路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条路径。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而对教育来说,所有的攻略最终都是要让父母设计的痕迹越来越小,孩子最终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