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文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而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评价对象、生态文明评价方法和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评价对象从评价单元上来看,尤以省域和城市评价为主,全国性和县(市)级的评价相对较少。在评价方法上,相比较于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和能值分析法而言,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被广泛采用,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目前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领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评价对象不全面,缺乏对县、乡特别是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的评价,缺乏根据生态系统对相关的生态区域如流域所进行的评价,也未能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二是由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对生态文明内涵界定的不统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组织制度缺失等原因,造成目前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未能实现与原有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四是权威数据的缺失与不足。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未来生态文明评价研究需要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借鉴、整合和完善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原有的指标体系,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进行生态文明正确决策、科学规划、具体实施、定量考核、准确监测的依据,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评价工具,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定的引导作用。1因此,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来,以生态文明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评价对象
生态文明评价的对象从评价单元上考察,可分为全国性、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县(市)域及特殊区域几种类型,尤以省域和城市评价为主,全国性和县(市)级的评价相对较少。
目前对省域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的主要有河南省2、浙江省3、江苏省4、山东省1、湖北省2、江西省3、广西壮族自治区4等。在省域评价中,引起较大争议的是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评价,争议的焦点在于选择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5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评价,是持续动态的且影响较大的评价,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四年出版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ECI 2011、ECI 2012、ECI2013)。
对城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主要有厦门市6、西安市7、北京市8、贵阳市9、长株潭城市群10、北上广深11等。此外乔丽、白中科12对矿区,王俊芹、王余丁13对山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行了评价。
(二)生态文明评价方法
严也舟、成金华14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通过比较某一区域内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异来评价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其优点是测算原理和计算过程简单,易于被公众接受和推广普及,也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横向比较,缺点是在国家范围以及更小范围内应用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由于其没有考察经济、社会和制度层面,不能全面真实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且对根据生态足迹法计算出的生态赤字数据难以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真实储蓄法是用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货币化方法,计算公式是真实储蓄=GDP-总消费+经常性教育投资-人造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价值损失。真实储蓄法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较好地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由于缺乏对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考虑,评价不够全面。另外,有些评价指标很难进行货币量化且资源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评价效果。
能值分析法将生态经济系统内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统一的太阳能值来评价系统的发展状况。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中不同质资源价值不可加总的局限,但实际操作性较差。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一个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特征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赋值计算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为全面、客观的决策依据,因而被广泛采用。
(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对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而言,最关键的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当今学界提出的任何单一性指标,虽然或许能够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都还不能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1。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目前研究中分歧最大的。
国家环境保护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研究单位先后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总指标——考察领域——具体指标三个层次构成的。如: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就属于这种类型,它包括一个总指标即生态文明指数(ECCI),五大考察领域即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以及25个具体指标;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构建的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总指标(浙江省生态文明指数)、4大领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和37项评价指标构成。
另一种类型不设总指标,仅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又以4个指标和5个指标最多,但具体内容各不相同。 4个一级指标,如李勇、周学馨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国土空间优化度、资源节约合理度、生态环境保护度、制度建设完善度4个,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5个二级指标,共20 个。2张欢、成金华3从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效率较高、社会稳步发展4个方面设计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又包括5个指标,共计20个指标。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1等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意识4个方面选择了23项单项因子,构建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5个一级指标,如冯志峰、黄世贤2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分为生态价值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齐心3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可以由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和生态文化5个一级指标组成。杜宇、刘俊昌4从自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社会和谐有序)、政治(绿色政治制度)、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及普及)5个方面设计出包含34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对象的不全面
一是缺乏对县、乡特别是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的评价。对基层单元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更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真实程度和公众的真实感受,更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但目前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学界所进行的生态文明评价多以省级行政区域和城市为评价单元,对其他更小单元的评价严重缺失。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所进行的生态文明试点工程大都集中于省、市、县层面。如原国家环保局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虽然包括生态村层面的建设目标,但一直没有关于生态村的申报、审批等活动的开展。环保部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工程中,虽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包括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和工业园区,但是2013年环保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仅涉及江苏省扬州市等37个市(县、区)。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公布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最小单元也是县(区)。另一方面由于更小评价单元的统计数据不健全,或者获取相关数据困难,也造成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评价的缺失。
二是缺乏根据生态系统对相关的生态区域如流域所进行的评价。现有的生态文明评价,无论是省、市、县还是别的层级,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来作为评价单元的,未能超越现有的行政区域的人为界限。而真正的生态文明评价需要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为单元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完善。这说明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未能摆脱行政主导的色彩,而非真正长远地按照生态学规律进行的科学评价。
三是生态文明评价尚未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适应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实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从而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务院于2010年底发布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开发方式上,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各不相同,因而其主体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侧重点和实现途径等也不尽相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这种差异性。实践中除了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中考虑到不同主体功能区而设置不同的建设指标值外,现有研究中尚缺乏这种以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为评价对象的评价。
(二)目前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迄今为止,除了环保部先后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指标(试行)》,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中提出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外,国家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而科学性、操作性和适宜性强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和考核全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1
究其原因,除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界定不统一。由于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因而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仍不明晰,因此,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目标而建立的评价指标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因而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少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程度。生态文明水平就是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缩写为EEI),也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因此EEI=GDP/地区生态足迹,EEI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生态文明是由器物层次的生态物质文明、行为层次的生态行为文明、制度层次的生态制度文明和精神层次的生态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由于制度和精神领域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难以直接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但是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器物和行为层面上,因此从器物和行为层面上设计了5个领域、25个评价指标。
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出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组织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指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是包含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因而以国家环保部为代表的各级环保部门难以承担和履行这样的综合职能。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的顶层制度设计中尚缺乏这样一个全面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来承担和履行包括制定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宏观性和全局性职能。 (三)生态文明评价尚未实现与原有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
2013年和2014年国家环保部和发改委虽然分别出台了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出台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我国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2007修订稿),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发布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原有的这些指标体系由于评价对象和目标的不同,要么侧重于生态建设,要么侧重于生活水平和质量,要么侧重于城镇建设,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产生一定偏差,影响评价效果,不利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1究其根源,仍然是缺乏对“生态文明”内涵科学和完整的认识。
(四)权威数据的缺失和不足
全面、准确和权威的统计数据是进行生态文明评价的基础。“没有较好的数据采集,所有评价都无从谈起。”2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态文明评价的效果大大受制于权威数据的缺失与不足。一是由于权威数据的缺失,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得不放弃一些重要的评价指标。“由于受权威数据的缺失和不足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指标暂时未能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生物多样性、海洋过度捕捞程度、基尼系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3二是由于缺少权威数据或数据不连续,在进行量化评价时不得不采用一些替代数据,而有些数据来源不统一,统计口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
学术研究上可以争论,但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内涵的界定上要统一。根据我国现阶段总体发展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进程的预测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尽量避免混淆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的概念,可以考虑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的主要内容。1
(二)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
在现有省域评价、城市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一是向下拓展,加大对县(市)级、乡(村)级及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为全国性评价奠定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全国性评价,以便全面掌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三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强对不同流域和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等发展要求和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定位,充分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流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人口数量和功能定位等不同的情况,对流域和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评价,既有利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借鉴、整合和完善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原有的指标体系
环保部多年来一直进行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等指标体系,虽然并不是直接用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长期的连续数据。近年来环保部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指标(试行)》,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也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可以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借鉴、整合和完善,从而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四)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效果往往与数据统计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针对目前数据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加强与之相关的数据统计工作。一是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在线数据填报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和统计数据,减少或避免传统数据统计中存在的人为偏差;二是规范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统计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进行生态文明评价提供统一连续的权威数据资料。
[作者简介:乔永平,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郭辉,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古东)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Contents,Problems and Prospects
Qiao Yongping,Guo Hui
Abstract:As foundational work of eco?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oject for both the academia and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contents of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objects, methods and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For the object of evaluation, most evaluations are mainly implemented with a province or a big city, while few evaluations are done with the country or a county. For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evaluations are widely adopted compared with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real deposit method or energy analysis method. Thus,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comes the focu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opinion, four major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the research exist. First, the evaluation object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with lack of the evaluation of smaller units such as a county, a village or commun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an ecological area, such as a drainage basin, fails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major function strategies of that area. Second, there is no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disunity of eco?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lack of the top organizations for eco?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ird,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fails to be joined with the former evaluation system. Fourth, there are not sufficient authoritative data. 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s, the future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need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evaluation objects, integrate and improve the former index system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d strengthen the statistic of relative dat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valuation object;evaluation method;index system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进行生态文明正确决策、科学规划、具体实施、定量考核、准确监测的依据,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评价工具,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定的引导作用。1因此,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来,以生态文明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评价对象
生态文明评价的对象从评价单元上考察,可分为全国性、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县(市)域及特殊区域几种类型,尤以省域和城市评价为主,全国性和县(市)级的评价相对较少。
目前对省域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的主要有河南省2、浙江省3、江苏省4、山东省1、湖北省2、江西省3、广西壮族自治区4等。在省域评价中,引起较大争议的是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评价,争议的焦点在于选择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5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评价,是持续动态的且影响较大的评价,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四年出版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0、ECI 2011、ECI 2012、ECI2013)。
对城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主要有厦门市6、西安市7、北京市8、贵阳市9、长株潭城市群10、北上广深11等。此外乔丽、白中科12对矿区,王俊芹、王余丁13对山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行了评价。
(二)生态文明评价方法
严也舟、成金华14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通过比较某一区域内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异来评价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其优点是测算原理和计算过程简单,易于被公众接受和推广普及,也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横向比较,缺点是在国家范围以及更小范围内应用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由于其没有考察经济、社会和制度层面,不能全面真实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且对根据生态足迹法计算出的生态赤字数据难以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真实储蓄法是用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货币化方法,计算公式是真实储蓄=GDP-总消费+经常性教育投资-人造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价值损失。真实储蓄法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较好地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由于缺乏对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考虑,评价不够全面。另外,有些评价指标很难进行货币量化且资源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评价效果。
能值分析法将生态经济系统内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统一的太阳能值来评价系统的发展状况。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中不同质资源价值不可加总的局限,但实际操作性较差。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一个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特征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赋值计算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较为全面、客观的决策依据,因而被广泛采用。
(三)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对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而言,最关键的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当今学界提出的任何单一性指标,虽然或许能够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都还不能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1。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目前研究中分歧最大的。
国家环境保护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研究单位先后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总指标——考察领域——具体指标三个层次构成的。如: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就属于这种类型,它包括一个总指标即生态文明指数(ECCI),五大考察领域即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和转移贡献以及25个具体指标;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构建的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总指标(浙江省生态文明指数)、4大领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和37项评价指标构成。
另一种类型不设总指标,仅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又以4个指标和5个指标最多,但具体内容各不相同。 4个一级指标,如李勇、周学馨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国土空间优化度、资源节约合理度、生态环境保护度、制度建设完善度4个,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5个二级指标,共20 个。2张欢、成金华3从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效率较高、社会稳步发展4个方面设计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又包括5个指标,共计20个指标。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1等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意识4个方面选择了23项单项因子,构建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5个一级指标,如冯志峰、黄世贤2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分为生态价值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齐心3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可以由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和生态文化5个一级指标组成。杜宇、刘俊昌4从自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社会和谐有序)、政治(绿色政治制度)、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及普及)5个方面设计出包含34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对象的不全面
一是缺乏对县、乡特别是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的评价。对基层单元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更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真实程度和公众的真实感受,更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但目前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学界所进行的生态文明评价多以省级行政区域和城市为评价单元,对其他更小单元的评价严重缺失。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所进行的生态文明试点工程大都集中于省、市、县层面。如原国家环保局开展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虽然包括生态村层面的建设目标,但一直没有关于生态村的申报、审批等活动的开展。环保部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工程中,虽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包括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和工业园区,但是2013年环保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仅涉及江苏省扬州市等37个市(县、区)。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公布的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最小单元也是县(区)。另一方面由于更小评价单元的统计数据不健全,或者获取相关数据困难,也造成对村(社区)等更小单元评价的缺失。
二是缺乏根据生态系统对相关的生态区域如流域所进行的评价。现有的生态文明评价,无论是省、市、县还是别的层级,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来作为评价单元的,未能超越现有的行政区域的人为界限。而真正的生态文明评价需要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为单元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完善。这说明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未能摆脱行政主导的色彩,而非真正长远地按照生态学规律进行的科学评价。
三是生态文明评价尚未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适应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实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从而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务院于2010年底发布实施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开发方式上,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各不相同,因而其主体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侧重点和实现途径等也不尽相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这种差异性。实践中除了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中考虑到不同主体功能区而设置不同的建设指标值外,现有研究中尚缺乏这种以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为评价对象的评价。
(二)目前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迄今为止,除了环保部先后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指标(试行)》,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中提出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外,国家尚未出台科学规范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而科学性、操作性和适宜性强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和考核全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1
究其原因,除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界定不统一。由于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因而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仍不明晰,因此,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目标而建立的评价指标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因而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少的环境代价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程度。生态文明水平就是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缩写为EEI),也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因此EEI=GDP/地区生态足迹,EEI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生态文明是由器物层次的生态物质文明、行为层次的生态行为文明、制度层次的生态制度文明和精神层次的生态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由于制度和精神领域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难以直接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但是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器物和行为层面上,因此从器物和行为层面上设计了5个领域、25个评价指标。
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出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组织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指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是包含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因而以国家环保部为代表的各级环保部门难以承担和履行这样的综合职能。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的顶层制度设计中尚缺乏这样一个全面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来承担和履行包括制定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宏观性和全局性职能。 (三)生态文明评价尚未实现与原有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
2013年和2014年国家环保部和发改委虽然分别出台了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出台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我国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2007修订稿),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发布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原有的这些指标体系由于评价对象和目标的不同,要么侧重于生态建设,要么侧重于生活水平和质量,要么侧重于城镇建设,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产生一定偏差,影响评价效果,不利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1究其根源,仍然是缺乏对“生态文明”内涵科学和完整的认识。
(四)权威数据的缺失和不足
全面、准确和权威的统计数据是进行生态文明评价的基础。“没有较好的数据采集,所有评价都无从谈起。”2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态文明评价的效果大大受制于权威数据的缺失与不足。一是由于权威数据的缺失,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得不放弃一些重要的评价指标。“由于受权威数据的缺失和不足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指标暂时未能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生物多样性、海洋过度捕捞程度、基尼系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3二是由于缺少权威数据或数据不连续,在进行量化评价时不得不采用一些替代数据,而有些数据来源不统一,统计口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深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
学术研究上可以争论,但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内涵的界定上要统一。根据我国现阶段总体发展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进程的预测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尽量避免混淆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的概念,可以考虑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的主要内容。1
(二)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
在现有省域评价、城市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评价对象的范围。一是向下拓展,加大对县(市)级、乡(村)级及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为全国性评价奠定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全国性评价,以便全面掌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三是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强对不同流域和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等发展要求和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定位,充分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流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人口数量和功能定位等不同的情况,对流域和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评价,既有利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借鉴、整合和完善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原有的指标体系
环保部多年来一直进行生态示范创建工程,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等指标体系,虽然并不是直接用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长期的连续数据。近年来环保部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指标(试行)》,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也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可以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借鉴、整合和完善,从而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四)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效果往往与数据统计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针对目前数据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加强与之相关的数据统计工作。一是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在线数据填报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和统计数据,减少或避免传统数据统计中存在的人为偏差;二是规范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统计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进行生态文明评价提供统一连续的权威数据资料。
[作者简介:乔永平,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郭辉,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古东)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aluation: Contents,Problems and Prospects
Qiao Yongping,Guo Hui
Abstract:As foundational work of eco?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project for both the academia and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contents of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objects, methods and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For the object of evaluation, most evaluations are mainly implemented with a province or a big city, while few evaluations are done with the country or a county. For the method of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evaluations are widely adopted compared with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real deposit method or energy analysis method. Thus,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comes the focus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opinion, four major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the research exist. First, the evaluation object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with lack of the evaluation of smaller units such as a county, a village or commun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an ecological area, such as a drainage basin, fails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major function strategies of that area. Second, there is no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disunity of eco?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lack of the top organizations for eco?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ird,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fails to be joined with the former evaluation system. Fourth, there are not sufficient authoritative data. To address the above problems, the future eco?civilization evaluation need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expand the scope of evaluation objects, integrate and improve the former index system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nd strengthen the statistic of relative dat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valuation object;evaluation method;index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