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配电网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t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两年来浙江省配电网“三位一体”技能竞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配电网;技能竞赛;考核
  作者简介:盛其富(1961-),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湖州电力技术培训中心,工程师;钱江(1976-),男,浙江嘉兴人,浙江湖州电力技术培训中心,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42-03
  
  从建设员工队伍专业素质和企业素质的战略出发,浙江省电力公司从2010年起开展集“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岗位建功”三位一体的综合竞赛活动。湖州电力培训中心是浙江配电网专业培训机构,也是国家电网首批认证的配网带电实训基地,近年来分别承担了省公司配网技术比赛、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配电专业培训竞赛。本文对两年来浙江省配电网“三位一体”技能竞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报告如下。
  一、浙江配电网相关情况概述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截至2010年底常住人口5443万人,GDP 27100亿元,增长11.8%;县区级供电企业96个,全社会最大负荷40747MW。公用配变194592台/ 44666MVA,配电线路18671条/153596km。预计到2015年,浙江GDP将达42060亿元,配电网同样将有跨越式大发展:规划新建架空线路20371km,电缆8099km;新增配变67373台/ 28860MVA。截至2011年8月底,全省从事配电线路的在册员工有13769人,其中系统正式员工3233人,农电工10536人。
  在年龄结构上,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图1),在配网专业一线技能人员中,系统员工40周岁以上人员占79.3%,50岁以上的占17.8%;农电工40周岁以上人员占57.6%,50岁以上的占15.7%;年龄结构偏老化。
  图1年龄结构
  在学历结构上,如表2、图2可见,系统正式员工文化程度相对农电工较高: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18.8%,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占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54.37%。因未对其专业进行统计,因此不能确定其专业是否为电力行业相关专业,抽样调研发现后续学历相对较多,当然这几年大学生充实到配电线路专业力度加大也有一定的作用。
  图2浙江公司系统员工学历结构图
  而农电工配网运检和用电营业生产一线文化程度偏低(见图3)。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高达65.1%,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占16.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只占18.6%,且非电专业占相当一部分。
  图3浙江省农电工学历结构图
  在职业资格上,由表3、图4可见,全省线路专业在册13769名员工中,高级技师只有58名,比重只有0.42%;技师1087名,仅仅占7.8%,虽然近几年通过培训力度的加大,高级工、中级工比重有明显提升,但也只占37.4%,职业资格水平总体偏低,还有7463名员工仅具有初级或没有职业资格,占54%,特别是农电工队伍高达60%。
  图4职业资格
  从上述数据可见,配网员工的群体数量最多、学历起点相对较低、身份编制复杂、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与客户接触最多,他们的技能水平对电网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水平影响很大,必须提升这一群体整体素质。
  二、“三位一体”竞赛的特征与创新
  第一,竞赛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写下了并继续书写着浓重的一笔。”他的讲话为今后工会竞赛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企业素质的战略出发,省公司工会把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作为“三位一体”竞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传统单一分散的培训、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全面整合,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第二,创建了职工终身学习的平台。“三位一体”技能竞赛搭建并形成“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来加快提升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以广泛开展员工技术技能比武取得的成绩来检验业务培训效果,以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实绩来展现员工队伍建设成果”的职工终身学习新平台,也是工会积极探索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劳动竞赛新路子,是竞赛方式的一种创新。
  第三,搭建了先进脱颖而出的舞台。先进典型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发现,精心培育,更要工会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载体,为先进人物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三位一体”技能竞赛就是为了造就电力生产一线的中坚骨干,搭建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广阔舞台。例如全国劳动模范陈新益就是在参加配电网技能竞赛后脱颖而出,“陈新益劳模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2010国网新入职的福建学员卢威也是通过竞赛荣获“国网技术学院配电线路专业状元”光荣称号。
  第四,开辟了双向维权的新道路。竞赛使工会实现为员工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大家庭的优势,通过教育培训、职业锻炼为广大员工提供最根本的福利待遇。同时,工会通过竞赛激发了广大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为员工和企业双向维权的创新道路。
  三、配电网技能竞赛工作的特点
  第一,广泛参与是竞赛开展的基础。“三位一体”技能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和品牌,只有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开展才有基础。为此各级工会组织普遍建立了赛前培训选拔制度,通过层层培训选拔、再培训再选拔的模式,形成了“层层学起来,层层练起来,层层比起来”的生动局面。嘉兴电力局的颜辉、钱栋、姚东平和俞晓东不仅联手以绝对优势拿下了2011年全省带电作业竞赛的团体冠军,同时包揽了个人综合的前四名,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是与该局重视带电作业培训分不开的。
  第二,严格管理是竞赛顺利的前提。竞赛技术文件的公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在赛前3个月左右公布比赛的方案,包括理论知识的细目表、操作技能的项目表等;在赛前1个月左右公布操作技能的比赛样题、选手准备单、比赛评分标准;在赛前1周左右公布具体竞赛日程细节等内容。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与命题专家签订命题保密协议,并采用封闭命题的方式,对竞赛内容在标准题库要求的基础上作40%左右的调整,真实反映选手的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实施严格的竞赛现场管理,各项竞赛的评分环节均采用封闭式隔离评分,竞赛过程采取全程监控和录像管理,既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也为赛后争议仲裁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三公”原则是竞赛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大赛公平、公正,浙江配电网竞赛建立裁判员、监督员和仲裁员制度。一是遴选高水平的裁判员。专门从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库和全省公认的配电技术专家中挑选大赛裁判员。二是建立争议仲裁制度。成立仲裁组,实施现场裁决,受理参赛选手投诉,解决各类争议,保证比赛公平、公正。三是建立监督员制度,工会、监察对竞赛过程及重要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竞赛命题、评卷计分、投诉仲裁处理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以营造公平的竞技环境。
  第四,激励机制是竞赛持续的保证。让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实绩突出的员工通过“三位一体”竞赛得到成长的机会。一是竞赛与证书衔接,竞赛的内容在相应鉴定等级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拓展和提升,个人项目竞赛省级前三名、国网前五名的选手可在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再晋升一个等级;二是申报竞赛条件比参加鉴定考核的条件更低更宽,有利于破格选才、快速出才、竞赛成才;三是对竞赛成绩优秀的选手进行表彰,把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员工纳入人才库,并作为各类专家和劳模推荐、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技能竞赛促进了配网业务培训
  第一,竞赛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配电网技能大赛为年轻的参赛选手和浙江教育培训体系提供技能等级的参考标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积极吸引供电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了解配电专业岗位及人才需求信息,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竞赛推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将配电技能大赛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全面实施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全国劳模陈新益的“带电作业绝缘锁杆”、韩明华的“绝缘导线异型线夹”两项国家专利运用在带电作业竞赛中,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大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竞赛促进了双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师直接参与大赛和指导学员参赛,有效促进了培训师全面掌握供电企业对配电网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提高了培训师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畅通了与供电企业人员的交流渠道,2010年浙江配网技能竞赛综合第一名的盛强等一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已成为培训中心兼职教师。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促进了兼职教师聘任和培训师下企业锻炼,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第四,竞赛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湖州培训中心通过承担国网带电作业竞赛浙江队、新疆队的集训任务,有效加强了省际间配电网技术技能的学习交流。借鉴兄弟省举办技能大赛的经验教训,以国网标准和水平为参考,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优化实训情境,完善实训功能,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使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五、技能竞赛促进了员工岗位建功
  第一,竞赛拓展了晋升技术等级渠道。技能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认证方式,拓展了晋升技术等级的渠道,为配电网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浙江已连续多年开展全省范围的配电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参加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衔接的培训、竞赛人数已达数千人,其中近2250人获得高级工,1145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等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竞赛推动了配网带电作业开展,营造了一个苦练技术、尊重人才的和谐环境。因受带电作业车辆、工器具装备及观念等因素限制,前几年,配网带电作业在浙江开展不平衡。例如衢州电力局就是从竞赛观摩中受到触动,开始组建带电作业班,不仅大力开展带电作业,而且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配电带电队伍。许国凯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通过竞赛迅速成长为带电作业能手,代表浙江队参加国网竞赛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第三,竞赛规范了配网标准化作业。竞赛检阅了浙江配网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了公司系统配网带电作业整体水平提升,规范了作业的操作流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对于这一点嘉兴局生技部的陈超深有感触。“在竞赛备战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实际工作,严格按照作业标准,从规范动作、注重细节、优化流程、采用新技术各方面下功夫,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更规范、更标准、更有效的操作流程,这为提高比赛成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全局的带电作业水平。”
  第四,竞赛促进了员工创新发明。“三位一体”竞赛活动就像是一场“奥林匹克”盛会,是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例如金华局应阳勇和他的团队除了苦练体能和技艺,还集思广益对操作程序和工作器具作了改进。“我们发明了桶状的绝缘子遮蔽罩,操作动作简单多了,时间也大大缩短。”还有安吉局的“带电作业专用扎线器”凝聚了大家智慧与心血的小发明,不仅成为竞赛中的好帮手,而且荣获国家专利。“毕竟在比赛中,少用一秒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六、配电网技能竞赛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理论考试范围和技能竞赛内容均在竞赛前几个月就明确。参赛选手先后参加培训、选拔、再集训的强化训练过程。但题目灵活变化后,有些选手显得适应性较差,说明部分选手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缺乏分析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如个别选手在拉线制作项目中对拉线长度的理论计算也较为生疏,在测量项目中对测量结果的计算与分析相对较为欠缺等。
  从2010年度浙江省配电线路技术技能竞赛33名正选选手综合得分情况(见图5)看:最高分87.11,最低分53.85。80~89分共13人,占39.5%;70~79分共13人,占39.5%,60~69分共4人,占12%;不及格3人,占9%;没有一个选手达到90分。
  图52010年浙江省配电技能竞赛综合成绩表
  2011年浙江电网配网带电作业“三位一体”竞赛44名正选选手理论成绩最高98分,最低46分。80分以上共20人,占45.5%;不及格6人,占13.6%。综合得分情况看:最高分87.96,最低分47.69。80~89分共7人,占15.9%;不及格3人,占6.8%;同样没有一个选手达到90分。
  图62011年浙江省配电带电技能竞赛成绩分析
  第二,员工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通过选拔赛可以发现优秀的全能型选手屈指可数。配电带电专业竞赛时吴登纯、陈勇普考成绩较好,但在随后的实际操作上失误明显,差距凸现;王岳伟、许飚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但理论功底尚欠缺。配电线路专业竞赛选手年龄偏大,对竞赛规则把握不准;嘉兴局选手年轻,选手记忆能力占优势,短期突击能力强。从中也反映出配电线路员工技能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和加强。
  第三,竞赛和调考需要与绩效考核挂钩。部分人员在思想上对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的目的意义了解不深,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各地发展不够平衡,嘉兴、金华、湖州、杭州局领导比较重视,也取得了好成绩,但有些单位对考前培训重视不够,应试人员感觉无所谓,甚至存在麻木消极现象,悲观畏难,极个别员工甚至以各种理由消极对待基层组织的选拔赛,致使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四,正式员工技能水平发展令人堪忧。从调研分析可以看出系统员工理论水平高于代理制人员,但是代理制人员综合技能水平、现场作业技能水平已经普遍超越在编正式员工,在编正式员工技能发展趋势令人堪忧,贵族化倾向值得警惕。
  2010年配电线路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综合奖前六名在编正式工只有2人,占33.3%;技能单项奖前五名只有1人,占20%;理论单项奖前五名在编正式工3人,占60%。
  2011年配网带电作业竞赛:44名参赛选手中,获得个人综合奖前十名中在编正式工只有2人,代理制员工8人;个人技能成绩前十名中,在编正式工3人,代理制员工7人;理论普考成绩前10名中,代理制员工3人,在编正式工7人。
  图72011年浙江省配电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名次分析
  第五,配电技术标准亟需规范和统一。从调研发现,各地配网的管理方式、典型接线差别较大,缺乏明确的装置标准和目标接线。导致2010年全省配电技能竞赛团体项目更换架空导线竞赛过程中,耐张线夹是否可作为紧线用、吊绳的携带使用等存在较大的争议;竞赛候选的个人项目架空线路巡视,一些装置性差异可能被视作装置性违章或缺陷来处理,主要是各单位在定义缺陷分级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等等。
  七、今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两年来配电网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暴露的问题,在找出原因,明确差距的情况下,分析不足并制定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培训覆盖面,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依托,建立配电线路工理论知识普考、抽考及专项竞赛的常态机制,促进技能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确保优秀选手的选拔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充分的储备。
  第二,提高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的“出苗率”。各级工会要按照省公司年初的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计划,早落实,早准备,放开手脚,打开思路,创新机制,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力度。同时针对参赛选手,层层选拔,尽量让选手减少各种干扰,能脱产则脱产,尽量搜集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规则方面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要求选手苦练内功,摒弃“贵在参与”的思想意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促进配电网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四级教育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技能竞赛的内容设置可以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拓展,通过竞赛要求的提升更能够选拔出综合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并能适应多种岗位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要实施班组、县局、市局和省公司四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抽查机制,加大培训水平和成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同时各基层供电企业要将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和人才职业发展挂钩。
  第四,培育一支优秀的配电员工队伍。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逐步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重点突出对在编员工的技能水平的强化提高;根据岗位要求加强代理制员工的专项技能培训;补充大学生充实到配电线路岗位;建立带电作业人员储备机制,造就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作风硬、结构优的配电线路员工队伍。
  第五,加快配电技术标准的推广运用。构建配电网“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的体系,梳理配电线路作业、施工等技术标准。通过简化、优化配电网的典型接线,建立和完善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带电作业的要求加快建设装置标准,建立全省统一的配电标准化设计、造价平台。约束各项配电工程只能在典设中提取,确保工程设计、造价水平的标准化,同时实现全省配网物料集约化标准配送。
  “尽善尽美,无可挑剔”——我们在按照上级的要求不断实践和提高!回顾近两年浙江省配电网“三位一体”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技能竞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途径。决定竞赛活动成效的关键,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在于其实实在在的量化内容。工会将坚持把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贯穿于“三位一体”竞赛全过程,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搭建职工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广阔平台,为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熊怡)
其他文献
摘要: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入NI Multisim 10.0的软件仿真教学,可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将之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Multisim;软件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邬宝寅(1985-),男,河南信阳人,郑州科
期刊
摘要:文章对应用型本科“电机与拖动”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沈霞(1981-),女,四川彭州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许瑾(1980-),女,陕西商南人,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气工程
期刊
摘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和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试点,以注重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提出了一套“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法。教学证明:该方法使得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电力系统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论,而且显著增强了电力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  作
期刊
编者按:  为营造电力行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动电力行业员工为振兴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员工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业务、走岗位成才道路,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力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一年一度的“电力教育培训新星奖”评审工作于日前结束。2011年度共评选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31名,二等奖50名,本期杂志将刊载此次特等奖获得者的事迹摘要及所有获奖人员名单,以鼓舞和激励
期刊
摘要:“信号与系统”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长期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提出“主线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先导,以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分析方法、分析思路为主线,串起课程各个章节,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授课效果。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主线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辉(1980-),男,湖北武汉人,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海(1980-),男,湖北武汉人,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信息
期刊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主要涵括器件、电能变换主电路、控制三大部分。信息类专业学生应侧重于学习电力电子的控制技术,弱化电能变换主电路的拓扑分析与建模。同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又是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力背景知识的有效课程。文章分析了满足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类专业人才电力特色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然后探讨了将多媒体课件、PSIM电力专用仿真软件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应用于电力电子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法,使难于理解及
期刊
摘要: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强化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高春艳(197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梁坤峰(1975-),男,河南新郑人
期刊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是摆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应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事实表明,建立科学、完善的应用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的热情,也能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更能促进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
期刊
摘要:水电机组监测与故障诊断是能源电力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了加强课程教学的效果,基于实时动态建模理论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建立了水电机组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组成及所需的软硬件,实现了水电机组全工况、全范围的仿真,可模拟电站的各种正常操作和故障及异常,解决了课程教学中因缺乏实验场地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了学生处理电站事故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监
期刊
摘要:对当前电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背景,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从学生主观以及外界客观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勋才(1981-),男,河南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牛莹(1982-),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