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既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受制于学生的非智力的积极因素。恰当的引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一些技巧。
一、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求职的欲望,是我们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苏赫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最大源泉,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暂时还不理解的有趣新鲜事物,展现越多,学生惊讶就越鲜明,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迫切。”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此问题一出,大家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他们立即进行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说:“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又嫌计算麻烦,困惑不解,纷纷求助于老师。这时老师应不失时机珍惜这种情感,乘势指出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们就能很快算出小明至少要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了。这时,学生们求知欲高涨,有了一种迫切需要解答问题的共鸣,再进入新课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揭示教材内在联系,对学生自行探索研究、理解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学生已有圆面积的计算基础,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提出质疑,然后相机引导解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质疑:什么是环形?什么是内圆?什么是外圆?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我抓住学生疑点出示教具,给同学们演示。通过演示,让同学们不但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圆环,圆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圆环的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好记,我和学生又一起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圆环=3.14×(R?-r?)。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索新知,学生的求知欲望必然强烈,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自己寻找答案。因此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自觉地探求新知,参与分析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了解并掌握知识必须动之以情。创设操作情境导入新课,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思维品质,能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例如我在上《圆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他们利用上述面积公式求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能不能也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自己试一试,也可以同位合作”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个个瞪着惊奇的眼睛。接着我把一个圆在硬纸板上分成若干等分,要求学生把每一份可看成是底边上的高等于圆半径的三角形,并把这些硬纸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操作拼摆,自己探索。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剪的、怎么拼的,通过学生交流可见拼成的图形真是五花八门,有近似长方形、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等。这时说明:“因为前边复习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来的,所以今天也选择最精美的近似长方形按照等分的数量依次贴在黑板上”。这时学生都沉浸在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幸福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个感观使学生主观的感知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提高。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知识都有一个连接点,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就是在了解学生对有关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下,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连接点迁移到新知识上来,重新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趣题:小明今年9岁,他哥哥小军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小军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到:“3岁”。但一想不对,小明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就在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解答这个问题,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以此引出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导入性提问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有条理、有深度的进行归纳总结与提高。
导入新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一项艺术,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非智力积极因素、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当然新课的导入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求职的欲望,是我们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苏赫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最大源泉,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暂时还不理解的有趣新鲜事物,展现越多,学生惊讶就越鲜明,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迫切。”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此问题一出,大家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他们立即进行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说:“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又嫌计算麻烦,困惑不解,纷纷求助于老师。这时老师应不失时机珍惜这种情感,乘势指出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们就能很快算出小明至少要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了。这时,学生们求知欲高涨,有了一种迫切需要解答问题的共鸣,再进入新课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揭示教材内在联系,对学生自行探索研究、理解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学生已有圆面积的计算基础,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提出质疑,然后相机引导解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质疑:什么是环形?什么是内圆?什么是外圆?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我抓住学生疑点出示教具,给同学们演示。通过演示,让同学们不但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圆环,圆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圆环的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得出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好记,我和学生又一起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圆环=3.14×(R?-r?)。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索新知,学生的求知欲望必然强烈,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自己寻找答案。因此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自觉地探求新知,参与分析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了解并掌握知识必须动之以情。创设操作情境导入新课,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思维品质,能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例如我在上《圆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他们利用上述面积公式求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能不能也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自己试一试,也可以同位合作”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个个瞪着惊奇的眼睛。接着我把一个圆在硬纸板上分成若干等分,要求学生把每一份可看成是底边上的高等于圆半径的三角形,并把这些硬纸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操作拼摆,自己探索。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剪的、怎么拼的,通过学生交流可见拼成的图形真是五花八门,有近似长方形、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等。这时说明:“因为前边复习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来的,所以今天也选择最精美的近似长方形按照等分的数量依次贴在黑板上”。这时学生都沉浸在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幸福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各个感观使学生主观的感知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提高。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知识都有一个连接点,创设迁移情境导入新课就是在了解学生对有关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下,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连接点迁移到新知识上来,重新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趣题:小明今年9岁,他哥哥小军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小军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到:“3岁”。但一想不对,小明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就在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解答这个问题,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以此引出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导入性提问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有条理、有深度的进行归纳总结与提高。
导入新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一项艺术,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非智力积极因素、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当然新课的导入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选择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