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歌曲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岁月。在这段特殊岁月里,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与文学的诗意美学完美结合,在突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曲调特色的同时,还蕴含着文学的哲学思辨与内涵深度。本文通过论述在电影录音技术“蜡盘配音”“片上发音”“光学录音工艺”与“磁性录音工艺”不断革新下中国电影歌曲的创作流变,展现老一辈音乐家们在电影音乐创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为新时代的作曲家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创作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精神动力与内在情怀。
【基金项目】
:
2018年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青年骨干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音乐美学与文化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8000020124G077)最终成果之一,2020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声音景观:90年代以来影视叙事中的北京形象变迁研究”(项目编号:SM202011417008)最终成果之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歌曲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岁月。在这段特殊岁月里,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与文学的诗意美学完美结合,在突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曲调特色的同时,还蕴含着文学的哲学思辨与内涵深度。本文通过论述在电影录音技术“蜡盘配音”“片上发音”“光学录音工艺”与“磁性录音工艺”不断革新下中国电影歌曲的创作流变,展现老一辈音乐家们在电影音乐创作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为新时代的作曲家在电影音乐的美学创作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精神动力与内在情怀。
其他文献
融媒体时代,媒介与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向融合方向转变。谈话类节目作为在电视时代最成熟的节目类型之一,也要考虑转型和创新方式。面对如今传统谈话类节目存在的观众流失等问题,应从样式、内容和场景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传统谈话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空架构已不仅仅是小说、电影文本中作为背景营造的关键性元素,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性以及互动性.在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双重时空构造的创新性关键在于其中隐含的深意,
影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娱乐生活,对于人类文明交流互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下对影视的研究,大多关注于画面、演技等领域,较少涉及影视音乐。本文围绕影视音乐的定义、特点及在喜剧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促使学界、业界关注影视音乐在喜剧中的运用。
影片《我的姐姐》围绕姐姐和弟弟在双亲去世后二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展开叙事,对伦理亲情及道德困境进行了探讨。通过人物的责任重构、良心重拾及情感的重生,体现出影片道德层面的突破与伦理价值的构建,表达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的伦理关注与思考。
作为新世纪中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丰富并强化了人物角色的人格架构,塑造了从潜意识、前意识到知觉意识逐级归化的悲剧个体,表现了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中抽象化的幽灵形象,使得影片主人公从经典黑色电影的双重人格突破到刁式黑色电影的三重人格。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从伊底的自由追求、自我的现实束缚以及超我的理想境界三个层面剖析影片中悲剧个体倒金字塔式的人格结构。
女性解放一直以来都是文艺作品探讨的永恒母题.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在继续关注藏族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时,格外关注了藏族女性生活中的困境和心理挣扎,表征现代化进程中
在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的“加速社会”概念中,技术与传媒生态的迅速变革,使大众普遍处于视频化生存中。经过上半场流量竞争后,短视频行业红利褪去,并步入平稳发展、内容为王的下半阶段。内容垂直精耕细作的趋势导致大众重构新型参与格局,本文将该格局分为Z世代群体、占据受众市场较大比重的微粒社会大众以及较难跨越数字鸿沟的老年人群三个部分,并对大众格局参与结构与视频图景进行剖析,最后针对“加速社会”下鱼龙混杂的视频现状提出视频化生存长足发展的建议。
影片《相助》改编自凯瑟琳·斯托科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的故事,细致刻画出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边缘化的
以毕赣、张大磊、霍猛、徐磊为代表的新生代电影导演群在创作早期低成本影片时不约而同选择了非职业演员出演影片中的主角.与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中的非职业表演不同
纵观国内2018年以来的音乐综艺节目市场,综N代节目后继乏力,新生代节目摸索出新玩法,垂直领域的小众音乐有了市场,流量经济向综艺节目制作渗透,受众收视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一些个案和现象分析,对音乐综艺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