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其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是关键,真正让学生实践落到实处。
关键字: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对于各岗位人才的需求的也随之变化,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出入,导致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很好满足企业人才要求。因此,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企业优势来实现其教学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虽然初见成效,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仍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上,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系统化的保障体系
学校推进校企合作和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由于中间经过的环节比较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学生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学生在实践期间的稳定性也很难管理,这对工学交替的执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目前为止,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促进校企合作的文件,但是大都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只是促成了校企之间短暂的、浅层次的合作,难以满足双方的需求。从而致使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夭折。
2、办学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院校大多目标不一致,企业层面上,追求经济效益是根本目标,校企合作的学生若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财富的流失,这是企业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常常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力稍弱,达不到企业意义上的“有用”员工标准,对部分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劝退现象;而院校层面上,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实践教学育人目标,借助工学交替锻炼学生,提升学生能力,出发点的分歧使得校企合作的进行存在困难。因此,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项目吸引力不足
企业动力源于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薄弱,在校学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企业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完一个学生,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后期得不到回报,往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考虑工学交替实践的岗位与专业对口与否、实习工作待遇、工作地点与环境等。现在在校专业学生人数比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能做到完全的专业对口,多数工作岗位比较单一,同时因为在校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岗位工作的能力,前期需要学习,对企业贡献不大,所以实习待遇也相对较为低廉,很多时候存在学生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情况,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實习机会,甚至是排斥。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带来了影响。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政府应加大组织协调校企合作,健全保障机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责任,政府应转变职能,在自愿、平等互利的校企合作条件下做好校企双方的协调工作,可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校企合作政策及资金激励,积极调动校企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刚性的法律文件来明确校企合作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提高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
2、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人才培养机制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相关企业联系和沟通,积极参考企业的建议,校企双方共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校需要引进一些企业高管和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教学老师,解决校内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贯穿专业设置、 教学、实训、实习、等各个过程,共同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并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
3、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企业利益保障机制
互利共赢是校企双方合作并继续的前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可以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为企业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学校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向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为着力点,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一定要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种对接、校企合作贯穿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二是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力求提高专业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结合度,三是不断完善“练岗、轮岗、顶岗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认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发明比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利益。
四、结论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校企合作。因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需要企业、政府三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娟,何宇豪.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3):190-191.
【2】李思,孔香娥.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亚太教育,2015(29):52.
项目基金: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zxkt10
2、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zxkt08
3、大健康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B201804
4、市场开发与营销省级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5tszy059
关键字: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对于各岗位人才的需求的也随之变化,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出入,导致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很好满足企业人才要求。因此,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企业优势来实现其教学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虽然初见成效,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仍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上,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系统化的保障体系
学校推进校企合作和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由于中间经过的环节比较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学生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保证,学生在实践期间的稳定性也很难管理,这对工学交替的执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目前为止,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促进校企合作的文件,但是大都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只是促成了校企之间短暂的、浅层次的合作,难以满足双方的需求。从而致使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夭折。
2、办学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院校大多目标不一致,企业层面上,追求经济效益是根本目标,校企合作的学生若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财富的流失,这是企业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常常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力稍弱,达不到企业意义上的“有用”员工标准,对部分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劝退现象;而院校层面上,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实践教学育人目标,借助工学交替锻炼学生,提升学生能力,出发点的分歧使得校企合作的进行存在困难。因此,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项目吸引力不足
企业动力源于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条件薄弱,在校学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企业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完一个学生,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后期得不到回报,往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考虑工学交替实践的岗位与专业对口与否、实习工作待遇、工作地点与环境等。现在在校专业学生人数比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能做到完全的专业对口,多数工作岗位比较单一,同时因为在校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岗位工作的能力,前期需要学习,对企业贡献不大,所以实习待遇也相对较为低廉,很多时候存在学生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情况,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實习机会,甚至是排斥。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带来了影响。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政府应加大组织协调校企合作,健全保障机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责任,政府应转变职能,在自愿、平等互利的校企合作条件下做好校企双方的协调工作,可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校企合作政策及资金激励,积极调动校企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刚性的法律文件来明确校企合作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提高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
2、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人才培养机制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相关企业联系和沟通,积极参考企业的建议,校企双方共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校需要引进一些企业高管和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教学老师,解决校内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贯穿专业设置、 教学、实训、实习、等各个过程,共同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并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
3、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企业利益保障机制
互利共赢是校企双方合作并继续的前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可以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为企业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学校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向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为着力点,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一定要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种对接、校企合作贯穿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二是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力求提高专业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结合度,三是不断完善“练岗、轮岗、顶岗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认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发明比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利益。
四、结论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校企合作。因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需要企业、政府三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娟,何宇豪.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3):190-191.
【2】李思,孔香娥.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亚太教育,2015(29):52.
项目基金: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8zxkt10
2、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zxkt08
3、大健康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B201804
4、市场开发与营销省级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5tszy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