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到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应该如何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经济等原因,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环境。为了全面了解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研究适应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构建具有本地民族特色、操作性强、可持续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7月19日至8月15日,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到思茅区龙潭乡、六顺镇、景东县等调查点入村入户地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相关事宜设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洱市市情
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市。全市辖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市辖区,全市总人口数为254289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44万,占61%,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种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民族风情迥异多彩。
二、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绩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为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搭建平台。近几年,普洱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相互依托整合资源共同发展,为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构建农村构建科学规范、现代化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围绕文化“乐民、育民、富民”宗旨、展示妙曼普洱这个主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跳文艺演出活动。目前,普洱各乡、镇政府周边基本形成了“白天干活、晚上跳舞”的大好形势。
(三)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室是最基层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向农村延伸的重要组成。普洱加大文化站建设力度,据统计,仅2011年投资1117万元,完成了27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购置配备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0支农村业余表演队设备。完成25个乡镇500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500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共投资1375万元。为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挖掘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种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民族风情迥异多彩,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大观园。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形成重点,建立名录。近年来,全市共有200余项文物录入数据库,其中有80余项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开展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和命名工作,有39项被批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第一,活动场地建设滞后。这是基层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特别是兴起了群众广场舞会的乡镇,群众普遍期望能在镇、乡、村甚至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村中心划出一块公共地块,作为公众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另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广播站等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场所,尚未全面完成建设目标。第二,影视传媒建设滞后。在广大农村,随着电视、电脑的逐渐普及,人们对影视传媒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广播电视光纤入户、数字信号转载、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还停留在镇、乡、村委会周边。第三,设施设备建设滞后。群众反映较多的是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影音设备、体育健身器材以及电脑等;在农村,许多群众则希望能进一步丰富村多功能活动室的图书、影碟,配齐电脑、电视、音响等设备,在农户居住较集中区,配备一些体育健身设施。
(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单一,农村传统民族民俗活动形式日渐衰落。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单一、贫乏,多数群众在劳作之余,除了看电视、闲呆,就是进行纸牌、麻将等具有赌博色彩的娱乐活动,且玩牌赌博的现象在农村扩张蔓延,甚至影响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另一反面,一些农村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或民间艺术形式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许多民间文化活动不断衰落,具有民间乡土特色的手艺、绝活面临没有传人的尴尬境地,剧团因长期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也纷纷解散,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日渐衰落,这些农民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使得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困难,且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且不平衡。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农村文化工作难以开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经费欠缺问题。由此导致的文化设施匮乏、不配套情况十分严重。虽然近年来普洱市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多用于年久失修、恢复文化站建设或赠送部分设施设备及图书,相对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限的经费投入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现出极大地“二元结构”:政府投资的经费多集中在乡镇中心的文化施设建设上,而那些居住相对偏远的农民则无法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差距,一边是如火如荼开展的广场舞活动、健身炼体等现代闲暇,另一边则是看电视、闲呆等传统的乡土闲暇方式,甚至打牌、麻将等具有赌博性质的不良现象泛滥、猖獗,群众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提升。 (四)缺乏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目前,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存在老化、弱化、人才缺乏等问题,成了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楛。一方面,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有所减少。每个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1—2人,也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或从事宣传等与之相关的人员,几乎没有文化专职工作背景的人员。另一方面,乡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从事文化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思考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四大要素: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经费。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运行经费做保障,偏远地区村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是难以满足的。
(二)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定要让农民唱主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送文化”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把政府的作为体现在“种文化”上来,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第一,强化示范引导,当好引路人。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挥好文化部门及基层站所的作用,依托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三下乡”、街道舞会、群众体育竞技、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唤起基层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切实当好引路人。第二,发展文化骨干,培养领头人。要注意发掘在日常农村文化生活中,表现积极、才艺突出、号召力强的文化骨干,并有重点地加强培养,使各种文化产品通过他们的领头作用,实现几何倍数的向身边群众迅速传播,从而带动和发展一大批爱文化、学文化的新生力量。第三,挖掘民间艺术,培育传承人。
(三)加大投入,夯实物质基础。调查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在社会事业中的地位较低,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横向比较,文化事业投入还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则根本无法比较。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增长。
(四)重视人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强化专业文化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动性不强、创造性不大的问题。第二,重视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部门在农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要注意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了解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比如乡村有一大批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他们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在农民中有一定威望,文化部门可以把他们组建成为一支基层文化业余管理队伍。第三,宣传和文化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文化馆站的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积极组织对乡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品。第四,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帮扶和支持,助其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活力持久、运营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乡风文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曾崇碧.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卢华东.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9,(7).
[3]王凤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
基金项目:本文为普洱市社科联一般项目课题:“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由于地理、历史、人口、经济等原因,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环境。为了全面了解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研究适应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构建具有本地民族特色、操作性强、可持续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7月19日至8月15日,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到思茅区龙潭乡、六顺镇、景东县等调查点入村入户地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相关事宜设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洱市市情
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市。全市辖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市辖区,全市总人口数为254289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44万,占61%,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种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民族风情迥异多彩。
二、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绩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为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搭建平台。近几年,普洱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相互依托整合资源共同发展,为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构建农村构建科学规范、现代化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围绕文化“乐民、育民、富民”宗旨、展示妙曼普洱这个主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跳文艺演出活动。目前,普洱各乡、镇政府周边基本形成了“白天干活、晚上跳舞”的大好形势。
(三)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室是最基层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向农村延伸的重要组成。普洱加大文化站建设力度,据统计,仅2011年投资1117万元,完成了27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购置配备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0支农村业余表演队设备。完成25个乡镇500个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500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共投资1375万元。为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挖掘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种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民族风情迥异多彩,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大观园。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形成重点,建立名录。近年来,全市共有200余项文物录入数据库,其中有80余项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开展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和命名工作,有39项被批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第一,活动场地建设滞后。这是基层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特别是兴起了群众广场舞会的乡镇,群众普遍期望能在镇、乡、村甚至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村中心划出一块公共地块,作为公众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另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广播站等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场所,尚未全面完成建设目标。第二,影视传媒建设滞后。在广大农村,随着电视、电脑的逐渐普及,人们对影视传媒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广播电视光纤入户、数字信号转载、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还停留在镇、乡、村委会周边。第三,设施设备建设滞后。群众反映较多的是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影音设备、体育健身器材以及电脑等;在农村,许多群众则希望能进一步丰富村多功能活动室的图书、影碟,配齐电脑、电视、音响等设备,在农户居住较集中区,配备一些体育健身设施。
(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单一,农村传统民族民俗活动形式日渐衰落。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单一、贫乏,多数群众在劳作之余,除了看电视、闲呆,就是进行纸牌、麻将等具有赌博色彩的娱乐活动,且玩牌赌博的现象在农村扩张蔓延,甚至影响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另一反面,一些农村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或民间艺术形式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许多民间文化活动不断衰落,具有民间乡土特色的手艺、绝活面临没有传人的尴尬境地,剧团因长期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也纷纷解散,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日渐衰落,这些农民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使得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困难,且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且不平衡。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农村文化工作难以开展的首要因素就是经费欠缺问题。由此导致的文化设施匮乏、不配套情况十分严重。虽然近年来普洱市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多用于年久失修、恢复文化站建设或赠送部分设施设备及图书,相对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限的经费投入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现出极大地“二元结构”:政府投资的经费多集中在乡镇中心的文化施设建设上,而那些居住相对偏远的农民则无法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差距,一边是如火如荼开展的广场舞活动、健身炼体等现代闲暇,另一边则是看电视、闲呆等传统的乡土闲暇方式,甚至打牌、麻将等具有赌博性质的不良现象泛滥、猖獗,群众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提升。 (四)缺乏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目前,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存在老化、弱化、人才缺乏等问题,成了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楛。一方面,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有所减少。每个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1—2人,也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或从事宣传等与之相关的人员,几乎没有文化专职工作背景的人员。另一方面,乡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从事文化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思考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四大要素: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经费。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运行经费做保障,偏远地区村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是难以满足的。
(二)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定要让农民唱主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送文化”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把政府的作为体现在“种文化”上来,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第一,强化示范引导,当好引路人。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挥好文化部门及基层站所的作用,依托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三下乡”、街道舞会、群众体育竞技、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唤起基层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切实当好引路人。第二,发展文化骨干,培养领头人。要注意发掘在日常农村文化生活中,表现积极、才艺突出、号召力强的文化骨干,并有重点地加强培养,使各种文化产品通过他们的领头作用,实现几何倍数的向身边群众迅速传播,从而带动和发展一大批爱文化、学文化的新生力量。第三,挖掘民间艺术,培育传承人。
(三)加大投入,夯实物质基础。调查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在社会事业中的地位较低,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横向比较,文化事业投入还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则根本无法比较。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增长。
(四)重视人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强化专业文化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动性不强、创造性不大的问题。第二,重视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部门在农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要注意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了解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比如乡村有一大批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他们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在农民中有一定威望,文化部门可以把他们组建成为一支基层文化业余管理队伍。第三,宣传和文化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文化馆站的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积极组织对乡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品。第四,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帮扶和支持,助其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活力持久、运营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乡风文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曾崇碧.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卢华东.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任务[J].社科纵横,2009,(7).
[3]王凤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
基金项目:本文为普洱市社科联一般项目课题:“普洱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