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中“工艺”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工艺”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技术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教学方法上的一些尝试和探索,来提高“工艺”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艺;教学方法;有效性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课相区别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的第七章模型与原型的制作中,“工艺”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制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工艺”实践,了解常见的材料加工工艺,掌握常用工具设备等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策略进行了尝试与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工艺”的认识和理解,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 严格把好基本训练,夯实“工艺”基础
  “工艺”是指利用工具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在工艺技术活动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常用的工具与设备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自己的设计目标,采用正确的加工方法完成对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工艺的理解,必须把好基本训练关。
  首先,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学生先从掌握正确操作方法、操作姿势、操作要领开始。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是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主,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详细地讲解各项加工工艺方法和操作要领,让每个学生明确工艺活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如在画线过程中,划针的头要保持锐利,画线时划针要紧贴导向工具等。
  其次,教师在操作台上给学生作示范。在作示范时,要让学生清楚动作要领和正确操作姿势,并分析操作过程中技能技巧。如在锉削训练中,先讲解锉刀的握法,双手用力的平衡和速度的掌握,以及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最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及设备。然后根据学生练习结果,来分析练习效果,并结合课本中的“工艺”思考问题,如在锉削练习中容易出现的平面中凸或倾斜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原因。
  这样,教师充分利用模仿教学方法,严把基本训练关,并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就能对“工艺”过程很好地掌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选择活动项目,激发学生的活动激情
  在技术活动中,如果只进行练习锯割、锉削、钻孔等工艺,那么这种缺乏新意的、机械的、单调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觉得乏味和无趣,学习兴趣也将很难维持。这时应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提高学生对技术活动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有新意的、有价值的小产品、小工具等,既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平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制作了小铁锤、简易书架、一副合页、一只小板凳等,感觉效果不错。这样,学生在各项工艺技能得到练习的同时,还收获了学习成果。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交流自己的体验,讨论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在技术活动中通过找问题,引导全体学生一起主动解决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结合课本中的“思考”和“马上行动”,引导学生合理、主动地去解决。对于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也是实际操作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引导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解决,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加工工艺,也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于在理论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告诉学生怎么加工,应注意些什么事,学生表现得更为主动,也更善于思考,对工艺过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四、分小组活动,有效管理课堂
  按照学生个体差异,有些同学基础好、能力强,而有些同学基础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实行分组练习,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学习好、接受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并由组长负责其他同学的学习和小组管理。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的管理难度也降低了,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如在学生在做钻孔练习时,组长就在组内监督,既起到了“小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保证了操作安全。这样,通过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同学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观察、相互交流,深刻体会了技术动作要领。教师对于合理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训练步骤和工艺方法,让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和总结,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再通过分组完成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提升。
  五、利用合理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1. “工艺”操作过程的评价
  没有良好工艺活动过程,就没有良好的工艺效果。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制定考核办法,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活动。在纪律考核评价中,应要求学生遵守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操作规程,服从教师的管理,安全操作,维护专用教室的工具和设备。对过程的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如在小三角架的制作工艺技术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正确安装锯条;(2)起锯方法和动作要求;(3)锉削操作要领;(4)画线准确性;(5)钻孔的操作要领和步骤;(6)直角的垂直度检查等。
  2. “工艺”活动结果的评价
  对技术制作成果的评价,教师要给学生展示作品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学生作品的自我展示,对其他同学在思想上是一种启发和促动;另一方面,通过评价结果让学生看到长处和不足,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如在三角架的制作技术活动中,对三角架进行评价分析:孔位是否正确,锯割断面是否平整,材料间链接是否紧合可靠,结构是否稳定,能否有一定的抗重能力,产品是否美观等。
  3. 个别评价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起点不同,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观察、询问、对比,了解学生的差异,再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给予良好的评价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拓展学生工艺知识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吸引力、良好的交互性、省时高效和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在通用技术技术课堂教学以及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辅助作用。在活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与工艺相关的视频资料等。这样,在学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不能完成的工艺操作,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更多的工艺知识,补充和扩展了教学内容,完善了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装配工艺的知识,我通过网络下载了电动自行车装配工艺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电动自行车装配工艺流程。
  总之,通用技术中的“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工艺过程的操作,对“工艺”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有助于通用技术课中“工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海.通用技术课中“工艺”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
   论(技术教育版),2009(5).
  
   (永康市综合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导读;范读;品读;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099—01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可见“读”拥有着不容忽视的魅力。在新课改的春风下,朗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多项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性实验,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
信息在期刊编辑中的作用饶燕琴(湖南大学长沙410082)当今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己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每个领域和每个角落,其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科技期刊是信息的载体,它与信息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