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语文性,综合性,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合作性,阶段性,开放性,生成性,全员性,过程性,应用性,探究性”,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提出学习的总体目标是“重主体,重自主”“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语综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误区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怎样体现,应该从教师在主导过程中的误区谈起,笔者总结的误区有:1.课堂不指导。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老师讲得很少甚至不讲。2.让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无目的无指导地搜集资料。3.教学目标设定的意识陈旧,仍然过分强调突出语文性。4.老师讲话的时间和内容不好掌握。5.过分依赖教材。依赖语文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设定的内容。造成学生误以为这门课程是一篇该学的课文,用旧观念按部就班地学习,毫无新意。
二、教师作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发挥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五点主要问题,以下提出几种应对的策略。
(一)误区:课堂不指导
策略:设计是关键。
1.尊重学生个体性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因素,成长经历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所以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按照学生的多样性进行设计,案例如下。
比如《蒲柳人家》,这篇小说的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恰好和有些学生擅长说方言的特长相符合。设计如下:一节方言课,让学生用方言来朗诵课文,在这节课上,学生竟用了河南、陕西、天津、北京、广东、山东、东北的方言,而且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
效果: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点,激发起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
2.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它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规律,先实践,先体验,那么学生就会从过程中剥茧抽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恰恰和综合性活动的讲究探究性特点相吻合,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设计课程。
比如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这篇议论文教学中,设计如下:①用一节课,给出四个材料,让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②根据材料,开设论坛,自由发表对材料的看法;③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自己画出论证过程图。
效果: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误区:无目的无指导地搜集资料
策略:根据探究的规律来指导搜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清楚每项活动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给出示范,引导学生设定自己的问题,根据问题再去搜集资料,因此在搜集资料前,应该给出课时研究设定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单元教学:①第一课诵读来设定问题;②第二课教师给出示范,设定不理解的词,把古汉语词典作为搜集资料的领地,进行研究讨论,再根据古今意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分类;③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示范,进行搜集并筛选。
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规律,诵读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目标的设定,搜集资料避免了盲目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误区:教学目标设定的意识陈旧
策略:引导和评价重视过程。
旧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全面性,造成了重点不够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特别强调过程性,那么通过什么来体现过程性是此项活动的教学目标呢?教师之前的指导和之后的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导向。
比如开设一节演讲指导课,有观众质疑评委,评委可以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样就让学生看重的是活动的过程。
效果:引导学生体验过程感,在过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四)误区:老师讲话的时间和内容不能把握
策略: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现场生成。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除了通过无声的设计来展示,现场的点评也能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短而精的点评成为体现教师素质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根据学生一个阶段学习中不能总结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概括。学生学习一个单元或是一节课之后,应该有一个概括。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的主题,从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概括这个单元爱国情感的落脚点,于是教师就可概括为“国家和祖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老师的概括性的引导中,学生的研究也可以有的放矢。
(五)误区:过分依赖教材
策略: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
比如在诗歌单元学习过程中,自己将写诗作为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重点。这个想法是根据自己的写诗的经历来设计活动,老师就可以发挥自身写诗的优势,将这个经验设计到教学中,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性。
效果:個性化的设计给学生带来新意,自我的经历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经历的基础上再次理解自己的爱好,会有一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三、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是推进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关键。那么从哪几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呢?
1.有学识。傅佩荣教授在《孟子的智慧》这本书提到当一个好老师的四个条件:自我修炼,开阔心胸,知行配合,有教无类。“自我修炼”是做老师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广博学习,傅佩荣教授更将此作为自己执教30年的标准,提出了“做老师要比自己的学生用功” 。因此学习自然成为一个老师生命力的源泉。2.有情趣。教师应该留有自己的空间保护和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爱花的老师必然会是诗意的人,爱动物的老师必然理解尊重和平等,一个不懂生活的人又怎会用心生活,又怎会设计生活呢?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又特别要求教师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意识,就无法设计出成功的课堂。3.有勇气。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老师就应该有创新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模仿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品质。作为一个老师,要有勇气去创新,有勇气去尝试新的理念。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远不止这些,很多方法和过程都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去设定,只要掌握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自由驰骋,一定能找到作为教师的价值。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误区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怎样体现,应该从教师在主导过程中的误区谈起,笔者总结的误区有:1.课堂不指导。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老师讲得很少甚至不讲。2.让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无目的无指导地搜集资料。3.教学目标设定的意识陈旧,仍然过分强调突出语文性。4.老师讲话的时间和内容不好掌握。5.过分依赖教材。依赖语文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设定的内容。造成学生误以为这门课程是一篇该学的课文,用旧观念按部就班地学习,毫无新意。
二、教师作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发挥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五点主要问题,以下提出几种应对的策略。
(一)误区:课堂不指导
策略:设计是关键。
1.尊重学生个体性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因素,成长经历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所以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按照学生的多样性进行设计,案例如下。
比如《蒲柳人家》,这篇小说的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恰好和有些学生擅长说方言的特长相符合。设计如下:一节方言课,让学生用方言来朗诵课文,在这节课上,学生竟用了河南、陕西、天津、北京、广东、山东、东北的方言,而且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
效果: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点,激发起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
2.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它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规律,先实践,先体验,那么学生就会从过程中剥茧抽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恰恰和综合性活动的讲究探究性特点相吻合,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设计课程。
比如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这篇议论文教学中,设计如下:①用一节课,给出四个材料,让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②根据材料,开设论坛,自由发表对材料的看法;③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自己画出论证过程图。
效果: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误区:无目的无指导地搜集资料
策略:根据探究的规律来指导搜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清楚每项活动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且给出示范,引导学生设定自己的问题,根据问题再去搜集资料,因此在搜集资料前,应该给出课时研究设定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单元教学:①第一课诵读来设定问题;②第二课教师给出示范,设定不理解的词,把古汉语词典作为搜集资料的领地,进行研究讨论,再根据古今意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分类;③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示范,进行搜集并筛选。
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规律,诵读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目标的设定,搜集资料避免了盲目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误区:教学目标设定的意识陈旧
策略:引导和评价重视过程。
旧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全面性,造成了重点不够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特别强调过程性,那么通过什么来体现过程性是此项活动的教学目标呢?教师之前的指导和之后的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导向。
比如开设一节演讲指导课,有观众质疑评委,评委可以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样就让学生看重的是活动的过程。
效果:引导学生体验过程感,在过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四)误区:老师讲话的时间和内容不能把握
策略: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现场生成。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除了通过无声的设计来展示,现场的点评也能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短而精的点评成为体现教师素质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根据学生一个阶段学习中不能总结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概括。学生学习一个单元或是一节课之后,应该有一个概括。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的主题,从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概括这个单元爱国情感的落脚点,于是教师就可概括为“国家和祖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老师的概括性的引导中,学生的研究也可以有的放矢。
(五)误区:过分依赖教材
策略: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
比如在诗歌单元学习过程中,自己将写诗作为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重点。这个想法是根据自己的写诗的经历来设计活动,老师就可以发挥自身写诗的优势,将这个经验设计到教学中,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性。
效果:個性化的设计给学生带来新意,自我的经历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经历的基础上再次理解自己的爱好,会有一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三、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是推进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关键。那么从哪几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呢?
1.有学识。傅佩荣教授在《孟子的智慧》这本书提到当一个好老师的四个条件:自我修炼,开阔心胸,知行配合,有教无类。“自我修炼”是做老师的基础,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广博学习,傅佩荣教授更将此作为自己执教30年的标准,提出了“做老师要比自己的学生用功” 。因此学习自然成为一个老师生命力的源泉。2.有情趣。教师应该留有自己的空间保护和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爱花的老师必然会是诗意的人,爱动物的老师必然理解尊重和平等,一个不懂生活的人又怎会用心生活,又怎会设计生活呢?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又特别要求教师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意识,就无法设计出成功的课堂。3.有勇气。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老师就应该有创新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模仿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品质。作为一个老师,要有勇气去创新,有勇气去尝试新的理念。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远不止这些,很多方法和过程都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去设定,只要掌握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自由驰骋,一定能找到作为教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