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变革;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新教材突出对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图。为了促进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学习,教材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整理与归纳”等活动性栏目。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育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美国教育家和课程改革专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伙伴。而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建构过程,受学生的好恶和理解的深度控制的,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习得,知识才能得到有效得内化。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在新课程中得到体现,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需要,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两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四个模块,必修模块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从中认识常见的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全体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侧重于普及性和基础性。而选修模块则是为有着化学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设置的,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而设置的。即使是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原子核外电子这个知识点,在必修本中只要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就行,而在选修本要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能级分布,要求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分层次安排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性差异,要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教学,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和材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盲目拔高教学要求,违背教材内容分块设置的初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源于生活,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化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新课程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决定了化学课程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点。新教材更关注社会,课本中就有很多生活联系实际的例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与化学相关的因素,比如,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可以让学生测试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学习了胶体知识后,让学生探究厨房中可以制备哪些胶体;讲述蛋白质时可介绍基因工程的进展和意义;在介绍化学与环境时,可以介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到化学,从化学中认识生活,感受化学对生活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例如“二氧化硫”在课堂中先播放了介绍酸雨危害的一段影片“上帝的眼泪”,影片中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都强烈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生动地创设了研讨酸雨的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三、重视人文内涵,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人文精神”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課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迫切要求社会必须重视人文教育。教师一方面在要关注化学原理造福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要科学成果是把双刃剑。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全球最大冰毒案的首犯刘招华,在中学是化学成绩很好,对化学的特殊兴趣帮他成为冰毒合成方面的专家,他也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科学求真而人文求善,教师是火把,引领着学生向善。教师要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确立了过程教学的地位。知识是已获得的结果,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是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已无法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希望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学会主动地分析知识、选择知识,具有更新知识地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过程是结果的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次氯酸的漂白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加以习题巩固练习,学生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但这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分析氯水中有哪些成分,然后强调实验中的单变量原则。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微粒。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获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途径,也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教师必须明确改革是教学的生命线,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辩正的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切切实实达成课程改革的目的,成功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12
[2]翟丽芬.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一点体会.教学研究.2008.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1.
关键词:变革;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新教材突出对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图。为了促进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学习,教材设置了“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整理与归纳”等活动性栏目。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育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美国教育家和课程改革专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伙伴。而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建构过程,受学生的好恶和理解的深度控制的,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习得,知识才能得到有效得内化。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在新课程中得到体现,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需要,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两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四个模块,必修模块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从中认识常见的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全体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侧重于普及性和基础性。而选修模块则是为有着化学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设置的,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而设置的。即使是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原子核外电子这个知识点,在必修本中只要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就行,而在选修本要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能级分布,要求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分层次安排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性差异,要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教学,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和材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盲目拔高教学要求,违背教材内容分块设置的初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源于生活,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化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新课程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决定了化学课程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点。新教材更关注社会,课本中就有很多生活联系实际的例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与化学相关的因素,比如,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可以让学生测试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学习了胶体知识后,让学生探究厨房中可以制备哪些胶体;讲述蛋白质时可介绍基因工程的进展和意义;在介绍化学与环境时,可以介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到化学,从化学中认识生活,感受化学对生活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例如“二氧化硫”在课堂中先播放了介绍酸雨危害的一段影片“上帝的眼泪”,影片中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都强烈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生动地创设了研讨酸雨的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三、重视人文内涵,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人文精神”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課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迫切要求社会必须重视人文教育。教师一方面在要关注化学原理造福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要科学成果是把双刃剑。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全球最大冰毒案的首犯刘招华,在中学是化学成绩很好,对化学的特殊兴趣帮他成为冰毒合成方面的专家,他也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科学求真而人文求善,教师是火把,引领着学生向善。教师要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确立了过程教学的地位。知识是已获得的结果,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是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已无法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希望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学会主动地分析知识、选择知识,具有更新知识地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过程是结果的延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次氯酸的漂白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加以习题巩固练习,学生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但这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分析氯水中有哪些成分,然后强调实验中的单变量原则。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微粒。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获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途径,也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中,教师必须明确改革是教学的生命线,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辩正的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切切实实达成课程改革的目的,成功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12
[2]翟丽芬.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一点体会.教学研究.2008.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