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把钥匙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孩子怕写作,对写作是谈之色变,无从下手。那么,要怎样去引导孩子呢?那就要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材,走近文本——多阅读,广积累;走进文本——触动心灵,情感共鸣;走出文本——实现超越,写作创新。把文本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采撷生活中的真情火花,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具有真挚情感的好文章。
  语文散发着墨香,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一谈到写作文,学生是谈之色变,尤其农村孩子更怕作文。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同样地也没有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究其原因,农村孩子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形成了:1.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学生的懒惰思想,写作文时怕吃苦、怕动脑子;3.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长此以往,就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怎样扭转学生写作文时的恐惧、畏缩心理呢?我经过这几年的上下求索,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做法如下:
  一、走近文本——多阅读,广积累
  作文难,缘于学生积累少,不少学生作文空洞无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太少。如何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阅读、去积累呢?那就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资源——文本。
  文本,即组成教科书阅读部分的最小组成单位的单篇文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文本即“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之意(叶圣陶语)。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无不是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文本就像是孩子们的一位好老师,好向导,让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游览了祖国壮丽的万水千山、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孩子们领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了解气势非凡的《长城》,欣赏了《火烧云》,晚霞的光辉映红祖国的山山水水......
  以文本轴线,生发开去,品相关文章,作家趣事,时代背景,让每一个孩子爱学乐学,从而多阅读,广积累。学校阅览室、社区图书室、农村办公室图书,都给了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诗词歌赋拨动人的情思,让人心旷神怡。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开拓心灵的沃土。一些文学杂志、名著大作、佳篇佳作,以最时尚的信息展示给孩子,激起孩子智慧之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走进文本——触动心灵,情感共鸣
  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深究教材,紧扣文章,挖掘教材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激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品读、体味和热爱,对教材文本情感和人文精神感悟、体会和探求。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多味地活读文本。自由读、集体读,默读、朗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尽可能地采取多种阅读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走进文本,“入境”“识真”,倾听作者的心音,体验文本的情感,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素养。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其心灵之弦,忘我地与学生进入文本共同体验。学生认真学习、阅读教材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不仅会关注文本的内容,还会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对话的方法、过程,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走进文本,触动学生的心灵,奏响情感共振的乐章。为孩子“想写”——我要写,打下铺垫。
  三、走出文本——实现超越,写作创新
  走进文本,是为了走出文本;走出文本,也是为了走进文本。
  (一)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1.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时就开始了。备课时,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孙双金老师曾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老师备课时还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表达方式,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收、积累、内化、运用。
  2.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就是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达到方法的历练和提高;得到情感的体验和熏陶,充分与文本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呢?
  (1)激发学生的对话期待。就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这就会促使孩子们去搜集、阅读课外资料,缩短时空差距。观看情境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开始心灵就受到震撼。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进入文本的窗口。上课开始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角色体验,经历对话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人物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在对话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换位,经历对话过程。
  把自己当别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把作品人物当自己,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角色,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把自己当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根据课文的描述,跟随作者做一次思想的旅行。把自己当自己,阅读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迁移运用,超越文本对话。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对话的方法、过程,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走出了文本,走向了大语文,走向了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二)以文本为依托,架起写作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谁来架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呢?那就是文本。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起到了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文本为范例,可謂就地取材,两全其美。
  如小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父母的爱,这些都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所以学习起来,容易引起孩子共鸣,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因此,教学时我十分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归纳总结,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孩子们引领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写作。如孩子们写的《真棒和真笨》再现了孩子在考试时得到了99.5的高分后回到家里,父母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尤其是该作的外貌描写:妈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黄黄的卷发一抖,表扬声雨点般蹦进我的耳朵:“孩子,你真棒!” 写到父亲则是这样的:脸一下子黑了,拉得老长,把我的试卷一掷:“这么简单,还算错了,真笨!”慈母严父的形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从而也实现了对文本的迁移,内化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三)在生活中“采撷真情花朵”,不断创新
  “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笑者不欢,强合者不亲。夫惟真人而后有真言。”有了真实的情意,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独到之处。
  “说透人情便是书。”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写作指导要立足于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文同生活、做人一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掌握学生思想感情发展的脉搏,一发现学生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有了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契机时,就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学生一把作文的钥匙,以文本轴线,使学生多阅读,广积累,以写作为经线,遨游知识的殿堂,采撷真情的火花,编织金色的梦想,打开作文殿堂的大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老年肥胖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患者在研究开始前2周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出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交往中的一种方法、一种艺术。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孩子们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角色游戏中,孩子模仿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了解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和方式方法,学习初步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研训活动,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必须思考和研讨的问题。针对网络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认为网络研训,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速增量。  2011年1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稿),《专业标准》指出: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职业理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江
在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测绘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介绍信息化测绘的概念及相关技术体系,并结合测绘工作经验分析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总结出信息化测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道德教育也从传统的教师“教授式”向学生依靠网络平台自主获取知识逐渐转变。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小学生从网络平台获取知识时对繁杂的信息难以甄别,需要德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疏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从传统权威的角色向师生平等角色的转变,以适应不可逆转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对小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中国互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