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在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以及复方甘草酸苷片,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无太大差异,临床疗效相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价值更高。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临床的常见病,指的是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患者患病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或者时间不确定,而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慢性乙型肝炎是因肝脏的炎症病变而引发的多器官功能损害从而恶化为肝硬化、肝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西医所采用的治疗药物为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与抗HBV核苷(酸)类药物。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能够减缓或阻停乙肝病毒的扩散,使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得到缓解,但是在以前的许多研究中得知,仅仅依靠这一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对许多患者的临床效果都不理想,治疗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在中医范畴中,使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发挥多重调控作用,并已获得十分良好的反响,疗效显著[2]。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理气健脾、疏肝解郁。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对所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相关实验,做出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2.87±12.64)岁;病程0.5~3.0年,病情程度有轻度35例,中度15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5.21±11.26)岁;病程0.5~3.5年,病情程度有轻度31例,中度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记录将全部予以记录在册。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硬化或合并肝癌患者;②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生产企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规格:0.5 mg×7片)进行治疗,2次/d,0.5 mg/次,饭后口服。以及对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生产企业: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01,规格:20片/板×5板/盒)进行护肝治疗,3次/d,2片/次,饭后口服。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处方如下:党参15 g,茯苓20 g,白术10 g,苍术10 g,白蔻仁6 g,柴胡12 g,黄芪15 g,香附15 g,厚朴10 g,生半夏10 g,陈皮10 g,山楂20 g,山药20 g,砂仁10 g,泽泻10 g,扁豆12 g;给予水煎煮,取汁300 mL,分2次早晚温服(饭后)。
两组患者均服药6个月,医院派专人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疗效。在治疗期间,患者禁止喝酒吸烟,饮食清淡,不接触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去采用其他不在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避免药物冲突,导致意外。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对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解读和起草情况说明》来对患者症状进行积分[4],主要根据患者中医症候分别计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70%,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或痊愈;有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30%~70%,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慢慢消失;无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低于30%,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乃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的中医症候评分都有明显的下降,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及阴阳五行的理念,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特点,中医选择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的方法。在中医角度而言,肝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主要特征是以肝郁脾虚,肝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治疗肝病的重中之重是“健脾”。而据数据调查得知,在慢性乙肝研究中,肝郁脾虚类的比例占据了22.00%[5]。这一类患者,主要是因湿热侵袭、情绪抑郁、饮食失常而导致肝郁脾虚。故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以疏理肝脾补益精气为主,治病养身。众多研究证明,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参苓白术散具有疏肝健脾、扶正祛邪、燥湿降浊之功效,促进机体肝脏功能恢复,从而令肝脏自愈[6]。参苓白术散中的各味药物,均是以治疗肝病、养肝健脾为主的中药药材,药性温和,对人体起到滋补养身,益气除病的功效。黄芪、党参、山药促发脾胃阳气,陈皮、厚朴养气祛湿,柴胡、香附疏理肝脾之气等。恩替卡韦则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与临床运用常用药物,具有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且可改善肝功能,使肝组织的病理结构得到好转及治愈。复方甘草酸苷片的主要效用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且改善肝功能。
以中药药方与西药药方相互联合辨证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让机体病情恢复实现良性循环,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在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状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表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更加优越[7]。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刘茂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5):106-108.
[2]谢占乾.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恩替卡韦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營养,2020,30(21):248.
[3]王贵强,王福生,庄辉,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11(4):10-32.
[4]刘炳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解读和起草情况说明[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12):2075-2081.
[5]李阳.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41-42.
[6]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116-118.
[7]谷丙亚.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6):74-76.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临床的常见病,指的是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患者患病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或者时间不确定,而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慢性乙型肝炎是因肝脏的炎症病变而引发的多器官功能损害从而恶化为肝硬化、肝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西医所采用的治疗药物为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与抗HBV核苷(酸)类药物。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能够减缓或阻停乙肝病毒的扩散,使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得到缓解,但是在以前的许多研究中得知,仅仅依靠这一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对许多患者的临床效果都不理想,治疗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在中医范畴中,使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发挥多重调控作用,并已获得十分良好的反响,疗效显著[2]。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理气健脾、疏肝解郁。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对所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相关实验,做出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2.87±12.64)岁;病程0.5~3.0年,病情程度有轻度35例,中度15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5.21±11.26)岁;病程0.5~3.5年,病情程度有轻度31例,中度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记录将全部予以记录在册。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硬化或合并肝癌患者;②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生产企业: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规格:0.5 mg×7片)进行治疗,2次/d,0.5 mg/次,饭后口服。以及对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生产企业: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01,规格:20片/板×5板/盒)进行护肝治疗,3次/d,2片/次,饭后口服。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处方如下:党参15 g,茯苓20 g,白术10 g,苍术10 g,白蔻仁6 g,柴胡12 g,黄芪15 g,香附15 g,厚朴10 g,生半夏10 g,陈皮10 g,山楂20 g,山药20 g,砂仁10 g,泽泻10 g,扁豆12 g;给予水煎煮,取汁300 mL,分2次早晚温服(饭后)。
两组患者均服药6个月,医院派专人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疗效。在治疗期间,患者禁止喝酒吸烟,饮食清淡,不接触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去采用其他不在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避免药物冲突,导致意外。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对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解读和起草情况说明》来对患者症状进行积分[4],主要根据患者中医症候分别计分。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70%,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或痊愈;有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30%~70%,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慢慢消失;无效: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下降低于30%,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乃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的中医症候评分都有明显的下降,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及阴阳五行的理念,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特点,中医选择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的方法。在中医角度而言,肝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主要特征是以肝郁脾虚,肝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治疗肝病的重中之重是“健脾”。而据数据调查得知,在慢性乙肝研究中,肝郁脾虚类的比例占据了22.00%[5]。这一类患者,主要是因湿热侵袭、情绪抑郁、饮食失常而导致肝郁脾虚。故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以疏理肝脾补益精气为主,治病养身。众多研究证明,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参苓白术散具有疏肝健脾、扶正祛邪、燥湿降浊之功效,促进机体肝脏功能恢复,从而令肝脏自愈[6]。参苓白术散中的各味药物,均是以治疗肝病、养肝健脾为主的中药药材,药性温和,对人体起到滋补养身,益气除病的功效。黄芪、党参、山药促发脾胃阳气,陈皮、厚朴养气祛湿,柴胡、香附疏理肝脾之气等。恩替卡韦则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与临床运用常用药物,具有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且可改善肝功能,使肝组织的病理结构得到好转及治愈。复方甘草酸苷片的主要效用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且改善肝功能。
以中药药方与西药药方相互联合辨证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让机体病情恢复实现良性循环,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在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状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表明,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更加优越[7]。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在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刘茂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5):106-108.
[2]谢占乾.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恩替卡韦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營养,2020,30(21):248.
[3]王贵强,王福生,庄辉,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11(4):10-32.
[4]刘炳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解读和起草情况说明[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12):2075-2081.
[5]李阳.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41-42.
[6]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116-118.
[7]谷丙亚.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