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词句、修辞等阅读教学,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积极的想象活动,要想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依靠想象,可以深入文本意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情感熏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词句、修辞等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通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生动形象。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是自由的“乐园”,读后仿佛置身其间,流连忘返。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联想自然,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初中教材中的古诗也大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内容充实进去。如《钱塘湖春行》,学习时如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显然无法体味诗的情趣,获得美的感受。
二、通过词汇及修辞,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言是想象的工具,感知、储存和提取想象的材料都需要语言。否则,人们的想象就只会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所以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词汇,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通过词汇及修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知道词汇中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般都具有动作和形象色彩。例如:太阳,跑,青山,笑,墨绿等词语,都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这些词语所指称的具体形象、动作、形态、色彩等。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些词语时,除了向他们解释词义外,还应当注意指出它们指称的动作或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修辞中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都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在大千世界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现象”,不少的修辞与相似现象密切相关,而想象则是在“相似现象”的基础上腾飞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修辞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修辞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品析这些拟人句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丰富学生想象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顺着作者的思路,运用续写的方式,推想课文情节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游行结束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皇帝大怒,杀了许多说他没穿衣服的人”;“皇帝把骗子杀了,把说谎的官员撤了职”;“皇帝的王位被推翻了”等等丰富精妙的情节便会从学生的口中奔涌而出。在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上面是《最后一课》的最后几段内容,教师在帮助学生品读、理解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练习。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除了上述策略以外,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譬如教师在课堂上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吐纳珠玉;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等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提供的意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或场景,形成连续、整体的表象,让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心弦合拍。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积极的想象活动,要想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依靠想象,可以深入文本意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情感熏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都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词句、修辞等阅读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扎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通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生动形象。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是自由的“乐园”,读后仿佛置身其间,流连忘返。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联想自然,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初中教材中的古诗也大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内容充实进去。如《钱塘湖春行》,学习时如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显然无法体味诗的情趣,获得美的感受。
二、通过词汇及修辞,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言是想象的工具,感知、储存和提取想象的材料都需要语言。否则,人们的想象就只会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所以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词汇,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通过词汇及修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知道词汇中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般都具有动作和形象色彩。例如:太阳,跑,青山,笑,墨绿等词语,都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这些词语所指称的具体形象、动作、形态、色彩等。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些词语时,除了向他们解释词义外,还应当注意指出它们指称的动作或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修辞中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都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在大千世界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似现象”,不少的修辞与相似现象密切相关,而想象则是在“相似现象”的基础上腾飞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修辞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修辞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品析这些拟人句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丰富学生想象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顺着作者的思路,运用续写的方式,推想课文情节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游行结束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皇帝大怒,杀了许多说他没穿衣服的人”;“皇帝把骗子杀了,把说谎的官员撤了职”;“皇帝的王位被推翻了”等等丰富精妙的情节便会从学生的口中奔涌而出。在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上面是《最后一课》的最后几段内容,教师在帮助学生品读、理解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练习。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除了上述策略以外,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譬如教师在课堂上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吐纳珠玉;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等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提供的意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或场景,形成连续、整体的表象,让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心弦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