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上海、深圳,是中国创业创新要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路投资人最爱去的地方。
那么,在创客、投资人和观察人士眼里,京沪深的创业氛围到底是怎样的?各有哪些优点呢?
北京重势 上海重事 深圳重市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转文章说,北方创业者(主要是北京)善于借势造势,精于整合资源,长于制造概念,创业过程中讲究高举高打、大张旗鼓。
最明显的例子,是以优酷(古永锵)、YY(李学凌)、陌陌(唐岩)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网易和搜狐系创业者。他们善用舆论宣传和借势。另外,小米雷军的“风口”论和锤子手机罗永浩的“情怀”营销,也是创业者的入门课程。
这样的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认为,上海的创业公司,不太喜欢对外发声。他举例说,网络音频这个细分行业里的两大“巨头”都在上海,可基本上没什么声音。在很多上海的创业者看来,一家口味难吃、还高调露面的餐厅,无异于和抢劫差不多。
上海的创业项目中,最厉害的是垂直电商。从携程、大众点评到一号店,涵盖了吃喝住行各个服务领域。这与上海人的特点有关系,他们更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创业开发的项目,没那么多情怀,但一定有实用性。
深圳是另外一种风格,体现在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占有欲。腾讯的“企鹅帝国”不用说了,互联网的“赢家通吃”理论(虽然不一定对)就是从这里来的。深圳的大疆科技,你知道吗?据说其已经占领全球拍摄飞行器超过50%的市场份额,是世界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令美国人都颤抖了……
说这么多不是要表扬谁、贬低谁。重势很必要,互联网创新创业有时就是这样:没钱没用户,没用户也不会有钱,需要一定的“忽悠”能力、会讲故事。不谙此道,只埋头做事,其实很吃亏。“吹牛不要紧,关键是要把吹过的牛都实现了”——从这一点看,大家最终殊途同归,都是要赢得市场的认可。
北京高颜值 上海技术宅深圳低门槛
善于借势造势的公司,大都光鲜体面,比如北京的百度、小米什么的,那都是偶像级的存在,当然他们的创始人“颜值”确实也很高。
高“颜值”的另一个标志是,北京创业者的创业方向很有范、很醒目。你了解百度的“中国大脑”吗?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其智商已相当于两三岁小孩了呢。虽然听起来比较神秘,可让人立马有一种“不明觉厉”之感。至于小米,其创始人雷军说有机会超越苹果,成为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不管能不能实现,听着还挺提气。
上海呢,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说,有点“技术宅”。比如,医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上海的张江药谷,贡献了全国1/3的新药。一款新药的研发,有时要经历超过10年的时间,虽然市场回报可观,但爆发力明显不如IT和互联网。
另外,还有上海的芯片,这也是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面对的是英特尔、高通这样的霸主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创业,其中的艰难曲折不用多说。
飞马旅CEO袁岳说,上海的思路一直比较传统,大部分开发区的领导思路是要搞技术、科技。马云一开始在张江创业,上海方面认为阿里巴巴技术含量不高,看不上,所以马云就走了。其实,阿里巴巴是把IT技术运用在电子商务上,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服务含量够高。
再说深圳。IC咖啡发起人胡运旺曾说,不创业,你去深圳做什么?在那里,很多人都有点大起大落的故事,每个人看到产品,第一反应都是价格差是多少?
在胡运旺看来,深圳创业的门槛最低,没钱没房没车,去深圳吧,很快就会有第一桶金。相比而言,北京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地方,企业容易得到很多宣传资源。上海则需要一定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一段时间的沉淀,来释放宅男心中的“小心思”。
北京人多 上海钱多深圳点子多
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最爱飞的地方是北京,其次是深圳。无他,北京的创业者是最多的。创业人口基数大了,投资人容易挑。北漂怎么来的,都是怀揣着梦想到京城创富的人嘛。另外,北京的高校是全国最多的,同一高校出来的创业者大多有着同门的情结,使北京的创业者声势更为浩大。
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氛围。有人形容,在北京去任何一个创业咖啡厅,里面都是一帮人热火朝天,讨论着理想或妄想。可能下个月的房租都没着落,但并不妨碍这些人对未来充满期望。而在上海和深圳,这种圈子文化就不是太浓厚。天使投资人查立最大的希望是,长三角的创客都能漂到上海来,这样上海的创业创新会更有活力。
如果说北京人多,上海就是钱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钱不多怎么行?另外,上海的风投集中度比北京和深圳都高。有说法是,其总量相当于深圳的2倍至3倍,比北京高1倍。这是因为互联网风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美元投资,这些投资人认可上海,一般都以上海为入口进入中国。所以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来说,上海的融资环境还是不错的。
上海的优势在于钱多,缺点在于钱太多。袁岳说,在上海注册10万元的公司,根本没有人关注,“没有10亿美金,在上海滩玩什么玩?”这种感觉,这种观念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转变。
没有北京人多,没有上海钱多,深圳最耀眼的标签是点子多。按照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的说法,深圳的“山寨产业”吸引了全世界的创客,全世界的创客到了深圳,就感觉像到家了。
目前,法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叫WIKO。很多法国人都认为这是个特别法国的品牌,其实90%的股份都在一家深圳企业手中。四年前,四个法国人想设计一款售价在100美元到300美元的优质手机,最终在深圳找到知音,双方一拍即合,最后“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和深圳的城市特性有关——移民城市,思维自由奔放,没有任何束缚。QQ、微信……这种殿堂级的产品就不说了。
那么,在创客、投资人和观察人士眼里,京沪深的创业氛围到底是怎样的?各有哪些优点呢?
北京重势 上海重事 深圳重市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转文章说,北方创业者(主要是北京)善于借势造势,精于整合资源,长于制造概念,创业过程中讲究高举高打、大张旗鼓。
最明显的例子,是以优酷(古永锵)、YY(李学凌)、陌陌(唐岩)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网易和搜狐系创业者。他们善用舆论宣传和借势。另外,小米雷军的“风口”论和锤子手机罗永浩的“情怀”营销,也是创业者的入门课程。
这样的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认为,上海的创业公司,不太喜欢对外发声。他举例说,网络音频这个细分行业里的两大“巨头”都在上海,可基本上没什么声音。在很多上海的创业者看来,一家口味难吃、还高调露面的餐厅,无异于和抢劫差不多。
上海的创业项目中,最厉害的是垂直电商。从携程、大众点评到一号店,涵盖了吃喝住行各个服务领域。这与上海人的特点有关系,他们更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创业开发的项目,没那么多情怀,但一定有实用性。
深圳是另外一种风格,体现在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占有欲。腾讯的“企鹅帝国”不用说了,互联网的“赢家通吃”理论(虽然不一定对)就是从这里来的。深圳的大疆科技,你知道吗?据说其已经占领全球拍摄飞行器超过50%的市场份额,是世界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令美国人都颤抖了……
说这么多不是要表扬谁、贬低谁。重势很必要,互联网创新创业有时就是这样:没钱没用户,没用户也不会有钱,需要一定的“忽悠”能力、会讲故事。不谙此道,只埋头做事,其实很吃亏。“吹牛不要紧,关键是要把吹过的牛都实现了”——从这一点看,大家最终殊途同归,都是要赢得市场的认可。
北京高颜值 上海技术宅深圳低门槛
善于借势造势的公司,大都光鲜体面,比如北京的百度、小米什么的,那都是偶像级的存在,当然他们的创始人“颜值”确实也很高。
高“颜值”的另一个标志是,北京创业者的创业方向很有范、很醒目。你了解百度的“中国大脑”吗?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其智商已相当于两三岁小孩了呢。虽然听起来比较神秘,可让人立马有一种“不明觉厉”之感。至于小米,其创始人雷军说有机会超越苹果,成为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不管能不能实现,听着还挺提气。
上海呢,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说,有点“技术宅”。比如,医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上海的张江药谷,贡献了全国1/3的新药。一款新药的研发,有时要经历超过10年的时间,虽然市场回报可观,但爆发力明显不如IT和互联网。
另外,还有上海的芯片,这也是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面对的是英特尔、高通这样的霸主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创业,其中的艰难曲折不用多说。
飞马旅CEO袁岳说,上海的思路一直比较传统,大部分开发区的领导思路是要搞技术、科技。马云一开始在张江创业,上海方面认为阿里巴巴技术含量不高,看不上,所以马云就走了。其实,阿里巴巴是把IT技术运用在电子商务上,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服务含量够高。
再说深圳。IC咖啡发起人胡运旺曾说,不创业,你去深圳做什么?在那里,很多人都有点大起大落的故事,每个人看到产品,第一反应都是价格差是多少?
在胡运旺看来,深圳创业的门槛最低,没钱没房没车,去深圳吧,很快就会有第一桶金。相比而言,北京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地方,企业容易得到很多宣传资源。上海则需要一定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一段时间的沉淀,来释放宅男心中的“小心思”。
北京人多 上海钱多深圳点子多
对很多投资人来说,最爱飞的地方是北京,其次是深圳。无他,北京的创业者是最多的。创业人口基数大了,投资人容易挑。北漂怎么来的,都是怀揣着梦想到京城创富的人嘛。另外,北京的高校是全国最多的,同一高校出来的创业者大多有着同门的情结,使北京的创业者声势更为浩大。
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氛围。有人形容,在北京去任何一个创业咖啡厅,里面都是一帮人热火朝天,讨论着理想或妄想。可能下个月的房租都没着落,但并不妨碍这些人对未来充满期望。而在上海和深圳,这种圈子文化就不是太浓厚。天使投资人查立最大的希望是,长三角的创客都能漂到上海来,这样上海的创业创新会更有活力。
如果说北京人多,上海就是钱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钱不多怎么行?另外,上海的风投集中度比北京和深圳都高。有说法是,其总量相当于深圳的2倍至3倍,比北京高1倍。这是因为互联网风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美元投资,这些投资人认可上海,一般都以上海为入口进入中国。所以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来说,上海的融资环境还是不错的。
上海的优势在于钱多,缺点在于钱太多。袁岳说,在上海注册10万元的公司,根本没有人关注,“没有10亿美金,在上海滩玩什么玩?”这种感觉,这种观念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转变。
没有北京人多,没有上海钱多,深圳最耀眼的标签是点子多。按照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的说法,深圳的“山寨产业”吸引了全世界的创客,全世界的创客到了深圳,就感觉像到家了。
目前,法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叫WIKO。很多法国人都认为这是个特别法国的品牌,其实90%的股份都在一家深圳企业手中。四年前,四个法国人想设计一款售价在100美元到300美元的优质手机,最终在深圳找到知音,双方一拍即合,最后“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和深圳的城市特性有关——移民城市,思维自由奔放,没有任何束缚。QQ、微信……这种殿堂级的产品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