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的解题方法是考试的秘钥,也是学生们深刻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阅读难度较高,题目得分率较低。对此,笔者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虚词总结;文言现象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虚词、文言现象和翻译是三大关键要素,能够把握这些要素,也就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同理,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也可以三大要素入手,通过细化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现象和揣摩语境内涵等工作,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进行提炼,有力促使题目迎刃而解。
一、常见虚词总结,细化意义用法
实词和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小单位,实词的数目不胜枚举,而虚词则数量有限,用法也有迹可循。笔者鼓励学生们对常见虚词进行总结,细化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在日常教学时,笔者时常督促学生们总结常见的虚词,因此他们对于常见的虚词如而、乎、何、以、乃、其等十分熟悉。同時,还会监督他们对每一课的虚词进行总结和类比同一个虚词不同词性、意义。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中的虚词“而”作为连词、表达修饰的作用有“今急而求子”和“夜缒而出”等几句话;作为连词、表达承接的作用则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几句话……由此可以总结出虚词“而”的词性和几种用法。进而记录下来,常常回顾,加深记忆。在考试或者练习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遇到虚词立即对其词性和词义做出反应,比如学生们在进行阅读训练《屈原列传》时,遇到“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中的“而”字,便可以通过回忆、类比和分析,得出这里“而”作为连词可译为并且、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类似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游褒禅山记》中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等等。这样,便通过常见虚词的总结和对其意义、用法的细化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文言现象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文言现象是分析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也促使学生们加深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笔者常常引领学生们积累文言现象,辅助学生们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助力其分析文言文文本的长难句。
日常教学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积累文言现象,先找出课文中的文言现象,继而进行分析和记录。比如判断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笔者曾经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们总结过课文中出现过的判断句,包括“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生樊哙者也”等,同时也对这些判断句进行了细化,包括归纳“……者,……也”式和“……也”式等形式。于是在学生们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时遇到判断句则会很快感知到,如《资治通鉴》中的“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就是一个判断句,与“沛公之参生樊哙者也”类似属于“……也”式;遇到原高考题目中“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时,也可以判断出其为判断句,类似于“亚父者,范增也”属于“……者,……也”式。包括句式的判断在内的文言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而文言现象的积累让学生们基础更加扎实,也为句子的理解产生极大作用。
三、反复朗读文本,揣摩语境内涵
翻译是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全面理解文言文文本的前提。笔者会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反复朗读文本,引导他们细细揣摩文言文的语境,思考其中的内涵,完善对文言文的理解。
许多学生反映翻译题目总是做不对、做不好,笔者则鼓励他们反复朗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分析。比如阅读《宋史·李大性传》时,题目要求翻译“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和其正舛,率有据依”,笔者先要求学生们反复朗读文本,尤其是这句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猜测句子的大意。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明白这句大意应是李大性搜集了百家的野史进行订正核对,使它们都有依据。之后,笔者鼓励大家按照直译的原则一字一词地翻译这句话。从“盖”开始,它的常见用法有作为名词的“盖子”,作为动词的“遮盖、超过”,作为副词的“大概”和作为连词的“原来”等,联系语境,学生们选择了“原来”这一释义。后面“网罗百氏野史”都好理解,到了“订以日历”,可以先分析它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订之以日历”中的“之”,同时又包含了状语后置的文言现象,原意应为“以日历订之”,也就是“用日历订正它们”,后面的半句便也容易理解和翻译了。通过反复朗读和语句的揣摩、分析,消除了长难句,也使学生们深化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的重点和日常教学的难点,需要师生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解题方法的总结入手,改善文言文阅读的现状,同时应把握虚词、文言现象和语境内涵三大基本要点,做好日常的积累、细化和思考工作。也希望在全体高中语文教师持续创新教学的努力之下,在学生们积极总结和贯彻优秀解题方法的进步之中,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不断开出成功之花。
参考文献
[1] 卓立子.基于“语境”的文言文解题策略——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扫描和解题策略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04).
[2] 解永华.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六种方法[J].亚太教育,2016(33).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虚词总结;文言现象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虚词、文言现象和翻译是三大关键要素,能够把握这些要素,也就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同理,对于文言文阅读来说,也可以三大要素入手,通过细化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现象和揣摩语境内涵等工作,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进行提炼,有力促使题目迎刃而解。
一、常见虚词总结,细化意义用法
实词和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的小单位,实词的数目不胜枚举,而虚词则数量有限,用法也有迹可循。笔者鼓励学生们对常见虚词进行总结,细化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在日常教学时,笔者时常督促学生们总结常见的虚词,因此他们对于常见的虚词如而、乎、何、以、乃、其等十分熟悉。同時,还会监督他们对每一课的虚词进行总结和类比同一个虚词不同词性、意义。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中的虚词“而”作为连词、表达修饰的作用有“今急而求子”和“夜缒而出”等几句话;作为连词、表达承接的作用则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几句话……由此可以总结出虚词“而”的词性和几种用法。进而记录下来,常常回顾,加深记忆。在考试或者练习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遇到虚词立即对其词性和词义做出反应,比如学生们在进行阅读训练《屈原列传》时,遇到“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中的“而”字,便可以通过回忆、类比和分析,得出这里“而”作为连词可译为并且、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类似于《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游褒禅山记》中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等等。这样,便通过常见虚词的总结和对其意义、用法的细化掌握了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文言现象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文言现象是分析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也促使学生们加深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笔者常常引领学生们积累文言现象,辅助学生们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助力其分析文言文文本的长难句。
日常教学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积累文言现象,先找出课文中的文言现象,继而进行分析和记录。比如判断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笔者曾经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们总结过课文中出现过的判断句,包括“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生樊哙者也”等,同时也对这些判断句进行了细化,包括归纳“……者,……也”式和“……也”式等形式。于是在学生们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时遇到判断句则会很快感知到,如《资治通鉴》中的“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就是一个判断句,与“沛公之参生樊哙者也”类似属于“……也”式;遇到原高考题目中“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时,也可以判断出其为判断句,类似于“亚父者,范增也”属于“……者,……也”式。包括句式的判断在内的文言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而文言现象的积累让学生们基础更加扎实,也为句子的理解产生极大作用。
三、反复朗读文本,揣摩语境内涵
翻译是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全面理解文言文文本的前提。笔者会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反复朗读文本,引导他们细细揣摩文言文的语境,思考其中的内涵,完善对文言文的理解。
许多学生反映翻译题目总是做不对、做不好,笔者则鼓励他们反复朗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分析。比如阅读《宋史·李大性传》时,题目要求翻译“盖网罗百氏野史,订以日历,和其正舛,率有据依”,笔者先要求学生们反复朗读文本,尤其是这句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猜测句子的大意。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明白这句大意应是李大性搜集了百家的野史进行订正核对,使它们都有依据。之后,笔者鼓励大家按照直译的原则一字一词地翻译这句话。从“盖”开始,它的常见用法有作为名词的“盖子”,作为动词的“遮盖、超过”,作为副词的“大概”和作为连词的“原来”等,联系语境,学生们选择了“原来”这一释义。后面“网罗百氏野史”都好理解,到了“订以日历”,可以先分析它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订之以日历”中的“之”,同时又包含了状语后置的文言现象,原意应为“以日历订之”,也就是“用日历订正它们”,后面的半句便也容易理解和翻译了。通过反复朗读和语句的揣摩、分析,消除了长难句,也使学生们深化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的重点和日常教学的难点,需要师生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解题方法的总结入手,改善文言文阅读的现状,同时应把握虚词、文言现象和语境内涵三大基本要点,做好日常的积累、细化和思考工作。也希望在全体高中语文教师持续创新教学的努力之下,在学生们积极总结和贯彻优秀解题方法的进步之中,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不断开出成功之花。
参考文献
[1] 卓立子.基于“语境”的文言文解题策略——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扫描和解题策略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04).
[2] 解永华.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六种方法[J].亚太教育,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