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农历年初,A股最大的亮点之一无疑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板块。
龙头公司深天马A(00050.SZ)、京东方A(000725.SZ)在一周内的涨幅均接近50%,其中京东方A在情人节当天的成交额高达140亿元,此外,同行的维信诺(002387.SZ)、TCL集团(000100.SZ)等上市公司亦持续大涨。
除了面板厂商外,上下游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持续拉升,星星科技(300256.SZ)、领益制造(002600.SZ)、凯盛科技(600550.SH)、万润股份(002643.SZ)等数十只股票大涨。
这与下游手机厂商的大动作有关。2月2日,在全球手机出货量常年排第一的三星电子公布了折叠屏手机的广告片,其后宣布将于2月20日召开可折叠手机Galaxy S10的发布会。
此前的2月1日,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显示,将于巴塞罗那时间2月24日举办发布会,发布华为首款可折叠屏幕手机,这也将是华为首款5G手机。
此外,小米手机、柔宇科技也分别在2019年1月23日、2018年10月推出了各自的可折叠手机,可以断言,可折叠手机将成为2019年手机市场重要的创新方向。
而这归功于OLED显示技术的突破。
相比传统的LCD(液晶显示),OLED具有超薄、可卷曲、高画质、低能耗等特点,分为PMOELD(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和AMOEL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其中后者代表了产业的主流方向。
自2015年三星OLED量产之后,国内企业也积极跟进,大多采取了AMOELD顯示技术,2017年5月,京东方A实现了第6代AMOELD的量产,目前良品率处于70%的爬坡过程中。据统计,目前四家面板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近千亿元的投资,后续还将有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国内面板厂商在OLED产业链中话语权的增加,产业链上下游将受益于OLED面板国产化。
自2010年智能手机爆发以来,在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的引领下,A股智能手机涌现了一批诸如歌尔声学(002241.SZ)、立讯精密(002475.SZ)等大牛股,期间的股价涨幅均超过10倍,盈利增长也超过10倍,上演了戴维斯双击的神话。
折叠手机背后的OLED板块,会上演这样的故事吗?产业链上下游将以怎样的路径演进?
上 大势所趋
相比于已经很成熟的LCD,OLED产业在经历了成本高昂、良品率不高的掣肘后,开始受到手机厂商的青睐,并出现由高端机向中端机普及的趋势。
折叠手机元年
更大的屏幕尺寸能满足消费者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方向的需求,大屏化一直是手机厂商致力改进的主线之一。
苹果i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标杆,其发展也体现了大屏化的特点。第一代iPhone的屏幕尺寸只有3.5英寸,并延续到了iPhone 4S。苹果在2014年推出了更大屏的iPhone手机,当年发布的iPhone 6屏幕尺寸达到4.7英寸,iPhone 6 Plus的屏幕尺寸达到了5.5英寸,随后的2017年发布的iPhone X、2018年发布的iPhone XS Max屏幕尺寸分别达到了5.8英寸和6.5英寸。
此外,全屏化也是大屏化的产物。由于屏幕尺寸太大不利于单手操作及携带,全面屏手机采用了超窄边框,手机的实际尺寸变小了,但显示面积并没有变化。
但在全面屏之后,面对屏占比甚至达到90%的状况,再次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了,折叠手机兼顾了大尺寸和便携性,理论上讲,其屏幕尺寸是传统手机的两倍,大大增加显示面积,带来了与平板电脑类似的体验,还方便携带。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将成折叠手机爆发的元年。
天风证券指出,屏幕取代待摄像头将主导手机方案ID,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和换机周期。折叠手机时代,产品形态重大的创新将给手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新的产品形态有望开启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和换机周期;二是屏幕将取代摄像头成为整个ID涉及的枢纽,这意味着手机上游零组件中,核心的屏幕供应商将主导手机零组件的创新和集成路口,产业链的地位和价值将显著提升。
以三星展示的折叠屏手机为例,其拥有正面和背面双屏设计,正面4.6英寸,背面7.3英寸,不展开时与普通手机一样使用正面屏,展开时7.3英寸的背面屏会显示出来。
折叠屏应用到智能手机、笔记本等形态,出货量占比将以智能手机为主。据HIS预测,可折叠AMOLED面板的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首次达到5000万片,预计到2025年,可折叠AMOLED面板占AMOLED面板的总出货量的8%(8.25亿片),占灵活面板AMOLED总出货量的(4.76亿片)。
从2018年各智能手机厂商出货的屏幕技术来看,以三星Galaxy Note9、苹果iPhone XS为代表的旗舰智能机型采用了AMOELED,两家公司手机的AMOLED渗透率分别为63.2%和65.7%。 据公開报道,美国专利局2018年底公布了苹果3月提交的专利,这项专利表明,苹果正在想办法打造一款可折叠的iPhone。专利文件显示,为了确保屏幕的次数和效果,苹果设想了一个新的涂层,能够把聚合物和颜料薄片结合在一起,一旦应用到OLED面板上涂层就变成了一个保护层,可以使得OLED屏幕在不容易磨损的情况下旋转和扭转。
尽管资本市场期待甚高,但可折叠手机带来的是结构性机会还是全局性机会,这依然取决于技术的进步:首先是手机造价问题,可折叠手机成本主要增加两块,其一是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150至200美元,国内厂商可以做到100美元;其二是屏幕模组成本,其相关成本高约100美元。这意味着相关成本至少高200美元。其次是手机屏幕变大之后电池续航能力的问题。再次是屏幕变轻薄后摄像头模组的跟进及机身的散热问题。四是折叠所带来的缝隙处理、盖板材料等问题。
事实上,价格问题仍不容忽视。目前柔宇科技官网显示,柔派消费者版有三款内存可选择,价格区间在9000-13000元。外界预计三星首款折叠手机价格在1800美元左右。从这些公开信息看,目前的折叠手机定价均在8000元以上,这能否受到消费者青睐?
渗透率提升
但不可否认,各手机终端推折叠机背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走向成熟。
此前,折叠手机供应仍存在不少瓶颈:手机轴承的折叠次数要达到10万次左右,柔性面板的弯折次数也要超过10万次,柔性面板的成本要大幅下降等。从目前众手机厂商踊跃推出可折叠机来看,相关瓶颈已经得到克服。
从产业方向看,智能手机OLED取代LCD是大势所趋,正朝着曲面——可折叠——可卷曲路径发展,OLED采用有机材料,凭借色彩鲜明、响应速度快、能耗低的特征,适合手机、穿戴显示、移动终端、车载显示、便携式设备、GPS、工业仪表、游戏机等中小尺寸产品用显示面板和模块。相关数据显示,OLED手机的渗透率2017年约为23%,2018年不足30%,未来还有巨大的空间。
根据HIS的预估,2019年智慧型手机的OLED渗透率将首度超越LCD达到50.7%、市值约207亿美元,2025年OLED的渗透率更将进一步推升至73%。
早在2012年,三星电子就在其系列产品上采用AMOLED屏幕,开启了手机用OLED屏幕的商业化之路。目前三星已将其OLED屏幕手机出货比例提高到50%以上,未来将逐渐退出LCD市场,专注布局OLED生产线。2016年,三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OLED屏幕99%的市场份额。
根据DSCC的预测,三星7.3英寸的可折叠柔性OLED面板2019年的成本接近180美元,但在随后三年将快速下降,至2022年其成本将降至90美元。
根据HIS的测算,当产品良率达到80%时,OLED的成本可以低于LCD成本。而这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目前,京东方成都第6代AMOLED的良率已经达到70%左右。
根据UBI Researche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将增至17亿片,将较2016年3亿片大幅增加4.67倍,2021年的营收金额将达到750亿美元,较2016年150亿美元增长约4倍,其中韩国面板厂商市场占有率约为80%,中国大陆面板商则占10%至15%。而有机构更乐观的预测是,中国大陆占OLED市场的份额将达到30%。
京东方、深天马等大陆厂商的纷纷大举加码,有望降低OLED屏的成本,也解决了国内手机厂商OLED屏的供应链风险。据了解,华为推出的可折叠手机采用的是京东方OLED屏。据韩媒报道,京东方的6代OLED柔性面板的厚度仅为0.03mm,而且可以实现最小1mm的半径弯折,弯折寿命能够超过十万次。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下 产业链图谱
面板显示行业是仅次于IC设计后的第二大电子元器件细分行业,其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众多,牵涉面广,是一个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在过去50年经历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也是“缺芯少屏”的中国长期支持的战略产业。
根据第三方数据,2017年,全球IC行业的市场规模为4204亿美元,面板行业市场规模为1544亿美元,PCB市场规模为588亿美元,摄像头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面板行业是整个电子零组件行业中仅次于IC行业的第二大产业。
OLED产业链是以OLED面板为出发点,它的上游是制造OLED面板所需的零组件,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及电子元器件,下游是OLED的终端应用,包括手机显示、VR、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电视等。其中市场最大的是面板制造厂商、生产线设备和显示材料。
OLED面板商:话语权上升
纵观LCD面板显示产业发展史,面板产业转移的区域方向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
LCD技术最先是美国和德国发明,日本相关企业看到了其中的相关商机,在上世纪70年代购买了相关专利,并培育了一个大产业,此后,韩国的三星电子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于上世纪90年代发力,超越日本成为显示材料的领军企业。本世纪初,日本企业为获得可观的技术转让费向中国台湾进行技术转移,由此产生了友达光电、中华映管、广辉电子、奇美电子和瀚宇彩晶的“面板五虎”。随着升级高世代LCD巨额投资带来的高门槛,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台湾面板厂商整体没落。
在各地地方政府资金的扶持下,中国面板厂商开始崛起。进入21世纪后,京东方首先进入面板行业,TCL旗下的华星光电也加入进来,在三星逐渐退出LCD市场情况下,中国大陆有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形成中韩双寡头的格局。
OLED会沿袭这样的方向前进吗?
2011年,京东方公告称,在鄂尔多斯投资220亿元建设4.5代AMOLED生产线,该生产线于2014年建成;随即,京东方又启动了在成都投资金额为465亿元的AMOLED,该生产线可生产柔性产品,该项目于2017年10月量产,京东方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产品的综合良率已经超过70%。此外,京东方已经宣布分别在绵阳、重庆和福州分别斥资465亿元建设月投片量4.8万片的AMOLED生产线,如项目顺利进行,京东方在OLED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京东方资产总额为2896.8亿元,其对OLED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单一项目金额465亿元,也创下京东方面板项目投资的纪录。此前,京东方重庆的高世代LCD项目投资金额为460亿元。 一直专注中小显示屏的深天马,于2014年斥资120亿元开建投片量为3万片/月的6代AMOLED生产线,该项目在2018年6月达产。此外,公司在2018年7月公告称,拟斥资145亿元生产AMOLED二期,达产后武汉项目投片量将达3.75万片/月。
维信诺下属的国显光电,拟投资262.14亿元在河北固安建设月生产3万片的AMOLED生产线,该项目已在2018年5月在线启动,此外,维信诺还与合肥签署合作协议,拟斥资440亿元建设月3万片的AMOLED生产线。
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也在2017年3月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建设6代LTPS-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该项目预计2019年二季度投产,2020年上半年量产,满产后将达到月产4.5万大片玻璃基板,达产后年均销售额将超百亿元。
据统计,含拟投资项目,上述四家上市公司合计将投资超过2700亿元,这些项目大都在2020年前均会量产,国产OLED柔性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HIS数据,2017年大陆面板产能约为1亿平方米,超过韩国成全球第一。根据目前各家面板长生的产能扩张规划,全球扩产大尺寸LCD和OLED的厂商多为大陆厂商,非大陆厂商以韩国扩产OLED产能为主,根据HIS数据,预计到2023年,大陆LCD产能将占全球产能余约60%,OLED产能约占40%。
根据目前全球各家面板厂的产能规划以及下游需求来看,OLED产能未来三年左右是大陆产能扩张高峰期,产能面积每年增加30%以上,行业规模将保持较高增速。其中,2017年,大陆OLED产能面积为64万平米,预计到2022年超过2000万平米,增长超过30倍。
面板行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资金大的重资产特点,具有较高的门槛。几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计划透露了这一点,以京东方为例,第一条成都6代AMOLE投资金额465亿元,建设期两年,而量产后还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良品率爬坡过程,到目前为止良品率达到70%。
受行业景气度影响及新生产线投产初期的亏损,面板厂商具有相对明显的周期性。从过去几年数据看,作为国内龙头企业的京东方,也出现多年的亏损,即便是盈利也波动较大。
天风证券认为,面板产业强周期特征显著。从需求上看,面板行业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面板总面积的需求会呈现每年上涨的趋势,细分看,下游领域中手机、电视、平板、PC、VR设备、车载设备及其他新应用持续走高,故OLED面板的面积亦持续走高。
从供给端看,面板行业基本是一年至一年半迎来一个跳升的周期、一个跳升的空间。周期型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新产线的投资,二是不同尺寸面积靶贴带来的良率变化。回顾过去,每隔一段时间三星、LG等就会有新的产线投资下去,会带来供给端某一时点的跳升与一定的产品价格下滑。由于需求的持续增长,在供给端没有新价格的情况下,每个一年到一年半的周期,需求就会再次大于供给。
但这种周期性似乎并不适合行业领头羊三星电子。2016年,三星面板业务净收入230亿美元,其中OLED占比58%,LCD占比42%。从以往的趋势看,LCD收入一直高于OLED,2016年是分水岭,OLED占面板业务的收入超过一半。除了2014年净利润有所下降外,三星面板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在1500亿元以上,净利润基本保持在100亿元,净利润率接近7%。2017年,三星电子面板业务的销售额突破1600亿元,营业利润超過200亿元,无论从利润率还是营业利润率,三电电子的面板业务都是行业翘楚。
设备:后道机会大
面对国内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额,这将是一场OLED设备企业的盛宴。考虑到OLED产线中70%的投资耗费在设备上,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设备投资的高峰。
据统计,仅自2017年年底以来,中国大陆新增4条OLED 产线,其中两条是京东方的重庆和福州线,另两条是维信诺的合肥OLED 线、信利的眉山OLED 线。据中银国际统计,中国大陆在建和未开工TFT-LCD/OLED 项目总投资额 5000亿-6000 亿元:除了京东方成都、绵阳 OELD的二、三期外,未来至少还有 15 条产线在建和计划开工,项目总计投资5000 多亿元,设备采购总额估计有 3500亿-4000 亿元,年均 700亿-1000 亿元。
OLED的核心设备主要包含蒸渡设备、激光设备、模组切合设备和测试设备。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蒸镀是OLED制造工艺的关键,需要把OLED有机发光材料精准、均匀、可控地蒸镀到玻璃基板上,整个过程依靠真空蒸镀机来完成,而这个设备就是由日本的Canon Tokki生产,该公司一年的出货量不到10台,每台的价格在1亿美元左右,曾有国内企业花费1.67亿美元买了一台蒸镀机。
按照生产工艺来划分,OLED设备又可分为前道、中道和后道设备:OLED前道设备主要包含成模曝光、刻蚀、剥离、清洗、检测等,整体投入最大,目前一台曝光机就需要约1500美元;中道设备主要包含蒸镀、沉积、封装等设备,单台几个在1000万-3000万美元不等。后端设备主要包含绑定、贴合、测试等,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价格在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按照进程来分,前端、中端、后端的比例前道、中道一些核心设备在国内尚未实现量产,后道机会较大。
天风证券认为,目前国内后道机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与OLED、大关玻璃加工相关的模组端的组装设备,模组端或将成为国内OLED相关设备的主要突破方向,具体包含绑定贴合、点胶和检测;二是面板玻璃加工设备;三是检测设备。 其理由如下:一是中国大陆OLED企业发展带来的。以模组端为例,在过去,中国模组端设备厂商很难进入三星的供应链,因为三星主要向韩国本土企业的企业采购设备,现在京东方的量产为中国大陆后道设备厂商提供了非常好的配套机会。二是由设备行业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一旦下游做大做强,就会需求国内上游设备厂商进行配套,2017年锂电产业链中的设备行业爆发,其原理就是如此。
OLED面板厂商发展本土配套设备配套商有其合理性。万联证券认为,从面板产品的成本结构来看,LCD 面板最主要的成本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及玻璃基板等项目的材料成本,约占面板生产成本的 65%,固定资产折旧摊提只占15%-18%。而 AMOLED 面板的生产成本中,材料成本约占 40%,固定资产折旧摊提也占到 40%左右。因此,对于AMOLED 面板制造厂商,设备厂商的重要性更得以凸显,与之密切合作有利于有效降低成本。
据 IHS 估计,设备投资分别约占刚性和柔性 AMOLED 生产线投资规模的 72.3%和 82.1%。据 UBI 估计,后段模组设备约占 AMOLED 各道设备价值量的 14%。招商证券预计,按照后段设备 10%左右的投资成本占比,截至 2020 年,后段模组市场空间可达 370 亿元,空间相当巨大,受益于进口替代加速的国内模组设备企业必将在该 OLED“盛宴”中分一杯羹。
显示材料:受益国产面板商崛起
通过回顾2010年以来中国打乱电子产业发展历史和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和市值中长期走势,天风证券认为,智能手机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带来立讯精密、歌尔声学和欧菲科技等多只10倍股的出现。
站在目前的时点上,中国大陆电子行业面临两个大背景:一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进入瓶颈期,维持在每年15亿部左右;二是国内手机上游元器件和模组行业已经出现多个百亿级营收和市值的公司。
天风证券研究判断,大陆电子产业未来系统性成长机会将由元器件、模组环节切换到上游核心零组件和材料环节。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内元器件和模组业务已经很强大,具备发展上游的基础;二是核心零组件业务国产化率、盈利能力好,具备国产化必要性。
日、韩等地区的产业逻辑是——面板厂商的产能扩张带来显示材料的发展。面板产业的全球转移,同样也带来了相关材料的转移。目前显示材料行业全球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日韩地区,例如韩国SDI、LG化学等,日本的住友化学、日本电工等。
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获得专利后,日本的面板厂商不断升级,至1990年左右,日本面板厂商占据了LCD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5%以上,随着平板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在几乎所有的关键设备和材料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业的身影。
韩国两大显示巨头三星电子和LG Display的崛起过程中,相关显示材料企业也获益。比如,三星SDI公司1995年营收为21.4千亿韩元,2004年营收达93.2千亿韩元;LG化学2001年营收为40千亿韩元,到2017年营收达257千亿韩元。三星SDI与三星电子均属三星集团下属企业,LG化学与LG Display均属LG集团下属企业。
类似的故事也在中国台湾上演。同样,中国台湾显示材料知名公司奇美和明基的高速增长期也是中国台湾面板厂产能扩张时期:其营收增长最快的周期是21世纪初到2010年左右,该周期也是群创友达发展较迅速的周期。
天风证券预计,2017年,全球显示材料市场规模超过800亿美元,并且预计大陆地区显示材料需求更旺盛,全球LCD材料需求相对稳定、OLED上游材料需求成长性高。据UBI Researche预测,2016年至2021年间,OLED材料市场将以复合增长率至43亿美元。
除了LCD的通用材料外,OLED有发光材料、柔性PI材料,柔性触控材料,天风证券研究认为,OLED新增材料值得关注。
发光材料首当其冲。据UBI Research预测数据,2017年,OLED发光材料市场规模为9.5亿美元,考虑到当前发光材料梅克价格有所下降,有些材料会进行循环利用,预计2021年发光材料市场总量将达到30亿美元。
申万宏源报告认为,受制于专利,OLED终端材料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主要集中在中间体和粗单体阶段,为国外企业打工。近年来,国内厂企业终端专利材料进步明显,强力新材(300429.SZ)、万润股份等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据了解,强力新材与台湾昱雷成立合资公司,终端成品材料已进入部分面板企业量产线及多条研发线。万润股份子公司三月光电自主知识产权的CPL材料正在下游面板厂商认证,2019年有望量产供应。
申万宏源报告表示,类似LCD-混晶材料的发展路径,国产面板企业的成熟加上材料企业的专利突破,混晶材料国产化率近年实现了快速提升,当前,下游OLED面板企业逐渐成熟,上游专利材料开始突破,未来也有望复制其成长路径。
柔性OLED技术不断突破,PI浆料以及透明PI(CPI)需求将上升。PI材料主要优势是耐高温(大于400°C)和具有低热膨胀系数特点。目前PI浆料最大的用户是三星,2019年开始LG的用量不断增加,2017年京东方成都6代线开始使用。据HIS统计,至2020年PI浆料需求量有望超过4000吨,以1000元/公斤的计算,对应市场空间约40亿元。
可折叠对盖板提出新要求,CPI硬化涂覆成主流。申萬宏源的研究表明,假设2022年可折叠OLED达到3500万台,平均每台尺寸为8英寸(约0.02平米),对应70万平米,CPI基膜3000元/平米,涂覆后6000元/平米计算,对应的市场空间分别为21亿元和42亿元。此外,CPI同样有望应用于触控导电基膜,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
目前,从国内来看,新纶科技(002341.SZ)在涂覆上早有布局,时代新材(600458.SH)常规PI膜(化学亚胺法)正式量产,CPI正在研发阶段。
伴随着大屏电子显示的快速前进,量子点显示和QLED显示都对封装工艺中阻隔膜有了更高要求。根据ID TechEX报告,到2020年柔性器件市场可以增加至300亿美元,其必要部件高阻隔膜空间可达30亿美元,其中OLED显示用水汽高阻隔膜在10亿美元左右。
韩、美、日企业由于发展较早,技术成熟,占据了市场主要地位,而国内从事封装水汽阻隔膜的企业少,万顺股份具备规模化生产。目前,万顺股份拥有7台德国卷磁控溅镀膜生产线及5条精密涂布线,覆盖完成产品宽幅1200mm-1570mm,主要产品有导电膜、液晶调光膜及高阻隔膜等;此外,目前公司高阻隔膜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开展过程中,主要设备电子束蒸镀设备生产设备已经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