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的学习经历是儿童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应,教师在课堂样态的呈现上也要注重学习内容靠近儿童,学习情境接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丰富儿童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提升。
【关键词】学习经历;课堂样态;实践策略;转识成智
儿童的语文学习经历,既包含了习得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也包含着学习品质的提升以及心智模型的不断建构,是儿童不断产生言语学习体验,形成个性化学习经验的过程。从这一视角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再简单追求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习得,而要把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长智慧作为根本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从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本真立意出发,阐释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课堂样态特征,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经历丰满、多样、深刻的学习过程,努力呈现学生在亲历中走向“转识成智”的教学设想,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追求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丰富
语文学习是儿童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解放儿童,要让语文学习如同儿童平时的生活、游戏一般,令他们感到熟悉又新鲜,并且愿意调动自身的感官,去发现语文中的另一个世界,同时,又通过儿童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认识、去表达。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父爱之舟》,仿佛就能置身于那一个个文字描摹的情境之中,看到父亲对“我”充满爱意的一举一动;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慈母情深》,母亲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是那样饱含着深情。解放了儿童,语言文字就有了属于儿童的个性化解读,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意味,学习过程也就充满了儿童的趣味。
其次,是要生长经验。这一前提是能够激活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情景产生碰撞,从而生长新的理解,感受语言的精准与精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中说,榕树之大,“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学生读文字,凭借已有的经验想象这棵大榕树,而后教师借助画面,让学生直观看到大榕树,学生都会情不自禁感叹“真大”。再让学生读义,学生会真切佩服作家的语言艺术,带着感情有滋有味诵读这段描写,语言的味道、文字的魅力也会自然深藏于孩子的心底。
再次,能够涵养学习方式。固然,语文学习有很多好的方式,“诵读法”“批注法”“读写结合”等,都是优秀教师经常使用的经典做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更要关注孩子喜欢怎样去学语文。他们或许喜欢静悄悄地与文字碰面,或许愿意高声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能用画面描摹自己的心得,也可能尽情地向周围人倾诉。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和他们一起,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体会语言的美好,养成和文字相处的方式,真正喜欢上语文。
最后,展现儿童的“真”发展。这种发展当然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活泼泼的语言经验丰富与充满智慧的灵性生长,需要全过程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的实践运用。读了《爱如茉莉》,感受到了真爱如茉莉一般平常却持久,孩子就愿意讲述生活中那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满怀着真情厚谊;读懂了《父爱之舟》,孩子就会努力发现长辈的言行举止中,包含着的深情。如果把表达的妙处融入进来,那就更有味道了,語文学习也就真正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走向这般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需要追求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丰富。我国的教育思想长河中,处处渗透着丰富学习经历的阐述。《淮南子》中说“圣人以身体之”,孔子倡导“学行统一”,《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道:“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由此可见,只有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经历,方能走向儿童语文的真学习。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以及国外教育研究,同样给我们以启迪。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强调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李恒威认为“具身化(embodiment)认知启示我们,只有同到体验,才可能有真实的认知,才可能获得洞见和智慧。”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和“学校即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主动的心理建构和合作建构获取的。体验学习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理论,美国的教育家大卫·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体验学习圈”,并认为它是一个理想化的学习模型。可以说,朝着“丰富经历、丰盈情感、丰满经验”努力,语文学习才会真的有价值。
二、明晰丰富学习经历的课堂样态特征
向着丰富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历前行,课堂的基本样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更多体现儿童真学习的特征:
1.学习内容靠近儿童。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许多选文,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但也有部分选文由于年代、作家经历等原因,与儿童的世界有距离。此时,教师应努力让学习的内容更靠近儿童一点,再如《父爱之舟》一文,吴冠中先生笔下的场景,今天的孩子已经比较陌生,教师就有必要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即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也要轻轻地让他们走进来,唯有此,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展开。
2.有意义的经历真正发生。
一是有语言的顿悟,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与表达的精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中,“都是给河神娶媳妇给闹的”,先是理解“闹”是引起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进而读出“就是这样瞎胡闹的”,等到读完全文,进一步明白这纯粹是骗钱害人,一个“闹”字,入木三分。二是有情景的打开,有教师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老大爷,续说故事,追问西门豹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仿佛一下子再次置身于当时惩治巫婆、官绅的场景,感受到方法的巧妙与人物的智慧。三是有情感的融通,感同身受,情真意切。还是在《西门豹治邺》教学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巫婆、官绅所做的一切都是骗钱害人,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方法的高明,会由衷产生敬佩之情,从而理解《史记·滑稽列传》中人物的机智、能干,读一读、演一演,就更能走入文本深处。 3.积极参与其中。
好课的标准,我们总忘不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实这也道明了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的本真模样,积极的样子。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努力让学生进入到“愤悱”的状态,学生就会自然参与其中。在《西门豹治邺》的教学过程中,扮演老大爷的学生问西门豹:“为什么你说这个新娘不漂亮?”“为什么说麻烦官绅的头子去催一催?”“又为什么说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让其他官绅同去呢?”学生走进了故事中,自然就会迫切地想探究明白其中的缘由,也就积极地参与进了这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4.实践中运用。
只有将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及时运用到相似的情境中或他们的生活中,经验才会累积,能力才会发展,经历才会真正丰富。《爱如茉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不断发现“真爱”的具体表现,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达:“爱是匆匆的脚步”“爱是紧握的双手”“爱是无言的关怀”。此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生活中的“真爱”事件,同时也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达,于是诗一般的语言流淌而出,沁人心脾的爱也就走进了学生世界。
三、探寻走向“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体验、感悟、生长,生成属于他们的智慧,教师也在不断反思、提炼,寻求走向“转识成智”的具体策略、方法。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强磁场,吸引学生情不自禁走入其中,同时愿意深入思考,尽情探究,自觉不自觉地走进学习之中。《鸟的天堂》教学伊始,教师紧扣“天堂”让学生猜想:“鸟的天堂”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学生走进文本的愿望自然而生。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鸟的天堂”的模样,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既要直面语言,又要转换表达,就会走进文本中,描述文中的画面,体会巴金先生表达的精妙,内化了语言,又积淀了学习的体验。
2.拓展儿童的学习时空。
丰富的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活化选文这一凭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习的过程与学生产生真实的联系,或者说是还原到孩子生活的本真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把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联,不断拓宽儿童语文学习的时长、延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读了《飞夺泸定桥》,和孩子们一起去读读长征中的故事;读了《狼牙山五壮士》,激励孩子进一步去了解那一段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读《只有一个地球》,一定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读《少年闰土》,可以和《故乡》结合起来读。这样的语文学习,就再也不会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段时空,而是和学生的整个世界相连。
3.产生积极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在文本中与言语相遇、与作者相遇,自然就会产生自己的对话与理解;此时教师注重倾听学生的表达,努力让师生、生生间展开多维对话,学生就会积极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富有灵性的理解。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生读懂了小珍珠鸟一步一步亲近“我”的原因,此时让他们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说说小珍珠鸟的心里话:“因为主人很喜欢我,所以我要啄啄他的笔尖。”“我感到这里可安全啦,所以我就睡着了!”逐步走进文本的世界,自然也就生成了新的學习经验。
4.多样化呈现学力提升。
语文的表达更多的是听、说、读、写,但也可以用夸张的呐喊、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个动作、一幅画,来诠释自己在文字中遨游的收获,教师只有把孩子的所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都放大出来,把孩子的创造性都激发出来,语义学习之旅才会更加有趣,令人神往。也唯有此,智慧才会萌芽,教学才会有真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关键词】学习经历;课堂样态;实践策略;转识成智
儿童的语文学习经历,既包含了习得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也包含着学习品质的提升以及心智模型的不断建构,是儿童不断产生言语学习体验,形成个性化学习经验的过程。从这一视角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再简单追求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习得,而要把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长智慧作为根本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从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本真立意出发,阐释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课堂样态特征,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经历丰满、多样、深刻的学习过程,努力呈现学生在亲历中走向“转识成智”的教学设想,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追求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丰富
语文学习是儿童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解放儿童,要让语文学习如同儿童平时的生活、游戏一般,令他们感到熟悉又新鲜,并且愿意调动自身的感官,去发现语文中的另一个世界,同时,又通过儿童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认识、去表达。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父爱之舟》,仿佛就能置身于那一个个文字描摹的情境之中,看到父亲对“我”充满爱意的一举一动;读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慈母情深》,母亲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是那样饱含着深情。解放了儿童,语言文字就有了属于儿童的个性化解读,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意味,学习过程也就充满了儿童的趣味。
其次,是要生长经验。这一前提是能够激活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情景产生碰撞,从而生长新的理解,感受语言的精准与精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中说,榕树之大,“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学生读文字,凭借已有的经验想象这棵大榕树,而后教师借助画面,让学生直观看到大榕树,学生都会情不自禁感叹“真大”。再让学生读义,学生会真切佩服作家的语言艺术,带着感情有滋有味诵读这段描写,语言的味道、文字的魅力也会自然深藏于孩子的心底。
再次,能够涵养学习方式。固然,语文学习有很多好的方式,“诵读法”“批注法”“读写结合”等,都是优秀教师经常使用的经典做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更要关注孩子喜欢怎样去学语文。他们或许喜欢静悄悄地与文字碰面,或许愿意高声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能用画面描摹自己的心得,也可能尽情地向周围人倾诉。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和他们一起,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体会语言的美好,养成和文字相处的方式,真正喜欢上语文。
最后,展现儿童的“真”发展。这种发展当然是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活泼泼的语言经验丰富与充满智慧的灵性生长,需要全过程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指向学生的实践运用。读了《爱如茉莉》,感受到了真爱如茉莉一般平常却持久,孩子就愿意讲述生活中那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满怀着真情厚谊;读懂了《父爱之舟》,孩子就会努力发现长辈的言行举止中,包含着的深情。如果把表达的妙处融入进来,那就更有味道了,語文学习也就真正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走向这般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需要追求儿童语文学习经历的丰富。我国的教育思想长河中,处处渗透着丰富学习经历的阐述。《淮南子》中说“圣人以身体之”,孔子倡导“学行统一”,《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道:“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由此可见,只有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经历,方能走向儿童语文的真学习。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以及国外教育研究,同样给我们以启迪。具身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视角,强调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将身体、动作融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李恒威认为“具身化(embodiment)认知启示我们,只有同到体验,才可能有真实的认知,才可能获得洞见和智慧。”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和“学校即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主动的心理建构和合作建构获取的。体验学习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理论,美国的教育家大卫·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体验学习圈”,并认为它是一个理想化的学习模型。可以说,朝着“丰富经历、丰盈情感、丰满经验”努力,语文学习才会真的有价值。
二、明晰丰富学习经历的课堂样态特征
向着丰富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历前行,课堂的基本样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更多体现儿童真学习的特征:
1.学习内容靠近儿童。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许多选文,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但也有部分选文由于年代、作家经历等原因,与儿童的世界有距离。此时,教师应努力让学习的内容更靠近儿童一点,再如《父爱之舟》一文,吴冠中先生笔下的场景,今天的孩子已经比较陌生,教师就有必要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即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也要轻轻地让他们走进来,唯有此,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展开。
2.有意义的经历真正发生。
一是有语言的顿悟,感受到语言的精妙与表达的精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中,“都是给河神娶媳妇给闹的”,先是理解“闹”是引起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进而读出“就是这样瞎胡闹的”,等到读完全文,进一步明白这纯粹是骗钱害人,一个“闹”字,入木三分。二是有情景的打开,有教师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老大爷,续说故事,追问西门豹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仿佛一下子再次置身于当时惩治巫婆、官绅的场景,感受到方法的巧妙与人物的智慧。三是有情感的融通,感同身受,情真意切。还是在《西门豹治邺》教学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巫婆、官绅所做的一切都是骗钱害人,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方法的高明,会由衷产生敬佩之情,从而理解《史记·滑稽列传》中人物的机智、能干,读一读、演一演,就更能走入文本深处。 3.积极参与其中。
好课的标准,我们总忘不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实这也道明了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的本真模样,积极的样子。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努力让学生进入到“愤悱”的状态,学生就会自然参与其中。在《西门豹治邺》的教学过程中,扮演老大爷的学生问西门豹:“为什么你说这个新娘不漂亮?”“为什么说麻烦官绅的头子去催一催?”“又为什么说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让其他官绅同去呢?”学生走进了故事中,自然就会迫切地想探究明白其中的缘由,也就积极地参与进了这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4.实践中运用。
只有将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及时运用到相似的情境中或他们的生活中,经验才会累积,能力才会发展,经历才会真正丰富。《爱如茉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不断发现“真爱”的具体表现,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达:“爱是匆匆的脚步”“爱是紧握的双手”“爱是无言的关怀”。此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生活中的“真爱”事件,同时也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达,于是诗一般的语言流淌而出,沁人心脾的爱也就走进了学生世界。
三、探寻走向“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体验、感悟、生长,生成属于他们的智慧,教师也在不断反思、提炼,寻求走向“转识成智”的具体策略、方法。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强磁场,吸引学生情不自禁走入其中,同时愿意深入思考,尽情探究,自觉不自觉地走进学习之中。《鸟的天堂》教学伊始,教师紧扣“天堂”让学生猜想:“鸟的天堂”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学生走进文本的愿望自然而生。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鸟的天堂”的模样,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学生既要直面语言,又要转换表达,就会走进文本中,描述文中的画面,体会巴金先生表达的精妙,内化了语言,又积淀了学习的体验。
2.拓展儿童的学习时空。
丰富的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活化选文这一凭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习的过程与学生产生真实的联系,或者说是还原到孩子生活的本真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把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联,不断拓宽儿童语文学习的时长、延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读了《飞夺泸定桥》,和孩子们一起去读读长征中的故事;读了《狼牙山五壮士》,激励孩子进一步去了解那一段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读《只有一个地球》,一定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读《少年闰土》,可以和《故乡》结合起来读。这样的语文学习,就再也不会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段时空,而是和学生的整个世界相连。
3.产生积极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在文本中与言语相遇、与作者相遇,自然就会产生自己的对话与理解;此时教师注重倾听学生的表达,努力让师生、生生间展开多维对话,学生就会积极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富有灵性的理解。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生读懂了小珍珠鸟一步一步亲近“我”的原因,此时让他们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说说小珍珠鸟的心里话:“因为主人很喜欢我,所以我要啄啄他的笔尖。”“我感到这里可安全啦,所以我就睡着了!”逐步走进文本的世界,自然也就生成了新的學习经验。
4.多样化呈现学力提升。
语文的表达更多的是听、说、读、写,但也可以用夸张的呐喊、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个动作、一幅画,来诠释自己在文字中遨游的收获,教师只有把孩子的所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都放大出来,把孩子的创造性都激发出来,语义学习之旅才会更加有趣,令人神往。也唯有此,智慧才会萌芽,教学才会有真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