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是一门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教学课堂中学生听的开心,自主学习开心,教师组织教学也开心,但是学生最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让人望洋兴叹,“知而不精”使得学习在学业评价中极易出现及格容易高分难的现象。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所发现问题,对解决途径进行总结。
关键词:高分难;瓶颈;策略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快四年时间,在经历了探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之后,对于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考,也同时浮出水面。对于生物学科,学生一致的口评是:“一张试卷无论是基础还是难度值较高,及格容易高分难。”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在束缚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又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现象?以使我们的新课改走得更深入。
一、找到问题关键
新课改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然而生物学科一些教学条件不足和学科本身的一些特性容易引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略,从而产生一知半解的知识状态,知得不够进而学不精,考试及格容易高分就难。“知得不够”,在学业评价中考个六七十分并不难,但是想要突破90分以上就很难了,是什么使得学生 “知得不够”呢?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调查分析,总结概括有以下几种原因。
1.高中生物学科不具备足够强的挑战性。
对理科学生而言,生物学科不似物理和数学学科,一题足以让你激情饱满,伤筋动骨。学生听课过程中普遍觉得知识点并不难,尤其是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必修3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内容,在课后巩固过程中出现了不会解答的习题或实验练习,大多情况下把课本一翻或者看答案就可找到解题的方法:再难的点通过小组讨论也可相对轻松的解决问题。平和的解题方式对于正处思维敏锐、容易偏激、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奋,有极大的波动性的高中生而言容易对学科失去进一步探究与理解应用的激情。
2.高中生物学科具备了文科类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又爱又恨
生物学是一门相对文科化的科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学术内容。如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概念没有更改余地,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识记、背诵,而且记忆过后有些内容又比较抽象,容易一转就忘记了。像选修中基因工程,具体的操作过程都是微观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法亲身体会,知识点也就相当大一部分是靠识记。这对抽象思维见长的理科生来说是很让他们厌烦的事,强化记忆很容易产生一种忘记快的学习效应。日积月累,生物基础知识欠帐就越来越多,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而不精”则限制了学生理解应用、分析迁移等各项能力的提高。考前抱佛脚的情况就比比皆是。
3.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的限制
探究性教学是教育部课程标准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充分体现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主要是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退、积极进取。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本身专业素质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理念的理解渗透等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本身文化素质、独立思考能力等,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而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自身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意识很大程度限制了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教师本身成长历程,专业素质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像上海、北京等地与地处偏远城市是无法比拟的。因而同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教学效果。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至于教学设备等也限制了各项教学方式的展开,种种原因的综合使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相对显得低下,于是通过探究所得就有了“知得不够”的学习效果。
“知不够而学不精”,是似而非,对于平时阶段性的评价考试过程中及格容易,但是很难突破高分。而现有高考的理综模式,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全套考卷就五道选择题,“知不够、学不精”却极容易导致高考失利。所以生物教学中要“知得够而且学要精”,才能在正规性大型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做到高分呢?这就要“精”, “精”需要能力,但是能力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那如何使“知”做得更好呢?
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要克服文科类学科性质所带来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一部分积极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形象、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奋性,以此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升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知得够而学得精”的层次。如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理解“膜成分的更新”,举例用“一拳打穿墙壁,再补洞”来说明“成分更新的内含;记忆微量元素种类时用口诀: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很锰(Mn);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掌握可结合肢体语言:如授课时伸展双手让同学联想从头到脚,从左到右,记忆C原子的所形成的四个化学键,加强对氨基酸结构通式和肽键结构式的掌握,手拉手流汗联系脱水缩合过程及产物等等。兴趣是学习最好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力,以掌握更好的基础知识和启发学生创设思维能力,由此突破生物高分难的“瓶颈”。
2.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呢?①合理适当使用网络资源。现有高速发达的网络信息能克服地域的差距,能让教师、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而不少学生对手机网络使用熟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如每节课中教学重难点往往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或难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②关注高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率越高,对难点和细节关注能力就越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突破方面就越有优势,那么高分才能轻而易举获得。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可是它又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是面向所有学生最有效的突破高分的途径,建议大家不妨看看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老师他们对学生注意力研究的论文,本人觉得受益非浅。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本人倒是经常参加“福建基础教育网”的课程学习,觉得比以往的继续教育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对本身素质提高很有帮助;若有机会参加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修,多学习他人的先进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提高本身对探究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就更好了。
3.加强对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跟踪。
高一开始设置生物教学,学习的是必修一的内容,必修一中主要学习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功能,相对必修二而言,相当多一部分内容是属于识记理解的内容,尤其是开学初所学习的细胞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及功能。而高一学年学生教学,教师面临着两个问题:①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初中生物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为高中生物教育奠定一定基础,但目前初中生物学科(非中考科目)在初二完成生物会考后初中三年级就不再学习生物知识,这使得进入高中的学生处于知识断层中。②高一年学生文理并未分科,学习科目较多,加上计算机科目总共就有十个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相对初中而言增加很多,于是学生本身的适应过程,学科时间分配就会出现一种“蛋糕”效应,在哪一学科中投入精力多,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相对就快,而另一个学科相对就会受到学生学习精力和时间限制。生物学科由于以上的几个特点,使学生对其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因些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跟踪就显得日益迫切。在教学中生物备课组采用课前知识小测方式来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知”这块的掌握。在“知得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量的练习的搭配来达到“精”的目的。从而达到高分也不难的效果。
“知得够学得才能精”,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克服生物学科及格容易高分难的“瓶颈”,。
关键词:高分难;瓶颈;策略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快四年时间,在经历了探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之后,对于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考,也同时浮出水面。对于生物学科,学生一致的口评是:“一张试卷无论是基础还是难度值较高,及格容易高分难。”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在束缚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又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现象?以使我们的新课改走得更深入。
一、找到问题关键
新课改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然而生物学科一些教学条件不足和学科本身的一些特性容易引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略,从而产生一知半解的知识状态,知得不够进而学不精,考试及格容易高分就难。“知得不够”,在学业评价中考个六七十分并不难,但是想要突破90分以上就很难了,是什么使得学生 “知得不够”呢?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调查分析,总结概括有以下几种原因。
1.高中生物学科不具备足够强的挑战性。
对理科学生而言,生物学科不似物理和数学学科,一题足以让你激情饱满,伤筋动骨。学生听课过程中普遍觉得知识点并不难,尤其是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必修3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内容,在课后巩固过程中出现了不会解答的习题或实验练习,大多情况下把课本一翻或者看答案就可找到解题的方法:再难的点通过小组讨论也可相对轻松的解决问题。平和的解题方式对于正处思维敏锐、容易偏激、热情豪爽、但容易激奋,有极大的波动性的高中生而言容易对学科失去进一步探究与理解应用的激情。
2.高中生物学科具备了文科类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又爱又恨
生物学是一门相对文科化的科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学术内容。如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概念没有更改余地,需要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识记、背诵,而且记忆过后有些内容又比较抽象,容易一转就忘记了。像选修中基因工程,具体的操作过程都是微观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法亲身体会,知识点也就相当大一部分是靠识记。这对抽象思维见长的理科生来说是很让他们厌烦的事,强化记忆很容易产生一种忘记快的学习效应。日积月累,生物基础知识欠帐就越来越多,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而不精”则限制了学生理解应用、分析迁移等各项能力的提高。考前抱佛脚的情况就比比皆是。
3.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的限制
探究性教学是教育部课程标准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充分体现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主要是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退、积极进取。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本身专业素质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理念的理解渗透等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本身文化素质、独立思考能力等,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而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自身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意识很大程度限制了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教师本身成长历程,专业素质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像上海、北京等地与地处偏远城市是无法比拟的。因而同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教学效果。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至于教学设备等也限制了各项教学方式的展开,种种原因的综合使得教学的效率和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相对显得低下,于是通过探究所得就有了“知得不够”的学习效果。
“知不够而学不精”,是似而非,对于平时阶段性的评价考试过程中及格容易,但是很难突破高分。而现有高考的理综模式,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全套考卷就五道选择题,“知不够、学不精”却极容易导致高考失利。所以生物教学中要“知得够而且学要精”,才能在正规性大型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做到高分呢?这就要“精”, “精”需要能力,但是能力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上。那如何使“知”做得更好呢?
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要克服文科类学科性质所带来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一部分积极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形象、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奋性,以此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升知识迁移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知得够而学得精”的层次。如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理解“膜成分的更新”,举例用“一拳打穿墙壁,再补洞”来说明“成分更新的内含;记忆微量元素种类时用口诀: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很锰(Mn);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掌握可结合肢体语言:如授课时伸展双手让同学联想从头到脚,从左到右,记忆C原子的所形成的四个化学键,加强对氨基酸结构通式和肽键结构式的掌握,手拉手流汗联系脱水缩合过程及产物等等。兴趣是学习最好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动力,以掌握更好的基础知识和启发学生创设思维能力,由此突破生物高分难的“瓶颈”。
2.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呢?①合理适当使用网络资源。现有高速发达的网络信息能克服地域的差距,能让教师、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而不少学生对手机网络使用熟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如每节课中教学重难点往往是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或难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②关注高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注意力越集中学习效率越高,对难点和细节关注能力就越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突破方面就越有优势,那么高分才能轻而易举获得。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可是它又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是面向所有学生最有效的突破高分的途径,建议大家不妨看看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老师他们对学生注意力研究的论文,本人觉得受益非浅。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本人倒是经常参加“福建基础教育网”的课程学习,觉得比以往的继续教育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对本身素质提高很有帮助;若有机会参加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修,多学习他人的先进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提高本身对探究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就更好了。
3.加强对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跟踪。
高一开始设置生物教学,学习的是必修一的内容,必修一中主要学习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功能,相对必修二而言,相当多一部分内容是属于识记理解的内容,尤其是开学初所学习的细胞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及功能。而高一学年学生教学,教师面临着两个问题:①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初中生物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为高中生物教育奠定一定基础,但目前初中生物学科(非中考科目)在初二完成生物会考后初中三年级就不再学习生物知识,这使得进入高中的学生处于知识断层中。②高一年学生文理并未分科,学习科目较多,加上计算机科目总共就有十个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相对初中而言增加很多,于是学生本身的适应过程,学科时间分配就会出现一种“蛋糕”效应,在哪一学科中投入精力多,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相对就快,而另一个学科相对就会受到学生学习精力和时间限制。生物学科由于以上的几个特点,使学生对其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方面就会受到影响,因些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跟踪就显得日益迫切。在教学中生物备课组采用课前知识小测方式来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知”这块的掌握。在“知得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量的练习的搭配来达到“精”的目的。从而达到高分也不难的效果。
“知得够学得才能精”,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克服生物学科及格容易高分难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