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一方面,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某个城市,最需要的是宽松、自由、开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过程中也要有长远的产业战略布局。
《支点》记者 林楠
“武汉今年将新引进12家世界500强企业。”
作为中国中部第一大城市的政府首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对外公布了上述目标。有关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方面,武汉市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共计2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省,其中仅武汉市就占了200家。
与此同时,有媒体此前关于“从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角度对各城市排名调查”还显示,在排除中国传统一线城市之外,武汉已被列为这些大型公司布局重点战略城市的第四位。
多名相关业内人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本身在变,而他们在华投资亦为动态持续过程,有进有出。在引进这些企业的过程中,中国各城市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的得与失值得总结和借鉴。
米其林放弃的理由
“米其林轮胎厂有望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了!”
2008年末,各大媒体为武汉即将迎来本地的第一家轮胎厂——世界500强企业米其林而欢呼。当时,米其林以23,0871,029百万美元资产排名第362名,到了2013年则以27596.8百万美元收入下滑至第421位。
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2010年——此时距米其林开始在武汉考察选址已近两年时间,米其林最终的选择是沈阳。这是其在中国投建的第四家轮胎厂,投资总规模12亿美元,建成后年产一千万条轮胎。除此之外,米其林在上海已有两家轮胎厂,而且在沈阳也已拥有一家投资5000万美元、年产二三十万条轮胎的子公司。
“这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关,虽然领导们都很支持,但具体执行的情况则有区别。”一位接近米其林公司的业内人士说,政策优惠程度和政府办事效率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同时表示,米其林未选择武汉,还与相关上下游产业不配套有关,公司布局不是仅以建厂为目的,“比如轮胎所需的橡胶,落地武汉需要进口,轮胎制成还需出口,考虑到原材料构成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那么至少交通要便利,武汉在这方面的努力与米其林的要求有差距。”
米其林并不是个案。2009年来武汉考察的韩泰轮胎,最终于2012年将其在中国的第三家轮胎厂落地重庆,建成后产能为1200万条轮胎。而在2010年,本欲与武汉签约的“世界船王”——马士基集团在最后关头去了成都,涉及项目为其全球范围内的后台服务、提供信息和数据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
“世界500强企业落不下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恶性竞争的因素。但是,我们自己需要反思,有可能是别的地方做到了,武汉市没有做到。”武汉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方啟亭对本刊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500强企业会非常注重税收优惠等,但到了现在,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宏观环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商务教研室副主任田毕飞表示,也就是政府管控和服务企业的软环境。比方说,企业到你这里来,你能不能5天内就把企业所需办理的手续搞定。另外,管理企业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是否清廉,不能动不动就吃拿卡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北在中部六省处于翘首地位,譬如港口、高速公路,但还要充分发挥彼此间的联动效应。
因此,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城市,是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战略思考的优化选择。
产业配套遭遇瓶颈
那么,米其林和韩泰的选择对武汉的产业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013年,武汉市汽车产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在今年初的市人大会议上,唐良智市长的报告中提到了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不仅是武汉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湖北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中的汽车企业争相进驻。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汽车行业拥有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是湖北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数量最多、投资额最大的行业,外商累计投资达500亿元。如今,整车有神龙、通用、雷诺等8家企业,零部件有康明斯发动机、格特拉克自动变速箱、德纳车桥等40余家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集聚在武汉,武汉也因此被冠以“中国车都”的名号。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武汉市汽车生产能力已达年产130万辆,却并没有一个专业轮胎厂。尽管在十堰市有湖北唯一一家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湖北整车厂以及各轮胎代理经销商的轮胎,大多从世界500强企业或其他跨国公司在沈阳、重庆、上海和江浙一带的轮胎生产基地通过水运引进。
“轮胎体积大且占位置,从运输来说不划算,所以这种配件最应该在当地生产。”方啟亭说,加上轮胎是易耗品,武汉至少需要一个千万条规模的轮胎厂。
“轮胎经销商非常希望在武汉有个轮胎厂,这样他们的仓储就会更方便,运输、物流、经销等费用都会降低。”业内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武汉汽车产业的品牌推广。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应是1:1.7。根据2011年汽车工业年鉴,湖北汽车整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远高于零部件总产值,两者规模比例为2:1。与此同时,2011年全国整车和零部件产值比例关系为1:0.7左右,武汉市整车和零部件的比例则在1:0.46左右。从这一点来看,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省汽车产业长期存在整车强、零部件弱的现象,而缺乏轮胎生产基地也制约了汽车产业配套率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世界500强的轮胎企业有一家能来到武汉,那么武汉汽车零配件配套体系将会更完善。”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向阳告诉本刊记者,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配套体系越完善,零部件成本就会降低,这将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我们希望通过固定配套厂家引进一两家轮胎企业。”叶向阳说,比如神龙批量比较大,他用的轮胎就是米其林、固特异和锦湖的轮胎。当然,同时也需要原料和橡胶厂跟进。
战略布局重在长远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武汉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他们投资的项目多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通讯产品、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尽管近年来有一批现代服务业落地武汉,譬如甲骨文、IBM和微软等软件服务行业,而且已初步建成武汉软件新城,但吸引力还较薄弱。
“武汉近几年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主要来自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制造业。”田毕飞说,包括武汉在内的中部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没有完成工业化,就需要吸引更多这样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链。
“但如果我们永远只是简单地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怎么可能迎头赶上?”他强调说,应齐头并进,在制造业不放松的情况下,软件业也不落后,还要同时推进服务业创新。此外,如果世界500强企业只是在武汉派一个销售点、代理公司或者办事处,这个意义并不大。
本刊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武汉投资的2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真正有投资的约为一半,很多企业仅在武汉设立了办事处,譬如强生、雅培等。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同样存在。
“关键要看这些500强企业有多少能真正落地,有多少真正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就业机会,最重要还要看它能否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对本刊记者说,湖北如果要从制造业大省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大省,那就需要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尤其是武汉多设立一些研发中心,从而发挥引领作用。
田毕飞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这需要政府有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不同投资企业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也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有了先进技术和核心能力,这才是武汉真正的底气。”
事实上,武汉市政府近年来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截至2013年底,包括辉瑞制药、赛默飞尔和先正达等在内,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设立的研发机构总数已接近20家,另有施耐德等数家企业还在武汉设立了华中区总部。不过,这些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未来能否吸引服务性世界500强企业,应是武汉有待破题的方向。”田毕飞还说。(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
《支点》记者 林楠
“武汉今年将新引进12家世界500强企业。”
作为中国中部第一大城市的政府首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对外公布了上述目标。有关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方面,武汉市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共计2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省,其中仅武汉市就占了200家。
与此同时,有媒体此前关于“从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角度对各城市排名调查”还显示,在排除中国传统一线城市之外,武汉已被列为这些大型公司布局重点战略城市的第四位。
多名相关业内人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本身在变,而他们在华投资亦为动态持续过程,有进有出。在引进这些企业的过程中,中国各城市有成功,也有失败,其中的得与失值得总结和借鉴。
米其林放弃的理由
“米其林轮胎厂有望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了!”
2008年末,各大媒体为武汉即将迎来本地的第一家轮胎厂——世界500强企业米其林而欢呼。当时,米其林以23,0871,029百万美元资产排名第362名,到了2013年则以27596.8百万美元收入下滑至第421位。
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2010年——此时距米其林开始在武汉考察选址已近两年时间,米其林最终的选择是沈阳。这是其在中国投建的第四家轮胎厂,投资总规模12亿美元,建成后年产一千万条轮胎。除此之外,米其林在上海已有两家轮胎厂,而且在沈阳也已拥有一家投资5000万美元、年产二三十万条轮胎的子公司。
“这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关,虽然领导们都很支持,但具体执行的情况则有区别。”一位接近米其林公司的业内人士说,政策优惠程度和政府办事效率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同时表示,米其林未选择武汉,还与相关上下游产业不配套有关,公司布局不是仅以建厂为目的,“比如轮胎所需的橡胶,落地武汉需要进口,轮胎制成还需出口,考虑到原材料构成成本和交通运输成本,那么至少交通要便利,武汉在这方面的努力与米其林的要求有差距。”
米其林并不是个案。2009年来武汉考察的韩泰轮胎,最终于2012年将其在中国的第三家轮胎厂落地重庆,建成后产能为1200万条轮胎。而在2010年,本欲与武汉签约的“世界船王”——马士基集团在最后关头去了成都,涉及项目为其全球范围内的后台服务、提供信息和数据处理等业务流程外包。
“世界500强企业落不下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恶性竞争的因素。但是,我们自己需要反思,有可能是别的地方做到了,武汉市没有做到。”武汉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方啟亭对本刊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500强企业会非常注重税收优惠等,但到了现在,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宏观环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商务教研室副主任田毕飞表示,也就是政府管控和服务企业的软环境。比方说,企业到你这里来,你能不能5天内就把企业所需办理的手续搞定。另外,管理企业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是否清廉,不能动不动就吃拿卡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北在中部六省处于翘首地位,譬如港口、高速公路,但还要充分发挥彼此间的联动效应。
因此,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城市,是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战略思考的优化选择。
产业配套遭遇瓶颈
那么,米其林和韩泰的选择对武汉的产业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013年,武汉市汽车产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在今年初的市人大会议上,唐良智市长的报告中提到了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不仅是武汉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湖北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中的汽车企业争相进驻。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汽车行业拥有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是湖北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数量最多、投资额最大的行业,外商累计投资达500亿元。如今,整车有神龙、通用、雷诺等8家企业,零部件有康明斯发动机、格特拉克自动变速箱、德纳车桥等40余家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集聚在武汉,武汉也因此被冠以“中国车都”的名号。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武汉市汽车生产能力已达年产130万辆,却并没有一个专业轮胎厂。尽管在十堰市有湖北唯一一家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湖北整车厂以及各轮胎代理经销商的轮胎,大多从世界500强企业或其他跨国公司在沈阳、重庆、上海和江浙一带的轮胎生产基地通过水运引进。
“轮胎体积大且占位置,从运输来说不划算,所以这种配件最应该在当地生产。”方啟亭说,加上轮胎是易耗品,武汉至少需要一个千万条规模的轮胎厂。
“轮胎经销商非常希望在武汉有个轮胎厂,这样他们的仓储就会更方便,运输、物流、经销等费用都会降低。”业内人士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武汉汽车产业的品牌推广。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应是1:1.7。根据2011年汽车工业年鉴,湖北汽车整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远高于零部件总产值,两者规模比例为2:1。与此同时,2011年全国整车和零部件产值比例关系为1:0.7左右,武汉市整车和零部件的比例则在1:0.46左右。从这一点来看,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省汽车产业长期存在整车强、零部件弱的现象,而缺乏轮胎生产基地也制约了汽车产业配套率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世界500强的轮胎企业有一家能来到武汉,那么武汉汽车零配件配套体系将会更完善。”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向阳告诉本刊记者,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配套体系越完善,零部件成本就会降低,这将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我们希望通过固定配套厂家引进一两家轮胎企业。”叶向阳说,比如神龙批量比较大,他用的轮胎就是米其林、固特异和锦湖的轮胎。当然,同时也需要原料和橡胶厂跟进。
战略布局重在长远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武汉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他们投资的项目多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通讯产品、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尽管近年来有一批现代服务业落地武汉,譬如甲骨文、IBM和微软等软件服务行业,而且已初步建成武汉软件新城,但吸引力还较薄弱。
“武汉近几年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主要来自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制造业。”田毕飞说,包括武汉在内的中部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没有完成工业化,就需要吸引更多这样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链。
“但如果我们永远只是简单地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怎么可能迎头赶上?”他强调说,应齐头并进,在制造业不放松的情况下,软件业也不落后,还要同时推进服务业创新。此外,如果世界500强企业只是在武汉派一个销售点、代理公司或者办事处,这个意义并不大。
本刊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武汉投资的2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真正有投资的约为一半,很多企业仅在武汉设立了办事处,譬如强生、雅培等。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同样存在。
“关键要看这些500强企业有多少能真正落地,有多少真正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就业机会,最重要还要看它能否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对本刊记者说,湖北如果要从制造业大省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大省,那就需要引导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尤其是武汉多设立一些研发中心,从而发挥引领作用。
田毕飞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这需要政府有长远的战略布局,对不同投资企业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也就是用市场换技术,“有了先进技术和核心能力,这才是武汉真正的底气。”
事实上,武汉市政府近年来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截至2013年底,包括辉瑞制药、赛默飞尔和先正达等在内,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设立的研发机构总数已接近20家,另有施耐德等数家企业还在武汉设立了华中区总部。不过,这些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未来能否吸引服务性世界500强企业,应是武汉有待破题的方向。”田毕飞还说。(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