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学期,学校要求每一位语文骨干教师上一堂展示课,这次上的内容是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跬步教材,旨在突破教材“围城”,延伸语文“空间”。
几番比较和思索,我决定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有趣的田园生活》。
关键词:孩子;教学;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261
一、寻根问“源”
第一次备课时,我结合本单元国家教材内容,认真研读校本教材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体会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语、反复),并能运用。2、体会乡间生活的乐趣,激发对乡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带着这样的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第一次试讲后,我和教研組内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组老师从我们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再到语文校本课程课堂的落实,以及学生的真正收获进行了很切实的研讨。
课后,我和老师们不断追问,这堂课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延伸点在哪儿?深度和广度在哪儿?趣点在哪儿?既然是一堂有别于国家教材的语文课,那么他的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这堂课的价值在又在哪儿.....
根据问题,我们追根溯源,又一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又一次细读国家教材,又一次细读我们的校本课程,又一次追问我们实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上这样的一节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是平常语文国家教材课堂的又一次复制,还是应该通过校本教材找到新的延伸点,让我们的语文更丰富起来,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更多的魅力。
那本课的延伸点又在哪儿?我思忖着.....已故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学校提出了语文跬步课程的定义:找寻并落实语文课程最根本的目标要素指向,扩大、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途径、载体、形式,以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江南小学把四年级跬步课程的目标定位体现教材的同步阅读课外延伸指导,单元综合实践内容的拓展延伸,让跬步课程打通语文学习板块之间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成为国家课程语文课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素养。语文跬步课程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味调味剂,树立真正的大语文观。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把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图文结合,感受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2、努力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美丽和有趣的乡间田园生活。教学重难点:感受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有趣,努力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乡间田园生活的有趣。
这样教学目标的制定,走出了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局限,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间,让孩子体味到乡间之趣,在体味中情动而辞发,不简单地囿于语文修辞手法的学习,真正引导孩子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破本求“花”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想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乡间田园体会得太少,因此,我为学生们呈现了剪辑后的《爸爸去哪儿》中“追野鸭”的视频,学生们看到视频中欢乐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想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小黎同学在奶奶家喂鸡,小曾同学在乡间捉鱼,小金同学在树林里观察鸟窝.....真切的画面激发了孩子们的说话欲望,说出了让人赞叹的有意思的句子,当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深度和广度地表达自己的田园生活。当课上到最后,我们一起唱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时,学生们那张张笑脸,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感到这堂课是有价值的,他把学生们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本一尺见方的教科书怎能束缚学生们的内心呢?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大语文”吗?语文跬步课程延伸了学生们的思想、学识、情感、智慧......积小步以致千里!
三、花开百艳
后来,课程建设的专家走进我们校园,我们学校的另外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同样主题的课,看到这样的课,我们又在讨论,我们的根在哪儿,最后大家一致结论:开展跬步课程是必须的,要让孩子们看到一个课堂之外的丰富的世界,走进语文,走出语文!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让我们的语文立体起来!
课程研究在继续,我们的思考在继续,课堂的延伸在继续,我们会从一尺见方的教材走向更深,更广的语文空间,让学生们的语文视野更广阔,品读大大的“语”,厚重的“语”!
参考文献
[1]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染艺术HYPERLINK"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WYK201311017&dbcode=CJFQ&dbname=CJFD2013&v="\t"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kcmstarget"[J]. 杨洋.语文月刊. 2013(11)
[2]《爸爸去哪儿》火热 引发育儿思考HYPERLINK"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CKJ201401099&dbcode=CJFQ&dbname=CJFD2014&v="\t"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frame/kcmstarget"[J]. 蒋一茗.乡村科技. 2014(01)
几番比较和思索,我决定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有趣的田园生活》。
关键词:孩子;教学;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261
一、寻根问“源”
第一次备课时,我结合本单元国家教材内容,认真研读校本教材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体会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语、反复),并能运用。2、体会乡间生活的乐趣,激发对乡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带着这样的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第一次试讲后,我和教研組内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组老师从我们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再到语文校本课程课堂的落实,以及学生的真正收获进行了很切实的研讨。
课后,我和老师们不断追问,这堂课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延伸点在哪儿?深度和广度在哪儿?趣点在哪儿?既然是一堂有别于国家教材的语文课,那么他的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这堂课的价值在又在哪儿.....
根据问题,我们追根溯源,又一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又一次细读国家教材,又一次细读我们的校本课程,又一次追问我们实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上这样的一节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是平常语文国家教材课堂的又一次复制,还是应该通过校本教材找到新的延伸点,让我们的语文更丰富起来,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更多的魅力。
那本课的延伸点又在哪儿?我思忖着.....已故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学校提出了语文跬步课程的定义:找寻并落实语文课程最根本的目标要素指向,扩大、延伸、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途径、载体、形式,以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江南小学把四年级跬步课程的目标定位体现教材的同步阅读课外延伸指导,单元综合实践内容的拓展延伸,让跬步课程打通语文学习板块之间的藩篱,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成为国家课程语文课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素养。语文跬步课程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味调味剂,树立真正的大语文观。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把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图文结合,感受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2、努力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美丽和有趣的乡间田园生活。教学重难点:感受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有趣,努力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乡间田园生活的有趣。
这样教学目标的制定,走出了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局限,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间,让孩子体味到乡间之趣,在体味中情动而辞发,不简单地囿于语文修辞手法的学习,真正引导孩子从课内走向课外!
二、破本求“花”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想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乡间田园体会得太少,因此,我为学生们呈现了剪辑后的《爸爸去哪儿》中“追野鸭”的视频,学生们看到视频中欢乐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想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小黎同学在奶奶家喂鸡,小曾同学在乡间捉鱼,小金同学在树林里观察鸟窝.....真切的画面激发了孩子们的说话欲望,说出了让人赞叹的有意思的句子,当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深度和广度地表达自己的田园生活。当课上到最后,我们一起唱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时,学生们那张张笑脸,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感到这堂课是有价值的,他把学生们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本一尺见方的教科书怎能束缚学生们的内心呢?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大语文”吗?语文跬步课程延伸了学生们的思想、学识、情感、智慧......积小步以致千里!
三、花开百艳
后来,课程建设的专家走进我们校园,我们学校的另外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同样主题的课,看到这样的课,我们又在讨论,我们的根在哪儿,最后大家一致结论:开展跬步课程是必须的,要让孩子们看到一个课堂之外的丰富的世界,走进语文,走出语文!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让我们的语文立体起来!
课程研究在继续,我们的思考在继续,课堂的延伸在继续,我们会从一尺见方的教材走向更深,更广的语文空间,让学生们的语文视野更广阔,品读大大的“语”,厚重的“语”!
参考文献
[1]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染艺术HYPERLINK"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WYK201311017&dbcode=CJFQ&dbname=CJFD2013&v="\t"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kcmstarget"[J]. 杨洋.语文月刊. 2013(11)
[2]《爸爸去哪儿》火热 引发育儿思考HYPERLINK"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CKJ201401099&dbcode=CJFQ&dbname=CJFD2014&v="\t"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frame/kcmstarget"[J]. 蒋一茗.乡村科技.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