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全书的首篇,它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用《关雎》的词编了一首古曲。歌曲由F大调演奏,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三段体(A+B+A)形式来创作,歌曲的过门部分、引子独具艺术特色,采用五声音阶,一高一低的两句,似乎在倾诉表达内心的激动,每句最后使用的装饰音突出了古代音乐的特点。
  A部有两句来完成,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节奏上比较平稳,旋律也没有太大的起伏,作者意图似乎是要说出来,用来引出下句的主题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句“层次荇菜,左右流之”是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河边上生长之物来睹物思情,表现的感情更充沛。歌曲B段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无论在节奏、旋律、织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来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之情。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两句歌词的完全重复,心理细节描写增多,年轻男子由于“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用重复的旋律来展现年轻男子求之不得,夜不成寐。最后一部分是A部的再现部,较前段更明朗开阔些,像是回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始有终,首尾相连。最后又用了一段间奏来结束整个歌曲,给人意犹未尽,无限回味之意境。


  赵季平介绍,这首作品因为是诗经里面的开篇,也是中国最早描写爱情的诗篇。音乐用的气息很宽,一唱三叹的感觉,气息要很讲究。第二点是语言,咬字有一些部分有吟唱的感觉,吟唱就是咬字要咬的很有功力,这就要戏曲的功力。从演唱的方法上,赵季平希望美声、戏曲和民族的唱法糅在一起,让它能够把诗经古老的内涵和新时期的创作融得非常得体,传递出来一种新的感受。这也是他在追求的一种东西。
  赵季平先生以《诗经》中的首篇《关雎》为词的同名作品《关雎》不仅是赵季平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是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的体现,歌曲虽短,却在流畅、自然、朴素的节奏、旋律中悄然展露出作者多年来沉淀的深厚创作功底。他使我们在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的喧嚣中得以感受更高级的审美趣味,得以用更加易懂的方式感受国学的美,感受我国传统调式与传统戏曲的韵味,感受如同水波荡漾般唯美的旋律,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深奥的中国文化。
其他文献
宋朝之后的很多年,当人们评判那个以文治国的时代和那个痴爱风雅的君主,叹息政治低迷之余,依然会对彼时朝代的风范予以致敬和怀想。那是个君王沉心文房、民间文人士子意气风发的时代,今日仍有人通过摩挲当时作品,联想彼时的一二件风雅事。后人临摹瘦金体,易得字体之筋骨,难得其之神韵,今人爱谈瘦金体,因那势如兰竹、瘦骨俊逸的笔锋总能与文人心性相得益彰。偶尔遥想,瘦金体以“金”字替“筋”字,是因创造这字体的人为一国
期刊
高尔基说,他读书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对待棉麻衣物,我亦然。  看“棉”字,一个木字旁。再看“麻”,两个“木”,三人成虎,三木不就为森吗!呀,好一片郁郁葱葱!与棉麻在一起,就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因为那是来自大地的气息。但凡带“木”、“竹”、“草”字旁的汉字,都让我灵魂熨帖。好似坐在三千米高空中的飞机上,总是惶惶然。一直待落了地,心方安。如圣经上说,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最终与草木一
期刊
引子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自古便有,近年来再次听到这句话时竟觉得有些变了意味,仿佛一个奇怪的野兽突然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对此我是不屑一顾的,如此哗众取宠的论点,我实在想象不出,有什么人会相信。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完全颠倒黑白的谬论,竟然愈演愈烈,大有欲甚嚣尘上的架势,这不得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来。  谁说我中国不复,崖山之后,时间不远,汉家大明今尚值赞!  一 帝王  崖山海战
期刊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杜甫的诗里似乎少见欢颜。我们熟悉的,是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是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劳神,是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忧愤,是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沧桑。似乎历史通
期刊
在所有楷体字中最喜欢的就是瘦金体,喜欢它清隽瘦劲如铁骨寒梅,也喜欢它长瞥飘逸如拂风兰叶。而对于这种独特字体的创始人宋徽宗赵佶我却总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怨憎怜复杂情绪。  他是古往今来最有才华的帝王,也是政治上无能的君主,北宋的灭亡虽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但却是他的临危禅让,用人不善导致了靖康之乱,使得宋从此分为了南北。  李清照  那年的李清照四十三岁,是艳冠宋词之首的闺媛第一词人,也是婉约词的代
期刊
一直想做一个素心的女子,写一手端方的唐楷,绘一笔淡雅的竹兰,闲暇时暂逃离红尘的熙攘,端坐在自己的时光中,恣意挥毫,涂抹出一片禅静的世界。  未学画之前,曾以为墨兰是最容易掌握的花,那些或紧促挺拔之初发,或斜曳舒展之芳华,或端雅函韵之晴容,或吹折劲偃之风姿的兰,即便是有千种姿态也不过简简单单的疏疏几笔,就能勾勒出令人欢喜莫名的清逸秀雅。等到真正开始学习国画,才明白笔墨简洁处,才用意最微。真是要做到这
期刊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世宗、穆宗先后逝世,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由盛转衰,宁夏之役和朝鲜之役相继发生,诚可谓多事之秋。吕坤这一年28岁,作为心怀家国天下的传统知识分子,此情此景无疑让他痛心疾首。虽则未及而立之年,然经历过丧父失母,为官清廉有异政,学问渊博有奇文的人生蜕变,他开始有意识地沉淀自己,随得随录地创作一本名为《呻吟语》的书,此后的三十年,他的呻吟之语不断地闪现出哲理的火花,对衰落政治、
期刊
有数年的时间,我简直是中了宋朝的蛊。喝茶必建盏,临帖惟瘦金,对月谱新词,依凭地一定是宋的词牌与诗韵,插花、挂画,满目山河都是宋元的山水小品。  那几年里我初辞职入山,躬身于书院之中。众所周知,历史上书院最繁盛的时期,是宋明。  程朱论学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一转眼高楼林立,换了人间。那时我常说:我愿生活在宋朝。  但根由仍是一腔冲动,与世难容:故土乡绅零落,遍野荒凉。于是往外走去,照例失落而返,此处
期刊
编者按: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化,大到房屋建筑,小到生活用具,无一不是精工制作,细致讲究,寓意丰富。即使小小的铜镜、镜台,也如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般,有着传统的仪式感,为平常的日子映下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晚唐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词风雍容瑰丽,词藻浓艳,却也情致缠绵,气象蕴藉。如那著名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
期刊
双山支系 盛名远播  张梦鲤,字汝化,号龙池,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1556年),是胶东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张居正、戚继光、董其昌等同朝为官,是戚继光的儿女亲家,官至大理寺卿,位居九卿,从一品。去世后明万历皇帝“加赐祭葬”,耗费巨资在莱阳旌旗山之南划地两千亩为其修筑规模恢弘明清罕见的“御祭陵园”,并谥号“节愍”。  张梦鲤,是莱阳县门前张氏的一世祖,双山张氏的九世祖。莱阳县门前张氏,是山东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