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尚属于较新的尝试,它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有效地保护日益减少的湿地资源,恢复逐渐丧失的湿地功能,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洪水防治、污水净化、提升社会服务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
  1、基本的概念
  1.1 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 人造
  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
  2、 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
  2.1 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现存的湿地
  湿地具有复杂的环境和种类,所以在保护城市湿地的方法上,应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在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城市湿地公园是重要组成因素,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等都属于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策略,我国应积极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有效保护和扩大城市湿地面积。建立城市湿地是维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方式,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湿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所以,建设城市湿地公园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矛盾,建设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境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发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
  2.3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独特的城市湿地环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观赏的地方,完善的游乐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更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4 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建设集游览和娱乐为一体的公园能够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生态旅游经济收益和相关一体化的消费,同时,还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区域生物多样化,促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1 保护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完整性
  以湿地保护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方式,营造各类湿地物种的最大生存空间与环境空间,将生态环境的恶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严密监控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地区物种造成的损害。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物种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充满浓郁自然气息的原生态特点,将是湿地公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的空间连续性与生态连贯性。
  3.2 协调区域发展
  妥善处理湿地公园建设与区域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然景观恢复与人文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其湿地基本特征相统一,体现特色鲜明的自然元素,保持生态环境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符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传统习俗等文化特色,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共同发展的新面貌。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相关旅游观光市场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湿地公园主题性,强调景观的艺术性与观赏的趣味性,体现时代特点,现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多渠道突破、多产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精心设计、周密建设,使得湿地公园能够成为代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的一张名片,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
  3.3 提升保护湿地资源的主动性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社区参与溪湿地资源保护工作,邀请社区居民对湿地公园规划全过程的参与,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及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获得社区对濕地公园保护及发展的支持,让规划的成果更好地体现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实现双赢效果。科学预测与控制社区人口规模,兼顾居民的权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以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对湿地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政府给予补贴,提倡居民异地搬迁,对湿地生态保护无实质促进作用的相关产业与项目要严格限制,对污染超标项目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提升湿地公园环境卫生质量标准,根据景区游客接待量,合理增加环卫工具设备。
  4、加强城市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的措施
  4.1要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要从整体角度考虑,重点突出水体的规划设计。将水体作为体现湿地景观的主要元素及公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廊道,将公园中的植被、动物、农田等联系起来,形成景观斑块,融入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形成具有城市风格的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湿地景观中的各种自然元素,作为规划中的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景观资源。   4.2要坚持以湿地生态系统连贯性和生态环境完整性为重点
  湿地以其独特的景观格局形成了城市斑块,并以生物和微生物组成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湿地规划研究队伍,对湿地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科学地规划湿地的景观功能分区,使各种生物都能发挥生态效益,确保湿地的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相得益彰。利用湿地的景观节点,将湿地景观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视线通廊,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组织各景观序列,形成生态环境完整的景观空间。
  4.3要坚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是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栖息的家园。在对湿地进行管理时,要注重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地形、水体、植物,使各种动植物保持原有的生存习性,达到物种间和谐共生、湿地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目的。
  4.4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动态管理
  湿地公园要实现智能化的动态管理机制,就要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和评价体系,用于开展保护利用湿地工作指导。在湿地公园管理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实施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为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研究湿地特征、湿地动植物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湿地管理是融合人类活动及湿地动植物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湿地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环境无法承载人类活动时,湿地资源必将遭受破坏。此外,需要建立环境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机制,根据生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控制开发行为,确保旅游资源的安全与品质,提升湿地保护、恢复、合理利用以及科学管理水平,使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城市湿地公园发展分析
  5.1整体化
  通过对世界各国在城市湿地建设方面的巨大成果分析,未来城市湿地的发展必然是将河流、湖泊等城市湿地的局部恢复逐渐拓曾至整个流域,不仅可促使城市环境结构及基本性能得以完善化,并且可达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上的一种美学价值。
  5.2自然化
  通常,将城市湿地公园划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其中,自然湿地公园指的是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主要目的,在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基础上达到对目前城市景观、生物的有效合理性保护,降低人类对城市湿地生态体系的影响度。当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城市湿地公园依然是人工湿地公园,这种类型的湿地公园自然景观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破碎分散的现象。而自然湿地公园具备非常高的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是未来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走向。
  5.3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性保障。整个管理体系需要进行不断的相对性的调节,以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性作用,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的完整及城市性能的可持续。因对人类活动实施有效的科学调整要比对生态体系结构及城市性能中的自然要素进行调整的可行性更大一些,所以,不断的促使人类在湿地活动经管工作中的科学化管理将会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
  總之,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自然资源、场地特征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并结合新兴科技手段来发展。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并在保证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其它功能,逐渐由单一功能型向综合功能型转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敏.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王晶.城市湿地公园与水景观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4]张淑娟.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要】绿色建筑成为地方强条规范与地产商广告的噱头,不仅促进了生态建筑行业的发展,设计工作作为建筑工程的重点,而且充分融入生态建筑理论,以此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深挖建筑与室内设计向结合的绿色生态环境,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住宅设计;运用  地产行业强烈竞争与土地的过度扩张,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
期刊
【摘要】:奉节县茶叶产业在奉节县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奉节县茶叶产业建设对于奉节县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奉节县茶叶产业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奉节县茶叶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其大规模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奉节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建议  1、奉节县茶叶产业现状:  茶叶是我县中高山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拳头产品。据统计,全县现有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绿色,生态食品目前深受人们的推崇。在这样的被景下,我们针对于林下生态鸡为研究话题,很多的地区正在实施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结合,对鸡进行散养,在自然的环境下以野草、昆虫为食,这样可以确保养鸡无公害化。下面我们将对这种养殖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养殖户起到帮助作用。  【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旅游观赏点,融入民族建筑、民俗活动、民族装饰、民族技艺、民族博物馆和民宿等少数民族元素的旅游景区在视觉和人文体验上加深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对保护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民族元素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中的运用,提升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价值和品味,传承和发展了西
期刊
【摘要】:介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及处理方式,着重阐述了AOF新工艺在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分析和比较,证明了其优越的处理效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农村;生活污水;AOF  【引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建设美好乡村幸福指数(包括了居住环境、绿地环境、水的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相协调,把土地、水系、清洁能源、集中
期刊
【摘要】:我国河流水体水质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而河流生态系统复杂多变,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但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近年来,湘江流域先后开展了重点环境污染区域综合整治、干流规模养殖退出、河道采砂整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用生态拦截技术控制污染物迁移,对入江水质进行净化,使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浅析湘江流域生态治理成果与存在问题
期刊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建设项目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性源头,只有确保这一源头的工作行之有效才能够确保建设项目在建设时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环境监测工作同时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基础,监测数据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项目环境的评价成果,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不言而言,在今后的评价过程中必须进行针对性改进,务必做好此项工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建立了测定水样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取多种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与对比,以苏州市阳澄湖周围水体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总结其中三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在色谱条件中采用乙腈、草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波长为300nm,分析时间10分钟,线性关系良好。  【关键词】:四环素类抗生素;高效液相色谱;萃取  【引言】: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应对城市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水处理;问题  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城市污水处理是相关工作者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城市污水进行改善,保证水质水量,提高对水资源利用率,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减少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地向前进步,然而物质基础上去了,人们的周边环境质量却在呈现着下降的趋势。本文就“城区环境卫生容貌综合治理的实施策略讨论”为题揭开现今的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区环境;卫生容貌;综合治理  【引言】: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区环境卫生容貌的状况,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营造人类绿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构造一个与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