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小学生对家乡优秀的乡土文化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的现象比较普遍。文章围绕“故乡”这一宏大主题,以东梓关为例,在梳理东梓关地区相关的民俗民风、文化传承等资源的基础上,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德育活动等多个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育家国情怀,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多维整合;德育主题活动;东梓关
一、现状和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深刻反映了教育的真谛:真正教会儿童并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是其自身所处的社会。乡村儿童的生活,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乡村,两者构成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当前的乡村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学校层面,而忽视了乡村生活层面。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从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乡土,从小培育家国情怀,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各地方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解构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以学校所在的东梓关古村落为例,其位于富阳与桐庐的交界处,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中点,这里不仅山水绮丽,而且人文底蕴深厚,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教育富矿。虽然学校也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过一些活动,但还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存在着碎片化、松散化、无序化等不足。如果能整合东梓关古村落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有极大帮助。
(二)有利于深入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宗旨
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以东梓关为例,以前古村落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近几十年一直处于较为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很多当地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总是一脸嫌弃。这样的状态,也影响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发展,很多学生从小的理想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作为一线教育者,面临重建学生家乡自豪感、依恋感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整合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儿童挖掘、整理、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活动,是一项重要工作。
笔者以为,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德育活动”三个维度入手,围绕“故乡”这个宏大主题,进行梳理整合,有序开展活动,是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
具体操作结构如图1所示。
二、操作实践:多维整合,开展“故乡”德育主题活动
“故乡” 德育主题活动,重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各项德育实践探索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此基础上,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时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德育课程的整合
纵观当前小学教材体系,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乡土资源包含其中。《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人 自然 社会》《我与杭州》等国家和地方课程中,均有大量神话传说、名人历史、民风民俗、传统小吃和手工艺等内容。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和故乡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的话,完全可以把它们搬进课堂,或者把课堂搬到乡村。
当前教材的编写,由于受到学科性质的限制,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大量内容重叠交错。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主题,以主题实践活动贯穿首尾,避免出现重复浪费的现象。
以“走进家乡名人”这一内容为例,学校课程《品德与社会》《人 自然 社会》《我与杭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均有相关内容,详情如表1所示。
对于各类教材中涉及的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以家乡的相关主题内容为纲,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目,围绕“家乡名人”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具体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
在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时,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有的以小队为主,有的在学校教室里进行,有的则在乡村村落里开展。
个人认为,德育课程不能过于注重课程形式,更应注重活动内涵。只有活动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内心,在他们的心灵中融入了活动所触发的情感,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里对家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德育教师的整合
德育教育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即人人都是教育者。这里的“教育者”不仅是指任课教师,也指校外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同班同学、同村同学等。所有这些人员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的“德育教师”主要指校内的任课教师和校外的辅导员、家长等,少年儿童的同龄人不计在内。
关于校内任课教师的整合、协同,主要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将《我与杭州》《综合实践活动》《人 自然 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统一到某一位教师身上,或者由几位任课教师相互协调配合。这一点在乡村学校是普遍现象,本文不再赘述。
校外辅导员的整合,需要以活动主题为线索,主动联系相关社会人员,邀请其参与到德育主题活动中来,这是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引领者所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
以本校所在的东梓关社区为例,学校开展的“故乡”主题活动具有主题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活动逐级推进、参与人员众多等诸多特点。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整合德育教师的人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需要主题活动的设计人、组织者不仅对主题活动的目标、程序、操作、组织等了然于心,还要对涉及活动目的的乡村社会人员都有相应的了解。 本校于2013年9月组织开展了“沿着郁达夫的足迹”主题活动。笔者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就主动联系了场口镇关工委、东梓关社区的许伟文老人,邀请他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如图2所示。在东梓关江边码头、许家大院、春和堂遗址等多个地点,许伟文老人和同学们侃侃而谈,向他们讲述东梓关的人文、历史、典故等。通过他的讲述,当年的东梓关景象和郁达夫在东梓关的故事,以及春和堂许善元行医的故事等等,在同学们面前一一展现,让人印象深刻。
20世纪60年代从上图山出山到东梓关坐馆的一代骨伤名医张绍富,也是本校所在学区的乡村名人。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亲自走近一代接骨圣手,了解张绍富的乡土情怀,2014年暑期,学校和《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等相关单位,联合邀请富阳作协主席洪校生老师在“走读富阳”系列活动中,在东梓关主讲“苍生大医张绍富”,主要听众就是我校的学生(如图3所示)。在讲座之后,学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洪校生著作《苍生大医》,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当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不忘向全体同学介绍洪校生主席也是咱们东图人,也是从我们故乡成长起来的一位作家。
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到学校德育活动中来,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家乡,对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有了一种别样的陌生感觉:原来在我的身边,曾经也有过这样伟大的人、伟大的事啊!这一点在同学们走访春和堂遗址时,五(2)班许晨同学情不自禁地大发感慨就是一个典型。当时他坐在遗址的青石板台阶上,听到许伟文老人说到“这些青石板上,还印着很多郁达夫的足迹呢,当年他可是每天都要到这里来抓药的”时,他非常惊讶:“哇,真是想不到!我小时候天天在这几个石阶上爬上爬下,没想到这里还有当年郁达夫先生留下的足迹呢!”那份惊喜之情令人动容。笔者相信,许同学的真情确实是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这个新发现,一定让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也有了一份特别的自豪。
此外,在涉及乡土民风民俗方面的主题活动时,如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期间,学校也邀请了很多家长来校作为特殊教师,为同学们展示麻糍、冻米糖、年糕等民间美食以及灯笼、风筝、麦草扇等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民风民俗。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品尝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家乡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一方水土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地方,她也有与众不同的美丽!
(三)德育活动的整合
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须有全局观念,目光长远。“故乡”大型德育主题活动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性极强的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除了明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人员组织到位以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动脑子。
1.教师协同。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之中往往藏龙卧虎,各有所长。在设计大型主题活动时,活动的组织者务必要精准把握他们的特长,在活动组织前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他们精心安排不同的任务和岗位。
场口镇小2014年第一届“民俗文化节”大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笔者全程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当学校领导层决定组织开展此项活动时,李燕、张晓群等几位负责老师聚在一起进行沙龙式讨论,某某老师有什么特长,某某老师有什么联系渠道等等,一一在活动总指挥胡佳勤校长面前展现。于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内容的挑选、活动人员的安排、活动任务的分配、活动细节的关注等,都得到了明确。活动的操作和执行也就此展开。事后也证明,第一届“民俗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深受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赞赏,以及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效果明显,富阳市青少年宫、富阳市少工委在随后的庆元旦活动中,还特意邀请场口镇小的几位老师协同组织全市性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很明显,这次大型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教师们的协同配合。
2.家校协同。在乡村学校,最大的民风民俗文化资源宝库就在广大家长们的手中。充分调動家长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深入挖掘他们的特长、手艺等,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中来,向广大少年儿童展示民风民俗传统、民间美食、民间手工艺的制作等,能使儿童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品尝的切身体验中,对“故乡”具有更深刻的体悟,使“故乡”主题得到出乎意料的发扬光大。
在场口镇小“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中,笔者负责的几个项目就得到了几位家长的大力支持。美食麻糍和冻米糖两个项目,分别在柴宇泽妈妈和詹梦瑶外婆的支持下,赢得了广大同学的交口称赞。原本朴素无华的食材,不一会儿功夫就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人人争抢的美食,尤其是冻米糖,不仅让广大同学品尝后切身体会到了场口美食的魅力,更让来自东北的一位老教授赞不绝口。
3.校社协同。德育活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学校范围的局限而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程。因为这一特点,德育活动的组织就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协同。
在学校举行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争取家长的支持以外,还需大力争取社会相关单位、人员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就更需取得社会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开展“东梓关的水”这一主题活动时,关于水质的化验、测量、判断等,专业性很强,我们就邀请了邻近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为同学们进行了专业指导,极大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再思考:怎样让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更精彩
在组织开展本校“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过程中,以及“沿着郁达夫的足迹”等相关主题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通过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具有极大的帮助,能极大提高广大少年儿童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能够有所体悟,这是“德由心生”的最好体现,值得在德育活动中进行推广。笔者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也发现,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以下几点困惑。
第一,“乡土意识”的养育与“远大梦想”的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把这对矛盾体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急需得到更加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层面和教育行政层面,是否可以专门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如“如何与社会各界不同人士进行有效沟通”,或者“德育工作中如何实现对学生行为的平等评价”。
第二,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把它们引入课堂,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是否可以把“故乡”这一思想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范围,重新整合,建构出一整套校本课程体系,并且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范式?
以上所述,是笔者这些年在一线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和粗略思考。从一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效果来看,多维整合的策略是可行的,它优化了学科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的协同配合以及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少年儿童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乡土文化在他们身上也扎下了根,是可以推荐给其他学校的同仁参考的。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多维整合;德育主题活动;东梓关
一、现状和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深刻反映了教育的真谛:真正教会儿童并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是其自身所处的社会。乡村儿童的生活,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乡村,两者构成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当前的乡村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学校层面,而忽视了乡村生活层面。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从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乡土,从小培育家国情怀,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各地方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解构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以学校所在的东梓关古村落为例,其位于富阳与桐庐的交界处,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中点,这里不仅山水绮丽,而且人文底蕴深厚,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教育富矿。虽然学校也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过一些活动,但还只是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存在着碎片化、松散化、无序化等不足。如果能整合东梓关古村落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有极大帮助。
(二)有利于深入践行立德育人的教育宗旨
教育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以东梓关为例,以前古村落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近几十年一直处于较为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很多当地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总是一脸嫌弃。这样的状态,也影响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发展,很多学生从小的理想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作为一线教育者,面临重建学生家乡自豪感、依恋感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整合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儿童挖掘、整理、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活动,是一项重要工作。
笔者以为,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从“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德育活动”三个维度入手,围绕“故乡”这个宏大主题,进行梳理整合,有序开展活动,是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
具体操作结构如图1所示。
二、操作实践:多维整合,开展“故乡”德育主题活动
“故乡” 德育主题活动,重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各项德育实践探索活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此基础上,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时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德育课程的整合
纵观当前小学教材体系,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乡土资源包含其中。《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人 自然 社会》《我与杭州》等国家和地方课程中,均有大量神话传说、名人历史、民风民俗、传统小吃和手工艺等内容。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和故乡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的话,完全可以把它们搬进课堂,或者把课堂搬到乡村。
当前教材的编写,由于受到学科性质的限制,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大量内容重叠交错。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主题,以主题实践活动贯穿首尾,避免出现重复浪费的现象。
以“走进家乡名人”这一内容为例,学校课程《品德与社会》《人 自然 社会》《我与杭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均有相关内容,详情如表1所示。
对于各类教材中涉及的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以家乡的相关主题内容为纲,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目,围绕“家乡名人”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具体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
在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时,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有的以小队为主,有的在学校教室里进行,有的则在乡村村落里开展。
个人认为,德育课程不能过于注重课程形式,更应注重活动内涵。只有活动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内心,在他们的心灵中融入了活动所触发的情感,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里对家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德育教师的整合
德育教育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即人人都是教育者。这里的“教育者”不仅是指任课教师,也指校外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同班同学、同村同学等。所有这些人员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的“德育教师”主要指校内的任课教师和校外的辅导员、家长等,少年儿童的同龄人不计在内。
关于校内任课教师的整合、协同,主要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将《我与杭州》《综合实践活动》《人 自然 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统一到某一位教师身上,或者由几位任课教师相互协调配合。这一点在乡村学校是普遍现象,本文不再赘述。
校外辅导员的整合,需要以活动主题为线索,主动联系相关社会人员,邀请其参与到德育主题活动中来,这是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引领者所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
以本校所在的东梓关社区为例,学校开展的“故乡”主题活动具有主题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活动逐级推进、参与人员众多等诸多特点。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整合德育教师的人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需要主题活动的设计人、组织者不仅对主题活动的目标、程序、操作、组织等了然于心,还要对涉及活动目的的乡村社会人员都有相应的了解。 本校于2013年9月组织开展了“沿着郁达夫的足迹”主题活动。笔者作为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就主动联系了场口镇关工委、东梓关社区的许伟文老人,邀请他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如图2所示。在东梓关江边码头、许家大院、春和堂遗址等多个地点,许伟文老人和同学们侃侃而谈,向他们讲述东梓关的人文、历史、典故等。通过他的讲述,当年的东梓关景象和郁达夫在东梓关的故事,以及春和堂许善元行医的故事等等,在同学们面前一一展现,让人印象深刻。
20世纪60年代从上图山出山到东梓关坐馆的一代骨伤名医张绍富,也是本校所在学区的乡村名人。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亲自走近一代接骨圣手,了解张绍富的乡土情怀,2014年暑期,学校和《富阳日报》、富阳电视台等相关单位,联合邀请富阳作协主席洪校生老师在“走读富阳”系列活动中,在东梓关主讲“苍生大医张绍富”,主要听众就是我校的学生(如图3所示)。在讲座之后,学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洪校生著作《苍生大医》,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当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不忘向全体同学介绍洪校生主席也是咱们东图人,也是从我们故乡成长起来的一位作家。
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到学校德育活动中来,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他们对家乡,对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有了一种别样的陌生感觉:原来在我的身边,曾经也有过这样伟大的人、伟大的事啊!这一点在同学们走访春和堂遗址时,五(2)班许晨同学情不自禁地大发感慨就是一个典型。当时他坐在遗址的青石板台阶上,听到许伟文老人说到“这些青石板上,还印着很多郁达夫的足迹呢,当年他可是每天都要到这里来抓药的”时,他非常惊讶:“哇,真是想不到!我小时候天天在这几个石阶上爬上爬下,没想到这里还有当年郁达夫先生留下的足迹呢!”那份惊喜之情令人动容。笔者相信,许同学的真情确实是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这个新发现,一定让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也有了一份特别的自豪。
此外,在涉及乡土民风民俗方面的主题活动时,如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期间,学校也邀请了很多家长来校作为特殊教师,为同学们展示麻糍、冻米糖、年糕等民间美食以及灯笼、风筝、麦草扇等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民风民俗。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品尝体验活动,同学们对家乡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一方水土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地方,她也有与众不同的美丽!
(三)德育活动的整合
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须有全局观念,目光长远。“故乡”大型德育主题活动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性极强的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除了明确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人员组织到位以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动脑子。
1.教师协同。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之中往往藏龙卧虎,各有所长。在设计大型主题活动时,活动的组织者务必要精准把握他们的特长,在活动组织前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他们精心安排不同的任务和岗位。
场口镇小2014年第一届“民俗文化节”大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笔者全程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当学校领导层决定组织开展此项活动时,李燕、张晓群等几位负责老师聚在一起进行沙龙式讨论,某某老师有什么特长,某某老师有什么联系渠道等等,一一在活动总指挥胡佳勤校长面前展现。于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内容的挑选、活动人员的安排、活动任务的分配、活动细节的关注等,都得到了明确。活动的操作和执行也就此展开。事后也证明,第一届“民俗文化节”举办得非常成功,深受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赞赏,以及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效果明显,富阳市青少年宫、富阳市少工委在随后的庆元旦活动中,还特意邀请场口镇小的几位老师协同组织全市性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很明显,这次大型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教师们的协同配合。
2.家校协同。在乡村学校,最大的民风民俗文化资源宝库就在广大家长们的手中。充分调動家长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深入挖掘他们的特长、手艺等,邀请他们参与到学校主题德育活动中来,向广大少年儿童展示民风民俗传统、民间美食、民间手工艺的制作等,能使儿童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品尝的切身体验中,对“故乡”具有更深刻的体悟,使“故乡”主题得到出乎意料的发扬光大。
在场口镇小“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中,笔者负责的几个项目就得到了几位家长的大力支持。美食麻糍和冻米糖两个项目,分别在柴宇泽妈妈和詹梦瑶外婆的支持下,赢得了广大同学的交口称赞。原本朴素无华的食材,不一会儿功夫就在她们手中变成了人人争抢的美食,尤其是冻米糖,不仅让广大同学品尝后切身体会到了场口美食的魅力,更让来自东北的一位老教授赞不绝口。
3.校社协同。德育活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学校范围的局限而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程。因为这一特点,德育活动的组织就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协同。
在学校举行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争取家长的支持以外,还需大力争取社会相关单位、人员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就更需取得社会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开展“东梓关的水”这一主题活动时,关于水质的化验、测量、判断等,专业性很强,我们就邀请了邻近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为同学们进行了专业指导,极大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再思考:怎样让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更精彩
在组织开展本校“民俗文化节”大型主题活动过程中,以及“沿着郁达夫的足迹”等相关主题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通过多维度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对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具有极大的帮助,能极大提高广大少年儿童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能够有所体悟,这是“德由心生”的最好体现,值得在德育活动中进行推广。笔者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也发现,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蕴含“故乡”这一主题思想的德育活动也存在着以下几点困惑。
第一,“乡土意识”的养育与“远大梦想”的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把这对矛盾体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急需得到更加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层面和教育行政层面,是否可以专门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如“如何与社会各界不同人士进行有效沟通”,或者“德育工作中如何实现对学生行为的平等评价”。
第二,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把它们引入课堂,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极大的意义,是否可以把“故乡”这一思想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范围,重新整合,建构出一整套校本课程体系,并且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德育活动范式?
以上所述,是笔者这些年在一线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和粗略思考。从一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效果来看,多维整合的策略是可行的,它优化了学科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的协同配合以及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少年儿童对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乡土文化在他们身上也扎下了根,是可以推荐给其他学校的同仁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