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者间的相关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针对广州几所大学发放问卷408份,共回收359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三者呈显著正相关,即内疚情绪得分高的人,共情水平就越高且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共情水平; 内疚; 亲社会行为
1、引言
随着“以人为本”,“地球村”的口号贯彻全球,“全面协调可持续”,“共建美好家园”已然成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在此宏达的社会背景下,亲社会行为已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一项技能,然而人们对于亲社会行为的了解少之又少。在经济,科技,文化,消费,综合素质等各种水平不断上升时,志愿者服务,社会募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人们也慢慢将视线重点转向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在社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其中倍受学者关注的两个焦点既是共情能力与内疚感情绪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根据研究表明,共情能力[1]与内疚情绪都分别对于亲社会行为有着关键性的推向作用,但是究竟是共情能力(外部条件影响)对于个体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大还是内疚情绪(内部情感表现)对于个体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大还是说这两者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至今难以解答。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希望,这一群体是最容易体现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简而言之则是大学生最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且由于大学生是下一时代的接班人,所以研究大学生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于此区域的研究目前非常少,并且将共情与内疚情绪结合进行对比研究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关注于以下三点:
1.大学生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等维度上共情水平的高低与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倾向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2.共情水平、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
3.共情水平、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是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1亲社会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就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的研究状况如下:1.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他人利益甚至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具有维持人与人之间协调良好的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1】。2.在组织中,成员自发的,目的为了使组织,社会能变的更加和谐,维护团队利益的行为【2】。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目标都是为了使一些个体或团队获得利益,同时自身获得归宿【3】。我们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保全团队或他人的一种自发的自我牺牲,自我贡献的一种行为。这类行为的起源远可追溯于远古时期的恐龙,近可留意身边的蚂蚁,蜜蜂。正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对于团体,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东西都具有社会性且基本都具有亲社会行为。
1.2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共情是所有心理学课都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同时也有“同理心”,“同感”,“移情”等说法,但实际上都是表示一个意思,即一个个体感受并表达出对另一个个体所表达出的感受的回应,并且此回应是该个体此时此地最想表达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能使个体能强烈并明确的感受到另一个体理解自己此时此地情感的能力。在我国,对于共情有着非常多的研究,且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力的水平高低对于人做出事情的判断起着重大决定因素,尤其是积极的,利他的亲社会行为【1】。因為能够感知他人情绪情感,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人们会因为这种能力的影响而使自己做出情绪倾向的行动,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对于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越大。
1.3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内疚情绪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但同时具有积极的力量【4】,最早内疚被划分为道德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内疚,痛苦,羞耻等等,他们共同的特地都是伴随着痛苦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痛苦的产生,个体会审视自身,从而做出行为弥补这一道德缺口。而经研究分析得,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亲社会行为作为调解对象对内疚情绪所产生的痛苦体验进行补偿,并且效果显著[5]。并且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是有条件的,即阈值【4】。所以对于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应该还存在着一个中介的变量。
1.4内疚情绪与共情水平的关系
在目前,共情与内疚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目前的研究核心还是在共情能力对内疚情绪产生的影响,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共情分为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1】,而其中的情感共情能力指的是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和识别,这一能力是共情的核心,也是引发个体内心情绪重要基础,而内疚情绪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社会团体中有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境,如伤害他人,关心不足,辜负他人,自私行为等【6】都会激发团队成员的内疚情绪体验,但是各自激发的水平不同,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共情水平的影响。共情水平越高,个体遇到他人所受伤害,情绪消极不安时就越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又因自己不能做出行为给予帮助,其内心所引起的内疚情绪则越高,则更容易将个体推向亲社会行为。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1)大学生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等维度上共情水平的高低与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
(2)共情水平、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3)共情水平、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2 研究工具
通过现有的共情量表,中文版内疚感量表和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测量【7】。共情量表有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共情特质、共情性关心、共情性痛苦和知觉敏锐性。内疚感量表采用胡金生2008(02)修订的中文版内疚感问卷,改量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8】。该问卷共37个项目,包括伤害别人、自私行为、关爱不足和辜负别人四个维度。亲社会倾向量表则采用寇彧、洪慧芳、谭晨等人根据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修订的中文版【9】。该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和紧急的六个维度。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抽样总体。一共发出电子版问卷408份,收回408份问卷,其中359份问卷有效,49份无效问卷,问卷有87.9%的有效率。调查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2.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1)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研究图书馆,互联网上的电子资源,纸质期刊等二手资料,总结前人经验,对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做前期预测与评估。
(2)问卷调查法:在广州市针对大学生发放问卷,计划使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结合的方式,纸质问卷在本校采用抽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400份问卷,剔除无效作答的问卷,整理出最终有效的问卷。网络问卷以广州市各大高校为主,比如: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学院、广州第二师范学院。
2.3.3数据处理
1.调查问卷印制后,按照不同专业性质,性别,年级,在大学期间担任职务情况几个维度标准划分,由线上制作问卷星,通过匿名方式完成问卷内容的真实填写。
2.本次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三份问卷需要同一被试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对研究对象所得问卷数据数据通过采用 SPSS21.0 统计软件把数据录进系统,接着整理数据,然后校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输出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t 检验、f 检验、相关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即在伤害他人、关爱不足、自私行为、辜负他人的内疚情绪各维度的分数越高,就越容易做出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和紧急的亲社会行为。
3.2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共情水平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1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内疚情绪各维度和共情水平各维度大部分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少部分维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其具体分析如下:
(1)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中的伤害他人、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与共情水平中的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的四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2)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中除了同情关心的维度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的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中的伤害他人、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与共情水平中的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的四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4)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中除了同情关心的维度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的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3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2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广州市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共情水平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即在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的分数越高,就越容易做出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和紧急的亲社会行为。
由表2.3相关分析结果可得,共情水平量表得分、内疚情绪量表得分与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4、讨论
(1)不同年级、在班上或学校有无担任职位、专业性质、性别在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及总和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我们收集问卷的性别比例不平均,女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二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是很理解共情、内疚、亲社会的定义。三是问卷的题目具有局限性,如“考试作弊、逃课上网、打架”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境很难真正的体会此感受。
(2)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大部分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少部分维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其中共情水平中的同情关心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主要是因为共情水平高的人会更多的同情关心他人,但是对他人关爱不足,内疚情绪较低,不能很好的体会他人的感受。
(3)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三者呈显著正相关,这个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合,共情水平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内疚去影响亲社会行为。共情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所以更易于内疚感的产生。
5、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三者的总和及三者的大部分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共情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产生内疚情绪,较高的内疚情绪会促使人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级、在班上或学校有无担任职位、专业性质、性别在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及总和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安连超,张守臣,王宏,马子媛,赵建芳.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A].心理学探新,2018.Vol.38,No.4,350-355.
【2】彭小平,田喜洲,郭小东.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05).
【3】郑琳,孙妍,田悦,李伟,梁晓亮.理工科大学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研究.健康教育,2019.Vol.19,No.27.
【4】吕琳.大学生内疚的特征、相关因素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5】汤明,李伟强,刘福会,袁博.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心理科学进,2019, Vol. 27, No. 5, 773-788.
【6】方圆.大学生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关系实证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2).
【7】谷良峰.大學生共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8】胡金生.中文版内疚感问卷的信、效度及调查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
【9】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
关键词:共情水平; 内疚; 亲社会行为
1、引言
随着“以人为本”,“地球村”的口号贯彻全球,“全面协调可持续”,“共建美好家园”已然成为了全体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在此宏达的社会背景下,亲社会行为已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一项技能,然而人们对于亲社会行为的了解少之又少。在经济,科技,文化,消费,综合素质等各种水平不断上升时,志愿者服务,社会募捐,见义勇为等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人们也慢慢将视线重点转向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在社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其中倍受学者关注的两个焦点既是共情能力与内疚感情绪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根据研究表明,共情能力[1]与内疚情绪都分别对于亲社会行为有着关键性的推向作用,但是究竟是共情能力(外部条件影响)对于个体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大还是内疚情绪(内部情感表现)对于个体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大还是说这两者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至今难以解答。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希望,这一群体是最容易体现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简而言之则是大学生最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且由于大学生是下一时代的接班人,所以研究大学生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于此区域的研究目前非常少,并且将共情与内疚情绪结合进行对比研究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关注于以下三点:
1.大学生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等维度上共情水平的高低与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倾向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2.共情水平、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
3.共情水平、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是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1亲社会行为
关于亲社会行为,就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的研究状况如下:1.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他人利益甚至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具有维持人与人之间协调良好的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1】。2.在组织中,成员自发的,目的为了使组织,社会能变的更加和谐,维护团队利益的行为【2】。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目标都是为了使一些个体或团队获得利益,同时自身获得归宿【3】。我们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保全团队或他人的一种自发的自我牺牲,自我贡献的一种行为。这类行为的起源远可追溯于远古时期的恐龙,近可留意身边的蚂蚁,蜜蜂。正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对于团体,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东西都具有社会性且基本都具有亲社会行为。
1.2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共情是所有心理学课都不得不提的一个名词,同时也有“同理心”,“同感”,“移情”等说法,但实际上都是表示一个意思,即一个个体感受并表达出对另一个个体所表达出的感受的回应,并且此回应是该个体此时此地最想表达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能使个体能强烈并明确的感受到另一个体理解自己此时此地情感的能力。在我国,对于共情有着非常多的研究,且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力的水平高低对于人做出事情的判断起着重大决定因素,尤其是积极的,利他的亲社会行为【1】。因為能够感知他人情绪情感,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人们会因为这种能力的影响而使自己做出情绪倾向的行动,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对于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越大。
1.3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内疚情绪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但同时具有积极的力量【4】,最早内疚被划分为道德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内疚,痛苦,羞耻等等,他们共同的特地都是伴随着痛苦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痛苦的产生,个体会审视自身,从而做出行为弥补这一道德缺口。而经研究分析得,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亲社会行为作为调解对象对内疚情绪所产生的痛苦体验进行补偿,并且效果显著[5]。并且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是有条件的,即阈值【4】。所以对于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应该还存在着一个中介的变量。
1.4内疚情绪与共情水平的关系
在目前,共情与内疚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目前的研究核心还是在共情能力对内疚情绪产生的影响,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共情分为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1】,而其中的情感共情能力指的是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和识别,这一能力是共情的核心,也是引发个体内心情绪重要基础,而内疚情绪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个社会团体中有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境,如伤害他人,关心不足,辜负他人,自私行为等【6】都会激发团队成员的内疚情绪体验,但是各自激发的水平不同,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共情水平的影响。共情水平越高,个体遇到他人所受伤害,情绪消极不安时就越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又因自己不能做出行为给予帮助,其内心所引起的内疚情绪则越高,则更容易将个体推向亲社会行为。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1)大学生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等维度上共情水平的高低与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
(2)共情水平、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3)共情水平、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2 研究工具
通过现有的共情量表,中文版内疚感量表和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测量【7】。共情量表有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共情特质、共情性关心、共情性痛苦和知觉敏锐性。内疚感量表采用胡金生2008(02)修订的中文版内疚感问卷,改量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8】。该问卷共37个项目,包括伤害别人、自私行为、关爱不足和辜负别人四个维度。亲社会倾向量表则采用寇彧、洪慧芳、谭晨等人根据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修订的中文版【9】。该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和紧急的六个维度。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抽样总体。一共发出电子版问卷408份,收回408份问卷,其中359份问卷有效,49份无效问卷,问卷有87.9%的有效率。调查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2.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1)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研究图书馆,互联网上的电子资源,纸质期刊等二手资料,总结前人经验,对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做前期预测与评估。
(2)问卷调查法:在广州市针对大学生发放问卷,计划使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结合的方式,纸质问卷在本校采用抽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400份问卷,剔除无效作答的问卷,整理出最终有效的问卷。网络问卷以广州市各大高校为主,比如: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学院、广州第二师范学院。
2.3.3数据处理
1.调查问卷印制后,按照不同专业性质,性别,年级,在大学期间担任职务情况几个维度标准划分,由线上制作问卷星,通过匿名方式完成问卷内容的真实填写。
2.本次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三份问卷需要同一被试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对研究对象所得问卷数据数据通过采用 SPSS21.0 统计软件把数据录进系统,接着整理数据,然后校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输出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t 检验、f 检验、相关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即在伤害他人、关爱不足、自私行为、辜负他人的内疚情绪各维度的分数越高,就越容易做出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和紧急的亲社会行为。
3.2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与共情水平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1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内疚情绪各维度和共情水平各维度大部分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少部分维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其具体分析如下:
(1)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中的伤害他人、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与共情水平中的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的四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2)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中除了同情关心的维度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的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中的伤害他人、自私行为和辜负他人与共情水平中的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的四个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4)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中除了同情关心的维度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的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3.3广州市大学生共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由表2.2的相关性结果可见,广州市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共情水平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即在观点采择PT、想象、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的分数越高,就越容易做出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和紧急的亲社会行为。
由表2.3相关分析结果可得,共情水平量表得分、内疚情绪量表得分与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4、讨论
(1)不同年级、在班上或学校有无担任职位、专业性质、性别在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及总和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我们收集问卷的性别比例不平均,女生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二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是很理解共情、内疚、亲社会的定义。三是问卷的题目具有局限性,如“考试作弊、逃课上网、打架”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境很难真正的体会此感受。
(2)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大部分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少部分维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其中共情水平中的同情关心与内疚情绪中的关爱不足无显著的相关性,主要是因为共情水平高的人会更多的同情关心他人,但是对他人关爱不足,内疚情绪较低,不能很好的体会他人的感受。
(3)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三者呈显著正相关,这个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相符合,共情水平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内疚去影响亲社会行为。共情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所以更易于内疚感的产生。
5、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三者的总和及三者的大部分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共情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产生内疚情绪,较高的内疚情绪会促使人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级、在班上或学校有无担任职位、专业性质、性别在内疚情绪、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各维度及总和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安连超,张守臣,王宏,马子媛,赵建芳.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A].心理学探新,2018.Vol.38,No.4,350-355.
【2】彭小平,田喜洲,郭小东.组织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05).
【3】郑琳,孙妍,田悦,李伟,梁晓亮.理工科大学生之间亲社会行为倾向差异研究.健康教育,2019.Vol.19,No.27.
【4】吕琳.大学生内疚的特征、相关因素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5】汤明,李伟强,刘福会,袁博.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心理科学进,2019, Vol. 27, No. 5, 773-788.
【6】方圆.大学生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关系实证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2).
【7】谷良峰.大學生共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8】胡金生.中文版内疚感问卷的信、效度及调查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
【9】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