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浪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它形成的美不同于现成品的美、装置美、身体美、大地美等。微博的美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美,虽然说起来有点抽象,但其中精美的图片、有营养的视频、有趣的符号文字、充满智慧的微小说、超文本链接等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并且它是我们能感觉得到,确确实实存在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新浪微博 美学 价值
一、新浪微博的基本概况
自2009年以来,各种微博客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中国四大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其中以新浪微博用户最多,最为活跃、影响范围最为广大。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休闲生活服务和学习工作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了“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前段时间又推出了可以在评论中添加图片回复的新功能。随着新浪微博自身的改进和发展,最直观的的效果就是微博美学特征的改变——之前页面色彩单一、功能结构简单、附加功能较少、内容枯燥肤浅的状态,现在新浪微博的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得到明显的展示。
二、新浪微博中美学的具体分析
新浪微博依托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不仅建立了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新表现形式,还建立了一种全息性的新的审美方式。多媒体的相互融合是新浪微博美学的核心表现手段和主要美学语汇,多媒融合下的审美思维是整体的、有机的、全息性的审美思维方式。它不仅综合性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还交互性地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性灵与精神等理性活动。在这种全息性的审美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与客观互动、感性和理性互融、技术与艺术相通,达到了一种审美意识上的辩证与统一。
(一)新浪微博中设计理念的艺术美
当下在新媒体信息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和表现周围的世界,强调色彩的主观感觉和象征意义。他们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变得更加地自由,他们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旧色彩表现体系,使用纯朴而又鲜艳的颜色,而且还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模式,使画面轮廓线变得清晰,立体感增强,充满装饰性效果,促使人们对媒体艺术性的表达做了重新的认识,使得人们对媒体表达的空间的认识又一次被重新解构了。新浪微博的版面设计、文字呈现和视频表达等,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特征,不管是在色彩构造上还是文字的设计图解上都与当代微博受众的审美观相吻合,整个版面艺术设计趋向于一种三维空间效果,各种信息表达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让受众畅游在一种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微博世界。新浪微博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要求,追求有创新、有鲜明的个性化,解构传统美学构建新的美学形态直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媒介方式,以自己最适合的表现方式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艺术更个性化,更抽象,更贴近个人,更贴近生活。
(二)新浪微博中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的整体结构美
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文化的传播方式就经历了“图像——文字——图像”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图像和文字不断地表现为不断抽象化过程。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与文字以新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其中视觉化的力量达到了极致,微博中各种充满色彩和个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据估计,人类接受外界信息中有80%以上的部分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处理的,我们主要是通过眼睛来感受周围的世界和自身。
新浪微博的整体结构中以文字和图片居多,由于文字有限制,但是为了满足受众对微博运用的需求同时在那些草根的推动下,微博中逐渐兴起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比如微型小说、微型诗歌、微型短文等都给微博的美学整体结构添加了一份生机。新浪微博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化模式,不仅仅只有枯燥的文字信息而且伴随着声音和图像的配合,使得微博中的美学构成更加完善。最主要的是微博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美学产物已经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思维、行为和认识方式,它的全面普及将导致以文字和平面图像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人工思维和数据处理为基本形态的多媒体,影响文化传播的形式。
(三)新浪微博中时空的虚拟模式美
新浪微博中的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必然引起数字媒体艺术时空观念的改变。其实,新浪微博在整体创作上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在运用新浪微博微博的过程中,它的超文本链接方式打破了断点式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微博用户可以跨越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回到历史或者从现实的空间到虚拟的空间,甚至从此空间到彼空间。
微新浪博的构造的无限度空间感促使大量的观众参与到数字媒体的运营中,体现的是一种在场、身临其境的审美;微博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征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作者之一,比如受众可以在新浪微博中随时随地通过文字、图片等表达情感,与此同时他们的这些内容会在同一时间被一个或多个人共享并与之进行互动,这也是一种在线的审美。微博在充满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环境下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手段,大大丰富了新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美学体验。
新浪微博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大大丰富了美学的表现形式,多重美学语汇的综合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韵味体验以及张力震撼。当代媒体美学艺术不仅需要融合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参与审美体验,而且可以随着现代神经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可以绕开复杂的身体感官,直接刺激到用户的神经系统,从而让人摆脱感觉器官而感知到栩栩如生的世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媒体的美学带来了极大的蔓延空间,也让人们的审美体验产生无与伦比的综合性和丰富性。
三、微博的美学价值延伸
“美”的含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浪微博的这种美学转化,除了美学自身的因素外,还在于当代人类人格和中国人格的跨世纪大转化。美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人的身心特点、人格状态的内在关税是十分密切的。数字新媒体艺术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审美的创造活动,它不仅是表现作者审美意识、满足和引导观众审美要求的高要求创作手段,而且是现阶段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高消费需求。以此同时,最关键的是21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就必须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将中国传统美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瑰麗的人生底蕴,特别是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与新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相结合,创造更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表达模式,挖掘更多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30(9A).
[2]周胜.新媒体艺术与美学观的变迁[N].成都大学学报,2003,4(86-88).
[3]原恩祥,郭红柳,初彦墨.关于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97(2A).
[4]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N].济南大学学报,2011.
[5]邱国桥.微新媒体艺术编辑中的传统美学元素研究[A].中国报业,2012—3.
作者简介:刘蓉(1991—),女,汉族,湖南邵阳,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67
【关键词】:新浪微博 美学 价值
一、新浪微博的基本概况
自2009年以来,各种微博客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中国四大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和搜狐微博。其中以新浪微博用户最多,最为活跃、影响范围最为广大。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休闲生活服务和学习工作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了“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前段时间又推出了可以在评论中添加图片回复的新功能。随着新浪微博自身的改进和发展,最直观的的效果就是微博美学特征的改变——之前页面色彩单一、功能结构简单、附加功能较少、内容枯燥肤浅的状态,现在新浪微博的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得到明显的展示。
二、新浪微博中美学的具体分析
新浪微博依托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不仅建立了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新表现形式,还建立了一种全息性的新的审美方式。多媒体的相互融合是新浪微博美学的核心表现手段和主要美学语汇,多媒融合下的审美思维是整体的、有机的、全息性的审美思维方式。它不仅综合性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还交互性地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性灵与精神等理性活动。在这种全息性的审美活动中,人们的主观与客观互动、感性和理性互融、技术与艺术相通,达到了一种审美意识上的辩证与统一。
(一)新浪微博中设计理念的艺术美
当下在新媒体信息的环境下,很多人都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和表现周围的世界,强调色彩的主观感觉和象征意义。他们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变得更加地自由,他们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旧色彩表现体系,使用纯朴而又鲜艳的颜色,而且还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模式,使画面轮廓线变得清晰,立体感增强,充满装饰性效果,促使人们对媒体艺术性的表达做了重新的认识,使得人们对媒体表达的空间的认识又一次被重新解构了。新浪微博的版面设计、文字呈现和视频表达等,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特征,不管是在色彩构造上还是文字的设计图解上都与当代微博受众的审美观相吻合,整个版面艺术设计趋向于一种三维空间效果,各种信息表达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让受众畅游在一种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微博世界。新浪微博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要求,追求有创新、有鲜明的个性化,解构传统美学构建新的美学形态直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媒介方式,以自己最适合的表现方式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艺术更个性化,更抽象,更贴近个人,更贴近生活。
(二)新浪微博中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的整体结构美
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文化的传播方式就经历了“图像——文字——图像”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图像和文字不断地表现为不断抽象化过程。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与文字以新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其中视觉化的力量达到了极致,微博中各种充满色彩和个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无不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据估计,人类接受外界信息中有80%以上的部分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处理的,我们主要是通过眼睛来感受周围的世界和自身。
新浪微博的整体结构中以文字和图片居多,由于文字有限制,但是为了满足受众对微博运用的需求同时在那些草根的推动下,微博中逐渐兴起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内容比如微型小说、微型诗歌、微型短文等都给微博的美学整体结构添加了一份生机。新浪微博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化模式,不仅仅只有枯燥的文字信息而且伴随着声音和图像的配合,使得微博中的美学构成更加完善。最主要的是微博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美学产物已经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思维、行为和认识方式,它的全面普及将导致以文字和平面图像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人工思维和数据处理为基本形态的多媒体,影响文化传播的形式。
(三)新浪微博中时空的虚拟模式美
新浪微博中的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必然引起数字媒体艺术时空观念的改变。其实,新浪微博在整体创作上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在运用新浪微博微博的过程中,它的超文本链接方式打破了断点式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微博用户可以跨越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回到历史或者从现实的空间到虚拟的空间,甚至从此空间到彼空间。
微新浪博的构造的无限度空间感促使大量的观众参与到数字媒体的运营中,体现的是一种在场、身临其境的审美;微博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征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作者之一,比如受众可以在新浪微博中随时随地通过文字、图片等表达情感,与此同时他们的这些内容会在同一时间被一个或多个人共享并与之进行互动,这也是一种在线的审美。微博在充满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环境下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手段,大大丰富了新媒介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美学体验。
新浪微博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大大丰富了美学的表现形式,多重美学语汇的综合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韵味体验以及张力震撼。当代媒体美学艺术不仅需要融合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参与审美体验,而且可以随着现代神经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可以绕开复杂的身体感官,直接刺激到用户的神经系统,从而让人摆脱感觉器官而感知到栩栩如生的世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媒体的美学带来了极大的蔓延空间,也让人们的审美体验产生无与伦比的综合性和丰富性。
三、微博的美学价值延伸
“美”的含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浪微博的这种美学转化,除了美学自身的因素外,还在于当代人类人格和中国人格的跨世纪大转化。美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人的身心特点、人格状态的内在关税是十分密切的。数字新媒体艺术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审美的创造活动,它不仅是表现作者审美意识、满足和引导观众审美要求的高要求创作手段,而且是现阶段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高消费需求。以此同时,最关键的是21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关注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和精神,关心人的境遇和发展,必须着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得动态的和谐发展,帮助当代人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开发自己与生活。要实现当代美学的转型,就必须恢复美学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将中国传统美学蕴藏着极为丰富而瑰麗的人生底蕴,特别是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与新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相结合,创造更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表达模式,挖掘更多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闫幸,常亚平.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1,30(9A).
[2]周胜.新媒体艺术与美学观的变迁[N].成都大学学报,2003,4(86-88).
[3]原恩祥,郭红柳,初彦墨.关于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97(2A).
[4]占自华.微博研究评述[N].济南大学学报,2011.
[5]邱国桥.微新媒体艺术编辑中的传统美学元素研究[A].中国报业,2012—3.
作者简介:刘蓉(1991—),女,汉族,湖南邵阳,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