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鸟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面对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和灵动绚烂的叙述语言,现有的写作理论接受过程存在着误读现象,标签化和模式化问题严重,本文从写作的元命题和写作的创造性两个角度,探讨《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启示,并倡导一种敬畏生命式的写作范式。
关键词:写作理论爱的主题想象生命
巴乌斯托夫斯基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探讨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过程。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专注地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放在永恒的位置上。译介到中国之后。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再生之源。带给人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对中国写作理论的体系建构和命题设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爱的珍视,对想象的崇尚,对生命的敬畏,使得《金蔷薇》阐述的不光是创作原理和技巧,而且有作家满腔的人文精神和普世情怀。
中国的现代写作理论,从创建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命题交叉,体系建构和叙述方式等问题。《金蔷薇》虽已刊行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它当做作家的创作经验谈甚至是小说来解读,而现行的写作理论多使用枯燥僵化的伪哲学语言和概念,本身就失去了写作的叙述魅力和想象力、启发性。处于既不能指导创作。又不能启发教学和阅读的尴尬境地。
本文从写作的元命题和写作的创造性两个角度,探讨《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启示,并倡导一种敬畏生命式的写作范式。
爱的主题与情感至上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大量作品的基础上,指出写作的本质在于作家追求人的心灵、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艺术情感化。
为何要进行写作,这是任何写作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多數的解答是源自“需要”,但是这个命题还可以加以延伸解读,除了应用文写作是日常交流的需要以外,多数写作者的使命感是源自情感宣泄交流的需要。巴乌斯托夫斯基将之命名为爱的主题。
中国的写作理论在这个元命题上就显得犹豫而前后脱节。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能直面情感的第一推动力量,而是含混地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定义初看很中规中矩,但是,在接下来的解释概念的时候,没有对思想感情做任何延展性的解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能否做历时性的归纳?思想(理性)和感情(非理性)是什么关系?是如何交互影响和碰撞的?
在做了四平八稳的概况说明之后,中国的写作理论往往延续着千篇一律的体系结构: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文体知识。在开篇讲授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过程等。又简要条目式地介绍各种文体,主要是应用文体。这样的理论格局。除了生硬教条以外,还存在一个误区:只有僵硬的概述,缺乏鲜活的论证。个别理论也只是将文人轶事、作品片段作为例证来填补理论的苍白,显得突兀无比,又有冰冷的技术操作之嫌。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开篇《珍贵的尘土》把作家的工作比作在珍贵的尘土中淘洗出金粉,铸造成金蔷薇。作品是从尘土中诞生,而又不属于尘土的金蔷薇,作家的创作就是将尘土变成金蔷薇的过程。又进一步阐明了作家创作独特的审美特征——真切的梦幻和诗意的追求、独特的审美功能——抚慰痛苦和慰藉心灵。《金蔷薇》的开篇就是默默祝福和牺牲自我的爱的主题!对爱的珍视,对想象的崇尚成为贯穿全文的理论线索,“沙梅的金蔷薇,让我觉得有几分像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去探索过,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作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金蔷薇》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并无情节上的连续性,然而读后却不觉此书结构松散,实际上。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悲剧般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人文关怀和人类精神,早已超越了他阐述写作原理的初衷,而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全人类意义”。“金蔷薇”,金色代表着永恒与辉煌,蔷薇则是爱的象征。
《金蔷薇》承载的是人性光辉和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迪。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也应该是一切文化创造永恒的源泉。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总会热爱自然,热爱本真,一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家多大程度上发自内心地把其感受到的强烈感情传达给别人,而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所传达感情的独特、清晰和真挚程度。作品与作品的不同,不是题材、主题、艺术技巧的不同,而根本就是境界的不同。而境界跟艺术家心灵有关,和作品题材基本无关。
所以,与其说些无关痛痒的技巧、模式,不如开篇就讲清楚什么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启示录意义上的总纲,应该是现有理论所缺乏的,而又是读者渴望得到的。所谓写作,就是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自我人格的确认,更是对心灵世界秩序的重新设定。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现实世界基本上处于一个遮蔽状态,被各种流行思潮、意识形态、情欲冲动、功名利禄、肤浅理念、生活压力等遮蔽、牵引和压制。唯有在自我省思、自主创造的刹那。才开始真正的审美活动。这是一种澄明境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打破与撕裂,是新的理解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所以。我们基本上不能通过反映论模式探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程度,面对作品,我们首先应问的是作家有没有创造一个独创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有没有使这个艺术世界上升为气韵生动、元气饱满的艺术境界?
写作到底应该是情感的聚合还是冰冷的操作?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将巴乌斯托夫斯基倡导的爱的主题剥离开写作理论的语境,也是一种写作素养上的致命伤。比如学术论文的写作,往往深受现有写作理论的影响,无法提出深刻的命题,更缺乏问题意识,只是社会学术语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延续。比如有无深刻反映历史生活的本质,有无丰富生动的情节,有无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之类。这种评论模式大量泛滥。动辄反映生活深刻、情节生动丰富、人物塑造鲜明。语言富有个性化等,全是些正确的废话。这到底是通过艺术进行活生生的心灵对话,还是把艺术当成尸体解剖?如果不能挖掘写作中深沉的爱的真谛,细化情感的表现手法,写作理论将永远无法获得学理性和专业化的发展。只能是被作家和读者双重拒绝的浅表化学科。
崇尚想象与精神自由
《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面对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和灵动绚烂的叙述语言,现有的写作理 论标签化和模式化问题严重。任何作家都可用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四大块进行切割,更生动一些的不过加上了故事情节介绍和注重人物形象分析而已。诸多中国写作理论的研究者往往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理论该怎么表达?是逻辑性思想性得到强化?还是赏析性寓意性得到张扬?笔者的看法是,与其都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地排列写作常识,不如突破桎梏。在想象性和寓意性上下工夫,不是俯瞰式的道德说教,技巧宣讲,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样的理论著作,才能让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精神的自由。
《金蔷薇》是怎么做的呢?关键词的设定,是这部著作成功的一个关键点,众所周知,一部理论著作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并能让读者理解记忆自我独特的理论主张。是写作理论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有了关键词。就意味着有了理论的支点。当下写作理论的一个误区就是所谓的全面化、规范化,不能用若干关键词串联起思想的珍珠。某一理论的关键词是该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列宁《哲学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通过这种关键词。它把某种体系最主要的思想承载下来加以表达:而研究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该关键词的梳理,达成把握该体系的效果。
《金薔薇》中,理论缘起部分的关键词是爱,理论实践部分的关键词是想象。
《金蔷薇》中有篇文章《夜行的驿车》,说的是安徒生在到维罗纳的路上与爱的邂逅,作者是借此说明文学创作中“想象”的重要性,但这点其实对读者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对他们来说,这是发生在黑夜里的白日梦,以想象之名满足了对灵魂之爱的企望。“在海上,低低的秋云飘动着。运河里的污水汩汩地流动。冷风掠过十字街头。但当太阳冲破乌云的时候,墙垣的绿微下边便露出蔷薇色的大理石来,于是窗外便呈现出城市的景色。跟昔日威尼斯大画家卡纳列托的画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对人生的未知性充满探寻的好奇,这种探寻是一种精神的奇遇与美的历程,惊喜随处可在某个街头的路口出现,也许就在你阴差阳错的生命中:一位相貌奇丑的人(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遇到了三位天真朴质的年轻女孩,他俨如预言家一般对她们的将来做出了期待,赢得了女孩们的倾慕,是怎样梦幻般的奇遇?当她们中途下车之前一一亲吻安徒生,那个时刻,我们的作家,以写作的名义获得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荣誉。
写作既然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中,那么,把这种复杂关系和想象力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思考,就始终是有必要、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理论中。应该将想象力细化为多种分支:如“节奏”,就是行文的张弛力度。而“节奏”首先来源于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它超乎理性之上。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飘落下的灰尘,恢复文字的光泽度,并重新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赋予它们一个芳香扑鼻的新生命。如“污水”对安徒生相貌的隐喻和对未来情节的暗示。而图画和现实风景之间的关系,又会使我们与童话世界拉开审美的距离,虚构是想象力的手段,而艺术真实又是想象力的细节。二者只能用叙事技巧和矛盾修辞加以平衡。
丑陋的外貌和神秘莫测的预言,这就是生活苦难和写作精神的超越性的暗示。这也是一个写作者创作艰辛的隐喻。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想象是源于苦难的。只有在人们现实的各种希望都无法满足时。他才会借助这一种如梦般的意识表达方式。然而,作品的根本不是为了歌颂苦难,也不是鞭挞苦难。它只是在努力找到一种让人能理解的生活或思索过程,让人们都能明白生活。可见这朵金蔷薇来自现实世界,但又决不等同于现实世界。而是盛开在艺术世界的金蔷薇。
应该承认,当下社会物质繁荣,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精神生活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想象力的萎缩、思维的简单化和幼稚化驱使人们轻易就选择了快餐性的读物,有时甚至更愿意在“读图”的快感中消磨自己。置身在一个诗性缺乏的时代,或许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存在,写作的意义就蕴藏于此。人是面对永恒、死亡、宇宙和上帝的孤独的个体。其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写作的冲动是生命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他们渴望抵达的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中。这位哲人洞察了人类自由的本质,一个存在着无数缺陷的世界则呈现无数的开放性,它刺激人的想象力,为物质向精神的过渡铺设各式各样的通道。人置身其间。不由得会滋生修补缺陷的渴望,与这种渴望相伴随而涌动的则是创造的需求和探索真理的勇气。
透过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我们看到:写作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有了爱的光亮在前方导引,想象的力量定会在现实中留下生命的奇迹。
关键词:写作理论爱的主题想象生命
巴乌斯托夫斯基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探讨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过程。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情感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专注地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放在永恒的位置上。译介到中国之后。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再生之源。带给人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对中国写作理论的体系建构和命题设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爱的珍视,对想象的崇尚,对生命的敬畏,使得《金蔷薇》阐述的不光是创作原理和技巧,而且有作家满腔的人文精神和普世情怀。
中国的现代写作理论,从创建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命题交叉,体系建构和叙述方式等问题。《金蔷薇》虽已刊行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它当做作家的创作经验谈甚至是小说来解读,而现行的写作理论多使用枯燥僵化的伪哲学语言和概念,本身就失去了写作的叙述魅力和想象力、启发性。处于既不能指导创作。又不能启发教学和阅读的尴尬境地。
本文从写作的元命题和写作的创造性两个角度,探讨《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启示,并倡导一种敬畏生命式的写作范式。
爱的主题与情感至上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大量作品的基础上,指出写作的本质在于作家追求人的心灵、人的生存状态的高度艺术情感化。
为何要进行写作,这是任何写作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多數的解答是源自“需要”,但是这个命题还可以加以延伸解读,除了应用文写作是日常交流的需要以外,多数写作者的使命感是源自情感宣泄交流的需要。巴乌斯托夫斯基将之命名为爱的主题。
中国的写作理论在这个元命题上就显得犹豫而前后脱节。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能直面情感的第一推动力量,而是含混地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定义初看很中规中矩,但是,在接下来的解释概念的时候,没有对思想感情做任何延展性的解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能否做历时性的归纳?思想(理性)和感情(非理性)是什么关系?是如何交互影响和碰撞的?
在做了四平八稳的概况说明之后,中国的写作理论往往延续着千篇一律的体系结构: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文体知识。在开篇讲授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过程等。又简要条目式地介绍各种文体,主要是应用文体。这样的理论格局。除了生硬教条以外,还存在一个误区:只有僵硬的概述,缺乏鲜活的论证。个别理论也只是将文人轶事、作品片段作为例证来填补理论的苍白,显得突兀无比,又有冰冷的技术操作之嫌。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开篇《珍贵的尘土》把作家的工作比作在珍贵的尘土中淘洗出金粉,铸造成金蔷薇。作品是从尘土中诞生,而又不属于尘土的金蔷薇,作家的创作就是将尘土变成金蔷薇的过程。又进一步阐明了作家创作独特的审美特征——真切的梦幻和诗意的追求、独特的审美功能——抚慰痛苦和慰藉心灵。《金蔷薇》的开篇就是默默祝福和牺牲自我的爱的主题!对爱的珍视,对想象的崇尚成为贯穿全文的理论线索,“沙梅的金蔷薇,让我觉得有几分像我们的创作活动。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花过劳力去探索过,是怎样从这些珍贵的尘土中,产生出移山倒海般的文学的洪流来的。但是,恰如这个老清洁工的金蔷薇是为了预祝苏珊娜幸福而作的一样,我们的作品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金蔷薇》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并无情节上的连续性,然而读后却不觉此书结构松散,实际上。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悲剧般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人文关怀和人类精神,早已超越了他阐述写作原理的初衷,而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全人类意义”。“金蔷薇”,金色代表着永恒与辉煌,蔷薇则是爱的象征。
《金蔷薇》承载的是人性光辉和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启迪。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也应该是一切文化创造永恒的源泉。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总会热爱自然,热爱本真,一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家多大程度上发自内心地把其感受到的强烈感情传达给别人,而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所传达感情的独特、清晰和真挚程度。作品与作品的不同,不是题材、主题、艺术技巧的不同,而根本就是境界的不同。而境界跟艺术家心灵有关,和作品题材基本无关。
所以,与其说些无关痛痒的技巧、模式,不如开篇就讲清楚什么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启示录意义上的总纲,应该是现有理论所缺乏的,而又是读者渴望得到的。所谓写作,就是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自我人格的确认,更是对心灵世界秩序的重新设定。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现实世界基本上处于一个遮蔽状态,被各种流行思潮、意识形态、情欲冲动、功名利禄、肤浅理念、生活压力等遮蔽、牵引和压制。唯有在自我省思、自主创造的刹那。才开始真正的审美活动。这是一种澄明境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打破与撕裂,是新的理解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所以。我们基本上不能通过反映论模式探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程度,面对作品,我们首先应问的是作家有没有创造一个独创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有没有使这个艺术世界上升为气韵生动、元气饱满的艺术境界?
写作到底应该是情感的聚合还是冰冷的操作?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将巴乌斯托夫斯基倡导的爱的主题剥离开写作理论的语境,也是一种写作素养上的致命伤。比如学术论文的写作,往往深受现有写作理论的影响,无法提出深刻的命题,更缺乏问题意识,只是社会学术语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延续。比如有无深刻反映历史生活的本质,有无丰富生动的情节,有无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之类。这种评论模式大量泛滥。动辄反映生活深刻、情节生动丰富、人物塑造鲜明。语言富有个性化等,全是些正确的废话。这到底是通过艺术进行活生生的心灵对话,还是把艺术当成尸体解剖?如果不能挖掘写作中深沉的爱的真谛,细化情感的表现手法,写作理论将永远无法获得学理性和专业化的发展。只能是被作家和读者双重拒绝的浅表化学科。
崇尚想象与精神自由
《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面对作者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和灵动绚烂的叙述语言,现有的写作理 论标签化和模式化问题严重。任何作家都可用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四大块进行切割,更生动一些的不过加上了故事情节介绍和注重人物形象分析而已。诸多中国写作理论的研究者往往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理论该怎么表达?是逻辑性思想性得到强化?还是赏析性寓意性得到张扬?笔者的看法是,与其都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地排列写作常识,不如突破桎梏。在想象性和寓意性上下工夫,不是俯瞰式的道德说教,技巧宣讲,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样的理论著作,才能让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精神的自由。
《金蔷薇》是怎么做的呢?关键词的设定,是这部著作成功的一个关键点,众所周知,一部理论著作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并能让读者理解记忆自我独特的理论主张。是写作理论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有了关键词。就意味着有了理论的支点。当下写作理论的一个误区就是所谓的全面化、规范化,不能用若干关键词串联起思想的珍珠。某一理论的关键词是该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列宁《哲学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通过这种关键词。它把某种体系最主要的思想承载下来加以表达:而研究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该关键词的梳理,达成把握该体系的效果。
《金薔薇》中,理论缘起部分的关键词是爱,理论实践部分的关键词是想象。
《金蔷薇》中有篇文章《夜行的驿车》,说的是安徒生在到维罗纳的路上与爱的邂逅,作者是借此说明文学创作中“想象”的重要性,但这点其实对读者来说并不是第一位的。对他们来说,这是发生在黑夜里的白日梦,以想象之名满足了对灵魂之爱的企望。“在海上,低低的秋云飘动着。运河里的污水汩汩地流动。冷风掠过十字街头。但当太阳冲破乌云的时候,墙垣的绿微下边便露出蔷薇色的大理石来,于是窗外便呈现出城市的景色。跟昔日威尼斯大画家卡纳列托的画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对人生的未知性充满探寻的好奇,这种探寻是一种精神的奇遇与美的历程,惊喜随处可在某个街头的路口出现,也许就在你阴差阳错的生命中:一位相貌奇丑的人(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遇到了三位天真朴质的年轻女孩,他俨如预言家一般对她们的将来做出了期待,赢得了女孩们的倾慕,是怎样梦幻般的奇遇?当她们中途下车之前一一亲吻安徒生,那个时刻,我们的作家,以写作的名义获得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荣誉。
写作既然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中,那么,把这种复杂关系和想象力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思考,就始终是有必要、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理论中。应该将想象力细化为多种分支:如“节奏”,就是行文的张弛力度。而“节奏”首先来源于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它超乎理性之上。能最大限度地拭去日常世俗生活飘落下的灰尘,恢复文字的光泽度,并重新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赋予它们一个芳香扑鼻的新生命。如“污水”对安徒生相貌的隐喻和对未来情节的暗示。而图画和现实风景之间的关系,又会使我们与童话世界拉开审美的距离,虚构是想象力的手段,而艺术真实又是想象力的细节。二者只能用叙事技巧和矛盾修辞加以平衡。
丑陋的外貌和神秘莫测的预言,这就是生活苦难和写作精神的超越性的暗示。这也是一个写作者创作艰辛的隐喻。巴乌斯托夫斯基认为想象是源于苦难的。只有在人们现实的各种希望都无法满足时。他才会借助这一种如梦般的意识表达方式。然而,作品的根本不是为了歌颂苦难,也不是鞭挞苦难。它只是在努力找到一种让人能理解的生活或思索过程,让人们都能明白生活。可见这朵金蔷薇来自现实世界,但又决不等同于现实世界。而是盛开在艺术世界的金蔷薇。
应该承认,当下社会物质繁荣,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精神生活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想象力的萎缩、思维的简单化和幼稚化驱使人们轻易就选择了快餐性的读物,有时甚至更愿意在“读图”的快感中消磨自己。置身在一个诗性缺乏的时代,或许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存在,写作的意义就蕴藏于此。人是面对永恒、死亡、宇宙和上帝的孤独的个体。其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写作的冲动是生命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他们渴望抵达的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中。这位哲人洞察了人类自由的本质,一个存在着无数缺陷的世界则呈现无数的开放性,它刺激人的想象力,为物质向精神的过渡铺设各式各样的通道。人置身其间。不由得会滋生修补缺陷的渴望,与这种渴望相伴随而涌动的则是创造的需求和探索真理的勇气。
透过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我们看到:写作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有了爱的光亮在前方导引,想象的力量定会在现实中留下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