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之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独角戏,学生一言堂”的局面找到了“脱身之术”,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对新理念的解读还存在一定误区,因此学生的真正“自主”并没有被落到实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了一些现象,并做了浅显的剖析希望能引起思考。
[关键词]自主;探究;思维
一、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思维混乱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现象一
师:(初读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研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读书汇报)读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一句话、一个词。
现象二
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中音乐名人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
生:我来,我来!(学生热情高涨,还没等一个说完,另外的已迫不及待。有的甚至已经随意大声地说起来)
师:(不停地)你说!你说!
剖析
执教者以及不少听课者一致认为,这种形式是教师把学生的“喜欢”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资料的收集与交流,气氛活跃,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
笔者认为,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投入,教师也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但我们看到,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活生生”的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另一方面,你汇报你的资料,我争取我的机会,学生只顾自己的“表演”,至于别人说了什么,不关其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
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机会。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应答。
其实,现象一中教师的方法未尝不可,只是需要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和学生学会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现象二可以先选择一名学生的资料为版本,在其基础上,对资料不周全的地方由学生进行必要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学生学会了烦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借鉴,拓宽了学生的信息面的目的。
二、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的思维钝化
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
现象三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需要问吗?
生:爱因斯坦连衣服都穿不整齐,他怎能算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很好,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下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几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板书:相撞 相遇 相约)
剖析
表面看来。教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目中有人,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读懂了什么、学习中的迷惘。对课堂上解决不了的或是不想探究的问题,“高明”的教师总是这样说:“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下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需要恰当地引导,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啊!对于学生来说,大脑是自己的,思维总是围绕着别人提出的“非感兴趣”的话题,怎么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来呢?由此看来,学生的厌学以及思维的钝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衣服穿不整齐?他是不是个伟大的人呢?”多有价值的问题啊!由此驱使学生读书探究、辩论,学生统领全篇的能力得到增强,辩论中必定会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可惜,可能闪烁的火苗过早地被我们无情地掐灭了。
三、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思维单一
请学着太阳公公的样儿一起读!
现象四
《蒲公英》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现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说的一段话)太阳公公是怎么说的呢?请欣赏。
(学生听录音,欣赏多媒体出示的太阳公公说话的形象以及语气)
师:太阳公公说得好吗?请学着太阳公公的样儿一起读!
(学生练读,看谁读得最像太阳公公)
师: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见过吗?想看看吗?(多媒体演示精彩美景,学生不住地鼓掌赞叹)
剖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是最具想象力的。记得前几年有这么一幅漫画,意思是说学生进校时头脑中装满了问号,而走出校门时,已经全变成的方形或圆形。我常常在思考:学生的想象力跑到哪儿去了呢?课堂上多媒体演示多么精彩!一堂下来,学生都变成“语重心长的太阳公公”,只要提到“沙漠”和“湖泊”,学生的头脑中都会呈现出那金灿灿和蓝盈盈的画面。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就是这样在师生一片叫好中失去的。课堂越来越“精彩”了,可是学生的想象力愈来愈“衰竭”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只有形式的“民主”不但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可谓适得其反。只有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
[关键词]自主;探究;思维
一、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思维混乱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现象一
师:(初读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研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读书汇报)读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一句话、一个词。
现象二
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中音乐名人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
生:我来,我来!(学生热情高涨,还没等一个说完,另外的已迫不及待。有的甚至已经随意大声地说起来)
师:(不停地)你说!你说!
剖析
执教者以及不少听课者一致认为,这种形式是教师把学生的“喜欢”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资料的收集与交流,气氛活跃,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
笔者认为,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投入,教师也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但我们看到,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活生生”的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另一方面,你汇报你的资料,我争取我的机会,学生只顾自己的“表演”,至于别人说了什么,不关其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
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机会。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应答。
其实,现象一中教师的方法未尝不可,只是需要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和学生学会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现象二可以先选择一名学生的资料为版本,在其基础上,对资料不周全的地方由学生进行必要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学生学会了烦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借鉴,拓宽了学生的信息面的目的。
二、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的思维钝化
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
现象三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需要问吗?
生:爱因斯坦连衣服都穿不整齐,他怎能算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很好,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下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几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板书:相撞 相遇 相约)
剖析
表面看来。教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目中有人,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读懂了什么、学习中的迷惘。对课堂上解决不了的或是不想探究的问题,“高明”的教师总是这样说:“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下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需要恰当地引导,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啊!对于学生来说,大脑是自己的,思维总是围绕着别人提出的“非感兴趣”的话题,怎么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来呢?由此看来,学生的厌学以及思维的钝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衣服穿不整齐?他是不是个伟大的人呢?”多有价值的问题啊!由此驱使学生读书探究、辩论,学生统领全篇的能力得到增强,辩论中必定会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可惜,可能闪烁的火苗过早地被我们无情地掐灭了。
三、这样的“民主”会让学生思维单一
请学着太阳公公的样儿一起读!
现象四
《蒲公英》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现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说的一段话)太阳公公是怎么说的呢?请欣赏。
(学生听录音,欣赏多媒体出示的太阳公公说话的形象以及语气)
师:太阳公公说得好吗?请学着太阳公公的样儿一起读!
(学生练读,看谁读得最像太阳公公)
师: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见过吗?想看看吗?(多媒体演示精彩美景,学生不住地鼓掌赞叹)
剖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是最具想象力的。记得前几年有这么一幅漫画,意思是说学生进校时头脑中装满了问号,而走出校门时,已经全变成的方形或圆形。我常常在思考:学生的想象力跑到哪儿去了呢?课堂上多媒体演示多么精彩!一堂下来,学生都变成“语重心长的太阳公公”,只要提到“沙漠”和“湖泊”,学生的头脑中都会呈现出那金灿灿和蓝盈盈的画面。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就是这样在师生一片叫好中失去的。课堂越来越“精彩”了,可是学生的想象力愈来愈“衰竭”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只有形式的“民主”不但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可谓适得其反。只有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