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业不良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真正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探究精神;开展活动,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做到这些。学业不良问题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业不良:教师角色:转变
学业不良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学生学业不良的数量占学校在校生总数的6%--7%左右。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首推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可以说,学业不良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误区。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强调通过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等。这些,将彻底改变教育教学不能适应甚至阻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状,从而解决学业不良问题。
一、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尊重学生,培养自信
新课程改革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要求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师生互教,师生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只有教师完成从权威者向合作者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地执行课程计划(或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合作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的。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是受到教师尊重的,就不会害怕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这样就能够避免产生学业不良现象,或者使学业不良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尊重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个道德上纯洁和精神上丰满的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言行,随时加以肯定、鼓励。努力使“点”扩大成“面”。尊重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在公开场合当众点名批评,更不能动辄揭老底,新账旧账一齐算;如果有错误缺点,也应当个别谈心,就事论事,避免将事态扩大化。学业不良学生渴求尊重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传达期望,提高能力
传统教育中,一方面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任意扩大教学内容范围,增加教学内容分量,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使部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发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教学质量”指标“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学上也往往只青睐那些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对他们给予多方面关心和帮助,而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采取一种敷衍态度,放任自流,致使这些学生沦为学业不良者。学生从这种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不是身心素质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以及层层筛选逐级淘汰的痛苦体验。这种情况的改变,必须依靠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因为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时,教师会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会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导致学生不同的社会处境,引发学生间的学校社会处境分化。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积极、期望较高,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期望中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形成较高的自我期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当然也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期望学业不良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期望引导他们积极改变。
三、由管理者向参与者转变,体验成功,促进创造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必将由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要和学生共同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共同进行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就避免了管理者的同一知识学习带来的学业不良问题。可以说,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几乎完全能够避免学业不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评价和心理压力;甚至可以说,角色真正转变为参与者的教师完全能够避免学业不良问题的出现。
因为学业不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造成学业不良现象。而学业不良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否定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然而,当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时,接受式的学习将被彻底淘汰。教师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避免学业不良问题。
赞科夫指出:“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会造成精神的高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合作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这必将从根源上解决学业不良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业不良:教师角色:转变
学业不良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学生学业不良的数量占学校在校生总数的6%--7%左右。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首推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可以说,学业不良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误区。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强调通过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等。这些,将彻底改变教育教学不能适应甚至阻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状,从而解决学业不良问题。
一、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尊重学生,培养自信
新课程改革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要求教师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师生互教,师生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只有教师完成从权威者向合作者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地执行课程计划(或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合作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的。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是受到教师尊重的,就不会害怕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这样就能够避免产生学业不良现象,或者使学业不良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尊重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个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不能成为—个道德上纯洁和精神上丰满的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言行,随时加以肯定、鼓励。努力使“点”扩大成“面”。尊重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在公开场合当众点名批评,更不能动辄揭老底,新账旧账一齐算;如果有错误缺点,也应当个别谈心,就事论事,避免将事态扩大化。学业不良学生渴求尊重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传达期望,提高能力
传统教育中,一方面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任意扩大教学内容范围,增加教学内容分量,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使部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发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教学质量”指标“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学上也往往只青睐那些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对他们给予多方面关心和帮助,而对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采取一种敷衍态度,放任自流,致使这些学生沦为学业不良者。学生从这种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不是身心素质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以及层层筛选逐级淘汰的痛苦体验。这种情况的改变,必须依靠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因为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时,教师会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会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导致学生不同的社会处境,引发学生间的学校社会处境分化。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积极、期望较高,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期望中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形成较高的自我期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当然也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期望学业不良的学生,关注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期望引导他们积极改变。
三、由管理者向参与者转变,体验成功,促进创造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强调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必将由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要和学生共同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共同进行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就避免了管理者的同一知识学习带来的学业不良问题。可以说,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几乎完全能够避免学业不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评价和心理压力;甚至可以说,角色真正转变为参与者的教师完全能够避免学业不良问题的出现。
因为学业不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造成学业不良现象。而学业不良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否定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然而,当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时,接受式的学习将被彻底淘汰。教师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避免学业不良问题。
赞科夫指出:“在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会造成精神的高涨。”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合作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这必将从根源上解决学业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