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而广为流传的民间美术,过去由于“熟视”而至“无睹”,现在则因与人们忙碌的生活离得较远而变得陌生。近年来,得福于子课题组的活动,使我有机会较多地对河南本土的民间艺术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中原本土文化资源 民间艺术 教育传承 美术教育 方法与模式 体验与创作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共同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2005年度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学活动从2006年开始启动。鉴于课题前期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情况。总课题组于2007年7月3~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宫举办了课题中期成果研讨会及师资培训。
我作为子课题组成员有幸随同郑州西雨绘画艺术中心的近十名子课题组成员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展出了河南地区子课题组中期教学成果。会议及培训宗旨在于倡导鼓励儿童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以积极的学术实践探讨普及推广儿童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与实践,推动儿童美术教育在国家文化遗产事业及本土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通过对①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互动、美术课程设置个案研究;②地域文化资源田野考察方法及其个案;③地域文化资源的调查、提炼与美术课程内容的转换;④从地域文化元素到美术教学元素;⑤配合培训,活动期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儿童美术展览;⑥各地区老师教学成果的交流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
河南地区课题组立足于河南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璀璨锦绣的中原文化为背景,结合当代的大众性、兼容性以及多元化的综合形式,以“新年祈福”、“少林武韵”、“梨园传承”、“水情土意——淮阳泥泥狗”、“木版意趣——朱仙镇木版年画”、“饮食郑州”等主题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符号、视觉文本纳入到当代的语言符号模式之中,尝试引导少儿美术教学,并为当前校外美术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觉和新的传承模式。在这里我将近两年来的相关教学探索回顾一下,以交流促进发展。
1、课题活动之:“新年的祈福”——与庙会的对话。“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不同的风俗习惯使渊源于各地风土习俗的民间庙会显现出浓郁的乡土地方特色,构成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自夏商周以来,直至北宋一千多年间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时的庙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北魏时期,洛阳的关林庙会已成气候。到了北宋登封庙会已有万人规模时至明清,伴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南庙会不仅数量上日益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人们除了春祈秋报,求得精神寄托,同时也得到艺术娱乐方面的享受,商品贸易在庙会活动中更是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河南城乡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老百姓往往还把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愿寄托在种种被认为有神机的自然或人为事物上,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适应,构成了国人的思维模式、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形成了民间众多与节气、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祭祀、纪念、迎送等庙会风俗活动。信仰与世俗功利、意愿的结合,是庙会艺术的精神渊源。多重性的庙会文化内涵,对于生长在这种文化氛围内的庙会文化艺术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价值理想,更是一种实际现象,各地庙会循节应时、随风入俗的现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人情意味,其表现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显现出存在方式意义上的文化性。
庙会的形成、形式多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存在方式的依附性表明庙会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行为的广泛精神背景的交织,意味着庙会艺术的创造动机和价值意义,很大程度地直接缘自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它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善,由此,庙会文化艺术的内涵也因此浸透了旨在启蒙化育人之德行的伦理道德因素,庙会活动旨在表彰宣扬、圣贤风度、忠孝模范、善良品行、侠义行为等等。老百姓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作为庙会艺术的造型主题,如:河南淮阳庙会太昊陵的伏羲、郑州城隍庙庙会的纪信等等。
同时我们注意到庙会艺术的内在含义还不能单纯归结为祈福、祭祀、娱乐等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借助审美力量和群众膜拜方式宣道施教的物化,形式,活跃在中原民间各地的大小庙会,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兼具认知、教化、传授、健身等多重功效。祭祀、社火、玩具等艺术形式不仅以其所表现的人文知识和审美理想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对稚朴心灵构成的深刻影响,更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普遍认同和持久传承造就了心理基础。
庙会文化资源对儿童美术活动的启示:
1.1中原庙会中可借鉴的文化资源类型。
1.2庙会蕴涵着多种文化“基因”,能启发学生感知文化的多元性,体味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1.3整和优质的庙会文化资源,组织课堂教学方法与途径。
①剖析庙会艺术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②分析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学习空间。
课例展示(一):《欢腾中原过大年》
导言:“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习惯:逛庙会、办年货、贴春联、守岁、走亲戚等等年文化,这不仅仅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能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独特的生活习俗。你想知道中原人是怎么逛庙会过大年的吗?一起来吧!
教学目标:
1:围绕春节民风民俗主题的探询使学生了解中原各地年文化的悠久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该课题使学生重点关注中原各地庙会文化的风俗特色和细节。
教学准备:
1:春节前预先安排学生在寒假对过大年进行照相、DV、文字资料、选购实物等不同形式的采风活动。
2:整理春节相关的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
3:学生工具:红色彩纸、剪刀、双面胶
方法:通过对春节相关的民俗民谣照片、文字等资料的整理,欣赏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用剪纸、绘画等形式来表现中原各地过大年的场景与习俗。
教学实施:
1:体验:安排在寒假中,针对中原各地过大年的风俗进行资料搜集,形式、照片、文字、实物不限。
2:资料汇总整理:通过赏析相关资料选择适合的二度创作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3:作品创作:
(1)依据所选择的各个主题进行创作构思、构图。
(2)用剪纸、绘画的形式进行作品表现,侧重体现豫西传统剪纸质朴简约的特点。
教学成果:图片略
2、课题活动之“木版意趣”——朱仙镇考察活动与学生体验。2007年暑假7月26~27日,我们五百余名师生和家长一起来到位于开封县西南20余公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基地,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体验。该项活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反省,在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课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后来的反馈中,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学到了很多,民间艺人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家庭的参与也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再生。我们这种传承模式,扩大了教育的影响,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社区,带动了社会对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3、春节祈福活动——“童年”日记的制作。2008年的春节,我们继2007年“春节祈福”之后再次以“童年”为主题号召全体师生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寻找传统的春节祈福习俗,以制作日记、贺卡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子课题教学,并以祈福童年为每个参与此次活动的孩子留下一份童年的美好回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展现了河南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的民问题材呈现了城市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无限热爱。
4、课题活动之:“童行中原”——浚县泥咕咕考察活动。为了拓展儿童的审美视野,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资源,2008年5月3日我们组织五十多人的师生考察团来到浚县杨圮屯著名民间艺术大家王蓝田艺术工作室,在其子王学锋的安排下,我们尝试探索“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儿童美术教学”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开展实地考察和现场体验制作的系列活动。在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通过“手把手”地互动来体验其生产环境、工艺流程、交流协作等内容,让孩子们“面对面”地感受这一本土文化的内涵。通过让儿童与民间艺人相识,让孩子的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相遇,让儿童在美术馆与民间艺术有更近距离的碰撞。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两个课题的开发和实践,无疑为工作室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资源,更加有利于民间玩具和手工艺经过孩子之手再现传统,在体验中传承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美术教育的渠道,传播更有深意的影响……
关键词:中原本土文化资源 民间艺术 教育传承 美术教育 方法与模式 体验与创作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共同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2005年度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学活动从2006年开始启动。鉴于课题前期所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情况。总课题组于2007年7月3~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少年宫举办了课题中期成果研讨会及师资培训。
我作为子课题组成员有幸随同郑州西雨绘画艺术中心的近十名子课题组成员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展出了河南地区子课题组中期教学成果。会议及培训宗旨在于倡导鼓励儿童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以积极的学术实践探讨普及推广儿童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与实践,推动儿童美术教育在国家文化遗产事业及本土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通过对①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互动、美术课程设置个案研究;②地域文化资源田野考察方法及其个案;③地域文化资源的调查、提炼与美术课程内容的转换;④从地域文化元素到美术教学元素;⑤配合培训,活动期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儿童美术展览;⑥各地区老师教学成果的交流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
河南地区课题组立足于河南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璀璨锦绣的中原文化为背景,结合当代的大众性、兼容性以及多元化的综合形式,以“新年祈福”、“少林武韵”、“梨园传承”、“水情土意——淮阳泥泥狗”、“木版意趣——朱仙镇木版年画”、“饮食郑州”等主题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符号、视觉文本纳入到当代的语言符号模式之中,尝试引导少儿美术教学,并为当前校外美术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觉和新的传承模式。在这里我将近两年来的相关教学探索回顾一下,以交流促进发展。
1、课题活动之:“新年的祈福”——与庙会的对话。“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不同的风俗习惯使渊源于各地风土习俗的民间庙会显现出浓郁的乡土地方特色,构成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自夏商周以来,直至北宋一千多年间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时的庙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北魏时期,洛阳的关林庙会已成气候。到了北宋登封庙会已有万人规模时至明清,伴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河南庙会不仅数量上日益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人们除了春祈秋报,求得精神寄托,同时也得到艺术娱乐方面的享受,商品贸易在庙会活动中更是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河南城乡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老百姓往往还把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愿寄托在种种被认为有神机的自然或人为事物上,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适应,构成了国人的思维模式、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形成了民间众多与节气、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祭祀、纪念、迎送等庙会风俗活动。信仰与世俗功利、意愿的结合,是庙会艺术的精神渊源。多重性的庙会文化内涵,对于生长在这种文化氛围内的庙会文化艺术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价值理想,更是一种实际现象,各地庙会循节应时、随风入俗的现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人情意味,其表现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显现出存在方式意义上的文化性。
庙会的形成、形式多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存在方式的依附性表明庙会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行为的广泛精神背景的交织,意味着庙会艺术的创造动机和价值意义,很大程度地直接缘自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它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善,由此,庙会文化艺术的内涵也因此浸透了旨在启蒙化育人之德行的伦理道德因素,庙会活动旨在表彰宣扬、圣贤风度、忠孝模范、善良品行、侠义行为等等。老百姓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作为庙会艺术的造型主题,如:河南淮阳庙会太昊陵的伏羲、郑州城隍庙庙会的纪信等等。
同时我们注意到庙会艺术的内在含义还不能单纯归结为祈福、祭祀、娱乐等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借助审美力量和群众膜拜方式宣道施教的物化,形式,活跃在中原民间各地的大小庙会,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还兼具认知、教化、传授、健身等多重功效。祭祀、社火、玩具等艺术形式不仅以其所表现的人文知识和审美理想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对稚朴心灵构成的深刻影响,更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普遍认同和持久传承造就了心理基础。
庙会文化资源对儿童美术活动的启示:
1.1中原庙会中可借鉴的文化资源类型。
1.2庙会蕴涵着多种文化“基因”,能启发学生感知文化的多元性,体味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1.3整和优质的庙会文化资源,组织课堂教学方法与途径。
①剖析庙会艺术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②分析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学习空间。
课例展示(一):《欢腾中原过大年》
导言:“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都有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习惯:逛庙会、办年货、贴春联、守岁、走亲戚等等年文化,这不仅仅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能体现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独特的生活习俗。你想知道中原人是怎么逛庙会过大年的吗?一起来吧!
教学目标:
1:围绕春节民风民俗主题的探询使学生了解中原各地年文化的悠久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该课题使学生重点关注中原各地庙会文化的风俗特色和细节。
教学准备:
1:春节前预先安排学生在寒假对过大年进行照相、DV、文字资料、选购实物等不同形式的采风活动。
2:整理春节相关的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
3:学生工具:红色彩纸、剪刀、双面胶
方法:通过对春节相关的民俗民谣照片、文字等资料的整理,欣赏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用剪纸、绘画等形式来表现中原各地过大年的场景与习俗。
教学实施:
1:体验:安排在寒假中,针对中原各地过大年的风俗进行资料搜集,形式、照片、文字、实物不限。
2:资料汇总整理:通过赏析相关资料选择适合的二度创作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3:作品创作:
(1)依据所选择的各个主题进行创作构思、构图。
(2)用剪纸、绘画的形式进行作品表现,侧重体现豫西传统剪纸质朴简约的特点。
教学成果:图片略
2、课题活动之“木版意趣”——朱仙镇考察活动与学生体验。2007年暑假7月26~27日,我们五百余名师生和家长一起来到位于开封县西南20余公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基地,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体验。该项活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反省,在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课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后来的反馈中,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学到了很多,民间艺人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家庭的参与也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再生。我们这种传承模式,扩大了教育的影响,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社区,带动了社会对艺术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3、春节祈福活动——“童年”日记的制作。2008年的春节,我们继2007年“春节祈福”之后再次以“童年”为主题号召全体师生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寻找传统的春节祈福习俗,以制作日记、贺卡的形式进一步拓展子课题教学,并以祈福童年为每个参与此次活动的孩子留下一份童年的美好回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素材,展现了河南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的民问题材呈现了城市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无限热爱。
4、课题活动之:“童行中原”——浚县泥咕咕考察活动。为了拓展儿童的审美视野,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资源,2008年5月3日我们组织五十多人的师生考察团来到浚县杨圮屯著名民间艺术大家王蓝田艺术工作室,在其子王学锋的安排下,我们尝试探索“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儿童美术教学”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开展实地考察和现场体验制作的系列活动。在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通过“手把手”地互动来体验其生产环境、工艺流程、交流协作等内容,让孩子们“面对面”地感受这一本土文化的内涵。通过让儿童与民间艺人相识,让孩子的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相遇,让儿童在美术馆与民间艺术有更近距离的碰撞。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两个课题的开发和实践,无疑为工作室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资源,更加有利于民间玩具和手工艺经过孩子之手再现传统,在体验中传承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美术教育的渠道,传播更有深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