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业务走进了正本清源、转型发展、风险预防监控、生态打破重塑的新时代。资管新规给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而对“非标”业务影响更甚。“非标”业务该如何应对转型,值得深度探讨。
关键词:资管新规 “非标”业务 发展问题
非标业务因其债权收益高、投资渠道宽、约束强度弱,融资门槛低、放款速度快、业务种类多等比较优势,朝着规模化、多元化方向迅速發展,由2012年债券资产11万亿元到2017年27万亿元上下,其业务也早已不限于初始信托贷款,现已形成信托贷款、承兑汇票等业务生态体系[1]。但福祸相依,收益风险并行,因其发展规模速度太快,而场监管体系建立与完善有着一定的滞后性,一系列细微偏差逐渐被放大,积重难返致使结构繁杂、链条冗长,杠杆难以界定,多数非标业务依仗自身灵活多变特点,实施逃逸监控行为,集聚着巨大潜在风险。为了防范风险,统一标准,规范经营,稳定市场,资管新规于2018年颁布,赋予非标资产新定义,强化对其产品、操作模式流程、信息等方面指导作用,要求其监管严格到位执行,由此倒逼着非标业务走上转型之路。
一、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资金端内部消化
资管新规下,预期范围内收益模式、价值评估模式、产品短期配错模式等被打破,理财收益被进一步提升,非标业务逐渐转向理财净值化,短期业务因受资金制约或将削减。如何应对非标业务在该情况下的发展转型,资金端可进行内部消化,从这三方面着手。一是表外资产入表内,强化表内业务。以此促进旧式存款和衍生补充工具互通、互融、互嵌,使产品对多样化、层次化来适应风险、收益阶梯,有效实现表内资金流转,便于资金端再次发力;增强产品研发技能,适度引进或革新风险缓冲稀释工具,更好监控把握价格变动,健全资金保护制度,提高客户黏性。二是管理主动化、链条去冗。以资金渠道、风险监管等依据,拓宽客户获取渠道,搭建存量客户上下端、商圈互渗、互透市场推广平台,建设商行投行生态体系,强化主动化管理,将交易链条去冗,破解非标优项资金制约困境。三是着力长期,开放共赢。在有限度的规范门框内,实施开放合作、谋求共赢措施,拓宽业务时限,放缓稀释突破刚兑时段化影响[2]。
二、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投资端外部吸收
资管新规通过对非标业务的期限配错,与多层次渠道嵌套的禁止,来实现非标资产运作方式变革,债基资产业态不得不转向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模式将面临重构,权益化类投融资项目也呈现出真实股权趋势。因此,投资端要想平稳地转型发展,就需要做出几点有益尝试。首先,“非标”业务向标准化看齐。建立非标资产项目库,强化现金流与运行方式,完善收益风险评估防控机制,紧跟监管政策,并革新投资理财工具,让“非标转标”及时、有效、可行,从而让标准化业务走向正规,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其次,“债权”转变为“股权”。随着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股权类项目占比、切除掉商业银行“影子”就尤为重要,需要增加对优质证券化业务的关注度,抢占股权投资项目转型高地,弱化非标路径惯性,强化管理人准入标准,迭代相关遴选工作,来实现高效化自动管理。此外,还要将非标业务融资时限由“长”变“短”,更新期限调整机制,增加灵活性,以适应高流动化市场需要。
三、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组建规范化交易平台
非标业务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否则不规范行为将层出不穷,长效化运行也成奢望。这就需要组建一个规范化交易平台,来降低潜在风险,实现非标业务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统一业务标准,进行市场化定价,强化长期性投资收益,增加客户粘性。另一方面,构建产品交易平台,旨在解决非标业务资产时限过长,认可度过低问题,既能增加资金端产品流动性,盘活被牵制资金,又可以提高长时限理财产品市场认可度,有效实现产品与非标业务期限的精准对接。
四、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构建有序化协调机制
有序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不但能促进非标业务有序高效办理,而且可以实现市场机制长效可持续运转,主要表现在与融资人交流、与表内机构协同两个层面。与融资人高效沟通,明确业务提前结清的方式、流程与标准,实现有序化经营,确保资金高效流转;与表内机构有效协同,先统筹市场部、业务部、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强化沟通,同一调配,合理分工,再平衡表外表内授信管理、债券计提风险等各方面差异,以此来评估收益,把控风险。
五、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完善多样化补充工具
如何有效且成功地回表,要求符合监管标准,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完善多样化补充工具。一是实施资本补充债券,除外还应增加新种类,强化各个间的流通性,激发投资者购买意愿;二是实行优先股,缓解资金融断风险,促进非标债券清理。采用固定股息方式,在不影响公司控权情况下,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提升资金充足率[3]。与此同时,监管也需要以政策、市场为导向,把控风险,动态调整指标。
资管新规既坚守原则,又保持灵活,统一了行业标准,迎来了资管行业新时代,开启了规范标准化市场新局面。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需紧跟政策变化,在“有形的手”下做出调整,适应革新,也要掌握市场规律,在“无形的手”中积极作为,开拓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晓涛.“非标转标”的背景、渠道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32):28-37.
[2]陈卫东,熊启跃.资管新规下银行业务调整及影响[J].中国金融,2018(20):25-27.
[3]周书琪,宋建波.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风险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9(05):16-18.
作者简介:李开鹏(1985年2月生),男,江西南康人,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光大银行南昌分行战略客户与投资银行部综合业务中心副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观点)
关键词:资管新规 “非标”业务 发展问题
非标业务因其债权收益高、投资渠道宽、约束强度弱,融资门槛低、放款速度快、业务种类多等比较优势,朝着规模化、多元化方向迅速發展,由2012年债券资产11万亿元到2017年27万亿元上下,其业务也早已不限于初始信托贷款,现已形成信托贷款、承兑汇票等业务生态体系[1]。但福祸相依,收益风险并行,因其发展规模速度太快,而场监管体系建立与完善有着一定的滞后性,一系列细微偏差逐渐被放大,积重难返致使结构繁杂、链条冗长,杠杆难以界定,多数非标业务依仗自身灵活多变特点,实施逃逸监控行为,集聚着巨大潜在风险。为了防范风险,统一标准,规范经营,稳定市场,资管新规于2018年颁布,赋予非标资产新定义,强化对其产品、操作模式流程、信息等方面指导作用,要求其监管严格到位执行,由此倒逼着非标业务走上转型之路。
一、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资金端内部消化
资管新规下,预期范围内收益模式、价值评估模式、产品短期配错模式等被打破,理财收益被进一步提升,非标业务逐渐转向理财净值化,短期业务因受资金制约或将削减。如何应对非标业务在该情况下的发展转型,资金端可进行内部消化,从这三方面着手。一是表外资产入表内,强化表内业务。以此促进旧式存款和衍生补充工具互通、互融、互嵌,使产品对多样化、层次化来适应风险、收益阶梯,有效实现表内资金流转,便于资金端再次发力;增强产品研发技能,适度引进或革新风险缓冲稀释工具,更好监控把握价格变动,健全资金保护制度,提高客户黏性。二是管理主动化、链条去冗。以资金渠道、风险监管等依据,拓宽客户获取渠道,搭建存量客户上下端、商圈互渗、互透市场推广平台,建设商行投行生态体系,强化主动化管理,将交易链条去冗,破解非标优项资金制约困境。三是着力长期,开放共赢。在有限度的规范门框内,实施开放合作、谋求共赢措施,拓宽业务时限,放缓稀释突破刚兑时段化影响[2]。
二、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投资端外部吸收
资管新规通过对非标业务的期限配错,与多层次渠道嵌套的禁止,来实现非标资产运作方式变革,债基资产业态不得不转向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模式将面临重构,权益化类投融资项目也呈现出真实股权趋势。因此,投资端要想平稳地转型发展,就需要做出几点有益尝试。首先,“非标”业务向标准化看齐。建立非标资产项目库,强化现金流与运行方式,完善收益风险评估防控机制,紧跟监管政策,并革新投资理财工具,让“非标转标”及时、有效、可行,从而让标准化业务走向正规,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其次,“债权”转变为“股权”。随着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股权类项目占比、切除掉商业银行“影子”就尤为重要,需要增加对优质证券化业务的关注度,抢占股权投资项目转型高地,弱化非标路径惯性,强化管理人准入标准,迭代相关遴选工作,来实现高效化自动管理。此外,还要将非标业务融资时限由“长”变“短”,更新期限调整机制,增加灵活性,以适应高流动化市场需要。
三、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组建规范化交易平台
非标业务不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否则不规范行为将层出不穷,长效化运行也成奢望。这就需要组建一个规范化交易平台,来降低潜在风险,实现非标业务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统一业务标准,进行市场化定价,强化长期性投资收益,增加客户粘性。另一方面,构建产品交易平台,旨在解决非标业务资产时限过长,认可度过低问题,既能增加资金端产品流动性,盘活被牵制资金,又可以提高长时限理财产品市场认可度,有效实现产品与非标业务期限的精准对接。
四、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构建有序化协调机制
有序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不但能促进非标业务有序高效办理,而且可以实现市场机制长效可持续运转,主要表现在与融资人交流、与表内机构协同两个层面。与融资人高效沟通,明确业务提前结清的方式、流程与标准,实现有序化经营,确保资金高效流转;与表内机构有效协同,先统筹市场部、业务部、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强化沟通,同一调配,合理分工,再平衡表外表内授信管理、债券计提风险等各方面差异,以此来评估收益,把控风险。
五、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应完善多样化补充工具
如何有效且成功地回表,要求符合监管标准,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完善多样化补充工具。一是实施资本补充债券,除外还应增加新种类,强化各个间的流通性,激发投资者购买意愿;二是实行优先股,缓解资金融断风险,促进非标债券清理。采用固定股息方式,在不影响公司控权情况下,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提升资金充足率[3]。与此同时,监管也需要以政策、市场为导向,把控风险,动态调整指标。
资管新规既坚守原则,又保持灵活,统一了行业标准,迎来了资管行业新时代,开启了规范标准化市场新局面。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发展需紧跟政策变化,在“有形的手”下做出调整,适应革新,也要掌握市场规律,在“无形的手”中积极作为,开拓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晓涛.“非标转标”的背景、渠道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32):28-37.
[2]陈卫东,熊启跃.资管新规下银行业务调整及影响[J].中国金融,2018(20):25-27.
[3]周书琪,宋建波.资管新规下非标业务转型风险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9(05):16-18.
作者简介:李开鹏(1985年2月生),男,江西南康人,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光大银行南昌分行战略客户与投资银行部综合业务中心副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