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嘈杂是脾胃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因其脘中饥嘈,或作或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通过研习相关文献,结合梁超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出“重用大枣治疗脾胃阳虚嘈杂”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脾虚;嘈杂;饥嘈;大枣;黄芪建中汤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2-01
1 嘈杂的定义及诊断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吐酸兼见。明代《景岳全书》云:“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清代《医学正传》云:“夫嘈杂之正也,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壮者是也。”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云:“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详细描写了嘈杂的症状,明确指出了嘈杂的病位在胃脘部。其病因常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常见分型为:痰火壅滞,脾胃阳(气)虚,阴津亏虚,肝郁犯胃。临床上诊断嘈杂,主要靠患者的自觉症状及医生的个人经验。
2 脾胃阳(气)虚嘈杂的常见临床症状
嘈杂时作时止,易饥,喜纳饮食,食后腹胀,或恶心吞酸,或打嗝,体倦乏力,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弱。《景岳全书》云:“脾胃虚寒嘈杂者,必多吞酸 ,或兼恶心,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勿得认为火症.妄用寒凉等药。”
2.1 脾胃阳(气)虚嘈杂的病因: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主升,胃主纳主降,二者相辅相成。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为阳虚体质或后天失养,饮食不当或过用苦寒清热之法,克伐脾阳,终致脾胃失和,胃失通降而导致嘈杂。所谓阳虚体质,指总体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欢热饮,神疲乏力,喜静不喜动,耐夏不耐冬,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为主要表现。
2.3 典型病例:王某,女,48岁,上腹部不适伴隐痛3+年。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不适,莫可名状,伴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平素易饥多食,不耐饥,食后腹胀不适,伴打嗝,偶冒酸,咽部不适;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量少,排便不畅。怕冷,不喜冷食;无口干口苦,无手足心发热,无潮热;易疲倦,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腹痛、嘈杂。中医证型:脾胃阳虚,脾胃失和。治以:甘温健脾,缓急止痛。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药组成:党参30g,黄芪60g、桂枝15g、白芍30g、制附子15g(另包先煎1小时),干姜10g、枳壳15g、木香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大枣50g、炙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患者复诊,自述腹痛明显好转,偶腹痛,平素饥肠辘辘感消失,饮食得到控制,大便成形。饭后腹胀,打嗝及冒酸亦得到缓解,仍觉怕冷。予上方改大枣用量为15g,余用药不变。嘱其可于方便门诊开此方继续服用,直至诸症状消失。一个半月后,患者诉怕冷好转,余症状基本消失。
2.3.1 分析:患者素有畏寒怕冷,易感冒,不喜冷食,便溏等表现,说明其素体阳虚(脾阳虚),脾胃不和,故有上述易饥善食,食则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溏,易疲倦等症状。通过脏腑阴阳辨证,其为脾胃阳虚,脾胃失和。脾胃阳虚是其阳虚体质的一部分,后天饮食不当、过用寒凉,劳倦亦可导致阳虚。阳虚多在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无明显的界限,可统称脾阳气虚。因辩证为脾胃阳虚,脾胃失和,《黄帝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有《类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患者为阳虚体质,患病易寒化,治疗用药当辨体质温补而不可妄用寒凉,治疗时应顾及体质。故治疗当甘温健脾,缓急止痛,方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重用大枣。
2.3.2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张仲景所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脾胃居于中焦,建中即指健脾益胃。本证治疗方中制附子、干姜温阳,针对患者阳虚体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温中补虚,芍甘配伍能缓急止痛,与木香同用可增强行气止痛之力;枳壳和炒白术、茯苓行气健脾、渗湿止泻,改善患者不成形;以上诸药相伍,共奏甘温建中,缓急止痛之功。
2.3.3 大枣:大枣性甘、温,归脾、胃、心经,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神农本草经》:“安神养脾”。《名医别录云》:“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适用本证的脾气虚证。患者易饥膳食,不耐饥,重用大枣,可迅速改善患者易饥这一症状。但不宜长期重用,因其易生滞,阻碍气机,反而不利于脾升胃降。如《本草思辨录》云:“…然其甘雍之弊亦伏于是,故腹满最忌,…枣补脾而性腻,亦能滞肝…”。
3 结语
梁超主治医师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是个长期慢性过程,亦跟体质有关,治疗上更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即三餐定时定量(七分饱),要求患者三餐外不食或少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而脾虚嘈杂一证,患者常诉易饥,饥饿难忍,多食善饥,食则腹胀,患者饮食毫无规律可言。常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带来困难,梁超主任医师认为,治疗上重用大枣,可以快速改善患者这一症状。临床上,饥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常可兼见于其他疾病中,梁主任发现通过辨证,若为虚证,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重用大枣,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6
[2] 胡秋未.嘈杂辨治.湖南中医杂志,2003,19(6).-47~48
[3] 陶航.浅论嘈杂及其证治.江西中医杂志,1994,15(1).34~35
[4] 徐重明,汪自源.黄芪建中汤方论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38
[5]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29
作者单位: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脾虚;嘈杂;饥嘈;大枣;黄芪建中汤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2-01
1 嘈杂的定义及诊断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吐酸兼见。明代《景岳全书》云:“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清代《医学正传》云:“夫嘈杂之正也,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壮者是也。”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云:“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详细描写了嘈杂的症状,明确指出了嘈杂的病位在胃脘部。其病因常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常见分型为:痰火壅滞,脾胃阳(气)虚,阴津亏虚,肝郁犯胃。临床上诊断嘈杂,主要靠患者的自觉症状及医生的个人经验。
2 脾胃阳(气)虚嘈杂的常见临床症状
嘈杂时作时止,易饥,喜纳饮食,食后腹胀,或恶心吞酸,或打嗝,体倦乏力,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弱。《景岳全书》云:“脾胃虚寒嘈杂者,必多吞酸 ,或兼恶心,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勿得认为火症.妄用寒凉等药。”
2.1 脾胃阳(气)虚嘈杂的病因: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主升,胃主纳主降,二者相辅相成。若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为阳虚体质或后天失养,饮食不当或过用苦寒清热之法,克伐脾阳,终致脾胃失和,胃失通降而导致嘈杂。所谓阳虚体质,指总体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欢热饮,神疲乏力,喜静不喜动,耐夏不耐冬,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为主要表现。
2.3 典型病例:王某,女,48岁,上腹部不适伴隐痛3+年。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不适,莫可名状,伴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平素易饥多食,不耐饥,食后腹胀不适,伴打嗝,偶冒酸,咽部不适;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量少,排便不畅。怕冷,不喜冷食;无口干口苦,无手足心发热,无潮热;易疲倦,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腹痛、嘈杂。中医证型:脾胃阳虚,脾胃失和。治以:甘温健脾,缓急止痛。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药组成:党参30g,黄芪60g、桂枝15g、白芍30g、制附子15g(另包先煎1小时),干姜10g、枳壳15g、木香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大枣50g、炙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患者复诊,自述腹痛明显好转,偶腹痛,平素饥肠辘辘感消失,饮食得到控制,大便成形。饭后腹胀,打嗝及冒酸亦得到缓解,仍觉怕冷。予上方改大枣用量为15g,余用药不变。嘱其可于方便门诊开此方继续服用,直至诸症状消失。一个半月后,患者诉怕冷好转,余症状基本消失。
2.3.1 分析:患者素有畏寒怕冷,易感冒,不喜冷食,便溏等表现,说明其素体阳虚(脾阳虚),脾胃不和,故有上述易饥善食,食则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溏,易疲倦等症状。通过脏腑阴阳辨证,其为脾胃阳虚,脾胃失和。脾胃阳虚是其阳虚体质的一部分,后天饮食不当、过用寒凉,劳倦亦可导致阳虚。阳虚多在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无明显的界限,可统称脾阳气虚。因辩证为脾胃阳虚,脾胃失和,《黄帝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有《类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患者为阳虚体质,患病易寒化,治疗用药当辨体质温补而不可妄用寒凉,治疗时应顾及体质。故治疗当甘温健脾,缓急止痛,方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重用大枣。
2.3.2 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张仲景所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脾胃居于中焦,建中即指健脾益胃。本证治疗方中制附子、干姜温阳,针对患者阳虚体质;黄芪、党参补中益气;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温中补虚,芍甘配伍能缓急止痛,与木香同用可增强行气止痛之力;枳壳和炒白术、茯苓行气健脾、渗湿止泻,改善患者不成形;以上诸药相伍,共奏甘温建中,缓急止痛之功。
2.3.3 大枣:大枣性甘、温,归脾、胃、心经,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神农本草经》:“安神养脾”。《名医别录云》:“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适用本证的脾气虚证。患者易饥膳食,不耐饥,重用大枣,可迅速改善患者易饥这一症状。但不宜长期重用,因其易生滞,阻碍气机,反而不利于脾升胃降。如《本草思辨录》云:“…然其甘雍之弊亦伏于是,故腹满最忌,…枣补脾而性腻,亦能滞肝…”。
3 结语
梁超主治医师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是个长期慢性过程,亦跟体质有关,治疗上更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即三餐定时定量(七分饱),要求患者三餐外不食或少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而脾虚嘈杂一证,患者常诉易饥,饥饿难忍,多食善饥,食则腹胀,患者饮食毫无规律可言。常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带来困难,梁超主任医师认为,治疗上重用大枣,可以快速改善患者这一症状。临床上,饥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常可兼见于其他疾病中,梁主任发现通过辨证,若为虚证,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重用大枣,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6
[2] 胡秋未.嘈杂辨治.湖南中医杂志,2003,19(6).-47~48
[3] 陶航.浅论嘈杂及其证治.江西中医杂志,1994,15(1).34~35
[4] 徐重明,汪自源.黄芪建中汤方论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38
[5]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29
作者单位: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