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先吐为快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m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数学老师问7岁的阿拉乌:“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语文老师给你一个苹果,体育老师给你一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阿拉乌想了一会儿,十分有把握地回答:“四个!”
  数学老师非常沮丧,她原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是不会有人答错的。她想,或许阿拉乌没有听清楚,于是她又缓慢而清楚地重复这个问题,这一次,阿拉乌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他郑重地扳着手指,将这个问题算了又算,最后有些迟疑不定地回答:“四个。”
  数学老师非常失望,但她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她想起阿拉乌喜欢吃草莓,如果用草莓代替苹果,或许会让阿拉乌的注意力更集中一些。于是她又微笑着问阿拉乌:“如果我给你一颗草莓,语文老师给你一颗草莓,体育老师给你一颗草莓,你一共有几颗草莓呢?”数学老师说完看着阿拉乌,她显得比阿拉乌还要紧张。
  阿拉乌这回很快答道:“三颗。”
  数学老师开心地笑了,她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成功。她循序渐进,又一次问道:“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语文老师给你一个苹果,体育老师给你一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
  阿拉乌这次回答得更快:“四个!”
  数学老师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怎么回事,阿拉乌?!”她失去耐心了,声音中流露出不快。
  阿拉乌小声答道:“因为我的口袋里已经有一个苹果了。”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老师的尴尬在于事先并不知道学生已经拥有了什么(在这里,指的是已经拥有的苹果)。引用到知识教学中,教师如果事先不知道学生已经拥有了什么(在这里,指的是已经拥有的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难免出现类似的尴尬。
  对于“什么是一堂好课”的追问,我们已经从唯“本”(教教材所有的内容)、唯“我”(教教者所长的内容)、唯“他”(教教参所定的内容)走向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那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起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从教师“备课先备人”开始。
  一、重视学生的先知先觉
  如果把备课比喻成“裁缝做衣服”,那么研究学生就是“量尺寸”。现实的情形是许多教师已经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人情化,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依然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同步、不合拍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所考虑学生的“情况”,往往凭借经验假设,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学情就可能不同,教师照搬以往的经验,往往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況,绝不能想当然,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通过事先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动态,确定他们“心里”的教学内容,才能制定出其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然而,许多教师备课时怕麻烦,只是简单地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自唱自演,形成一份教学设计,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再次成为空谈。于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与学之间的摩擦现象或脱钩现象,让教师措手不及或不知所措。
  【问题案例】学生为何听得一知半解
  今年我先接手三(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三(2)班的张老师生病请假,所以三(2)班的语文也暂由我代。
  在上“把字句”与“被字句”之间转换这部分内容时,在给三(1)班上课的过程中,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用最简单的方法:先把“把”和“被”前后的名词交换,再把“把”和“被”互换。我发现很多同学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下课后,我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情况,得知班里许多同学已经知道了方法,觉得不用再学,所以对老师的讲解缺乏兴趣。但是,也有个别同学没掌握,因为接受能力较弱,在听我讲解方法后还是半懂不懂。
  上述案例之所以出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内容没什么兴趣,对我的讲解个个听得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其根本原因是我在做教学设计时闭门造车,虽然有时会想到学生,但更多的是凭借以往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学上的一般规律做出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超常”行为缺乏了解。其实,“超常”行为在聪明的学生身上经常发生,有经验的教师总会考虑到这一点,在没有进行学情调研的情况下,他们会预备另一份教案应对。
  我们要知道学生已经有什么,还想要什么,仅仅靠教师自己暗自揣测是不行的,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个性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想法往往不同,而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说出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真正明白学生的心理,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在课前接触学生,通过询问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之后做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备课才能真正备到学生心里去,这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案。
  二、摸清学生的先知先觉
  对于诸如学生超越教师预料的先知先觉,如果教师后知后觉,那教学就会很被动,长此以往,就会陷入学生越来越不想听的恶性循环。所以,积极的做法就是教师在备课前多进行学情调查,读懂学生,用实践指导备案,从而备出符合学生心意的教学设计。
  因此,在通过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后,在接下来三(2)班的课堂上,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改进案例】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我先出示“把”字句,让学生试着改成“被”字句,才刚说完要求,很多学生就举起手来要求回答问题,只有三四个同学没举手。
  生:把“把”前后的名词互换,再把“把”改成“被”。
  生:我不用方法,就按我们平时说话的方法就行了。
  看到学生们交流热烈,我趁势引导:“你们同桌之间出题互考一下吧!”话刚说完,他们就提起笔出题互考。看到许多同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知道他们都掌握了;看到有几个同学很认真地对同桌讲解,我欣喜有人充当小老师。这时课堂变成了孩子们的主场。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当节课的知识点,而且学得很开心,我的课也上得很轻松。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让学生先吐为快的做法还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问题。对学生已知已会的,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或让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生”)讲给老师或同学(特别是一部分“学困生”)听。
  总之,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唯此,方能做到教之以法。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是相对纯粹的书面作业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操作性的作业或各种有数学意义的实践性活动,也是为了改革传统的题海战术和减少目前普遍的高耗低效作业现象,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小
期刊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是一首充满童真、稚趣的儿童诗,描写了小朋友用彩色铅笔在白纸上绘画多彩世界、编织美好梦想的过程,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彩色的梦》语言通俗浅显、想象奇特、动感强烈、色彩明丽,读着诗文,人们仿佛站在那个富于幻想的孩子身旁,随着他(她)神奇的彩笔,走进了色彩斑斓的美好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文本特质,借助言语实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和表达画面的美好、情节的有趣
期刊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诗,均出自宋代诗人之手。诗人虽身处的环境不同,笔墨都侧重于描写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的儿童,呼应了单元导语中“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要求。三首诗有同有异,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语文园地》中新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目的是:让儿童的阅读融入家庭、社会、个人等各种力量,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重视阅读,把全民阅读通过教材的推广得到贯彻落实。“和大人一起读”,其实就是让儿童借助阅读感受快乐;就是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阅读,关注教育;就是让语文学科通过阅读,链接生活,实现全人发展。这里的“大人”可以是教师、父母、兄长、亲属、社区伙伴。  一、利用信息技术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能使学生养成关爱集体、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形成良好的班风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具有正能量的集体,能让学生在良好
期刊
建水县第三小学坐落于建水县东林寺街东林寺内。这所依寺而建的学校创办于1939年,原名为“金碧小学”,1950年更名为现在的“建水县第三小学”。建水县浓郁的儒家文化传承和东林寺古朴典雅的建筑,为建水三小赋予了崇德、儒雅的气质。外地游客依着地图寻访东林古刹时,往往会为闹市中有这样一所“古色古香”的小学而赞叹不已——与东林寺连体的建水三小,已俨然成为融合经典与现代、并包沉静与鲜活的别致风景。  在建水县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打造有效课堂呢?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期刊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然而,纵观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一线教师的部分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的老师还没有走出固守、僵硬、包办的教学方式,课堂中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下面结合笔者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在获取知识中提升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倾听力”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孩子学会倾听,让他们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以及同伴发言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孩子缺乏注意力,应该更加关注倾听习惯的培养。因此,我在低年级开展了“倾听力”培养策略研究,让孩子思维的种子在课堂中静默生长。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