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从魏晋来到南北朝,在这场朝代频繁更迭的混乱中,中国文学也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路过清峻遥深的竹林风度,最终走向山水,走向田园,走向恬淡,走向萧散。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心有桃花源
陶渊明是东晋名士之后,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他自幼便在贫困线上挣扎,却并不以为意,耕作之余,照样读书写诗,自得其乐。因家门前有五棵柳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其实陶渊明年少时也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因此即使满腹才华,他也宁愿隐居家乡。只是后来,陶渊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在亲朋的劝说下,去做了个小官。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对于陶渊明来说,做官的日子实在比饿肚子还难受,所以时仕时隐。最后一次,当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人来县里巡查,有人劝他穿好全套官服,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长叹一口气:“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他就辞官回家了。五斗米是县令的薪水,那时他才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也不知道有没有领薪呢?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官归乡,生活每况愈下,终日辛劳,却难以糊口。然而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在他的笔下,有《桃花源记》的神奇美好,有《归去来兮辞》的自由欢快,有《饮酒·其五》的恬淡悠然……却没有对贫困生活的抱怨和哀叹。他的诗与他的性格一样,自然又純情。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却将那独到的自然之美、自然之悟流传千年,永不衰减。
谢灵运(385年-433年)
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隐于山水间
狂放如李白,也有叹服的时候,“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说的就是康乐公谢灵运了。谢灵运出身顶级士族,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曾外祖父是“书圣”王羲之。他精通史学、佛学和老庄哲学,善书,善文,善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
在那个重门第、看才华的时代,谢灵运一样不缺,为何最后也寄情于山水呢?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到排挤,仕途坎坷,难以施展抱负,所以便在山水间宣泄苦闷了。不过,他也是真心喜爱山水的,为了方便游山玩水,他还发明了“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谢公屐”。
在谢灵运之前,释老庄、说佛理的玄言诗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谢灵运这里,虽然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但已经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扭转了脱离现实的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诗句,十分清新、自然,又能将诗人的情感注入其中。后世许多大诗人都曾向他学习,他的山水诗响逸百代。
谢灵运二十一岁开始做官,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并不顺意,中间两次称病还乡隐居。最后一次,他无奈应召赴临川上任,后获罪被流放、被杀害,再也没有回到一生向往皈依的故乡山水间了。
谢眺(464年-499年)
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与谢灵运并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
惶惶不得出
谢眺是谢灵运的族侄,他出生时,“大隐”五柳先生和“小隐”康乐公都已不在了,朝廷斗争更加混乱、血腥。然而与“大谢”一样,出身与才华注定了“小谢”的从政之路。
谢眺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他学了“大谢”的山水诗,却青出于蓝,将玄言诗的影响消除殆尽。他的山水诗,能够把感情和景物自然地结合起来,浑然天成,即使是一些应命而写的歌功颂德之作,也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展现出壮丽的图景。
若说“大谢”让李白敬佩,那么“小谢”就真是李白的偶像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字字句句都是“诗仙”的倾倒之情啊!李白一生追求的便是谢眺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了。
因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谢眺的诗中常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正体现出他惶惶不安的心境。如果能选择,这位爱山水,写山水,影响一代诗风的诗人,一定不愿被政治浊浪裹挟,而宁愿与自然相伴吧。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面貌发生了许多改变。除了山水诗的出现,你还知道其他影响深远的变化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心有桃花源
陶渊明是东晋名士之后,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他自幼便在贫困线上挣扎,却并不以为意,耕作之余,照样读书写诗,自得其乐。因家门前有五棵柳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其实陶渊明年少时也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因此即使满腹才华,他也宁愿隐居家乡。只是后来,陶渊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在亲朋的劝说下,去做了个小官。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对于陶渊明来说,做官的日子实在比饿肚子还难受,所以时仕时隐。最后一次,当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人来县里巡查,有人劝他穿好全套官服,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长叹一口气:“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完,他就辞官回家了。五斗米是县令的薪水,那时他才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也不知道有没有领薪呢?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官归乡,生活每况愈下,终日辛劳,却难以糊口。然而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在他的笔下,有《桃花源记》的神奇美好,有《归去来兮辞》的自由欢快,有《饮酒·其五》的恬淡悠然……却没有对贫困生活的抱怨和哀叹。他的诗与他的性格一样,自然又純情。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却将那独到的自然之美、自然之悟流传千年,永不衰减。
谢灵运(385年-433年)
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隐于山水间
狂放如李白,也有叹服的时候,“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说的就是康乐公谢灵运了。谢灵运出身顶级士族,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曾外祖父是“书圣”王羲之。他精通史学、佛学和老庄哲学,善书,善文,善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
在那个重门第、看才华的时代,谢灵运一样不缺,为何最后也寄情于山水呢?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到排挤,仕途坎坷,难以施展抱负,所以便在山水间宣泄苦闷了。不过,他也是真心喜爱山水的,为了方便游山玩水,他还发明了“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谢公屐”。
在谢灵运之前,释老庄、说佛理的玄言诗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谢灵运这里,虽然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但已经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扭转了脱离现实的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诗句,十分清新、自然,又能将诗人的情感注入其中。后世许多大诗人都曾向他学习,他的山水诗响逸百代。
谢灵运二十一岁开始做官,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并不顺意,中间两次称病还乡隐居。最后一次,他无奈应召赴临川上任,后获罪被流放、被杀害,再也没有回到一生向往皈依的故乡山水间了。
谢眺(464年-499年)
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与谢灵运并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
惶惶不得出
谢眺是谢灵运的族侄,他出生时,“大隐”五柳先生和“小隐”康乐公都已不在了,朝廷斗争更加混乱、血腥。然而与“大谢”一样,出身与才华注定了“小谢”的从政之路。
谢眺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他学了“大谢”的山水诗,却青出于蓝,将玄言诗的影响消除殆尽。他的山水诗,能够把感情和景物自然地结合起来,浑然天成,即使是一些应命而写的歌功颂德之作,也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展现出壮丽的图景。
若说“大谢”让李白敬佩,那么“小谢”就真是李白的偶像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字字句句都是“诗仙”的倾倒之情啊!李白一生追求的便是谢眺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了。
因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谢眺的诗中常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正体现出他惶惶不安的心境。如果能选择,这位爱山水,写山水,影响一代诗风的诗人,一定不愿被政治浊浪裹挟,而宁愿与自然相伴吧。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面貌发生了许多改变。除了山水诗的出现,你还知道其他影响深远的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