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当中。所有这些都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近20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经验和不断的学习交流,尤其是全国中学德育观摩与展示活动,启迪我构建了“一线四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一线”即“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倡导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四化”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探究化、探究生成化,这“四化”不是简单地线性推进,而是环形或者说是网状立体交叉的,最终达成立德树人这一宏伟目标。下面我从一条主线的含义和意义、四化的意义、一线四化的操作等来探讨构建“一线四化”教学,提高师生核心素养的问题。
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让立德树人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思想道德的严重滑坡,人们的价值观缺失,没有了信仰,甚至有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与课标实现有机的融合,即与思想品德学科总目标、分类目标有机融合。
国家层面,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层面,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公平公正教育、纪律教育,这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前提。
公民个人层面,我认为就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奉献教育、交往教育、感恩教育、理解教育、安全教育等,这是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发生在身边的能突出体现这“24字”基本内容的教育现象,及时迁移、升华到思品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坚守德育情怀,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
教育永远不是肯定与否定那么简单。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美国女教师因为学生们考试作弊,违背了诚信考试,在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下,为了捍守道德底线,愤然辞职的故事,不正是鲜明的写照吗?
二、实现“四化”教学,是思品课堂的不懈追求
1.“四化”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化”教学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探究化、探究生成化。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方针”,则是每一位思品教师的不懈追求。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教师提高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和掌控能力。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是一谈“以生为本”,就是教师不讲,成为教学的旁观者;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心说”,教师“目中无人”,只管“低头拉车”。
2.“四化”教育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单纯的说教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日渐开阔的视野、日益丰富的生活和日臻成熟的思维方式,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但又是冲动、盲目和不全面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该是导师。
三、“四化”教学的具体操作
下面就“全国中学德育观摩与展示活动”的课例,谈谈“一线四化”教学模式如何操作。
1.“一线四化”教学模式结构图如下。
2.“四化”教学的落实。
(1)知识问题化,指的是教师在精准地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把知识(教学目标)变成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寻求自身的成长,学生在“学”和“问”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如山东陈骞老师执教的《一生在交往,交往伴一生》一课。首先,他对课标的把握是准确的。课程标准规定: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围绕这一目标,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他把这一知识点变成了具体的问题。如:自闭症儿童为什么“多难”?你认为小帅快乐吗?小帅日记中的内心独白:宁愿做一个有朋友的学渣,为什么?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问题不断,但不是满堂问,而是在学中问,在探究中问,在生成中问,问得有梯度,问得有价值。
(2)问题情境化,指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视频、图片等音像资料),把问题还原成情境,或者寻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问题,满怀激情地期待并投入问题的解决。
还是山东陈骞老师的课,他精心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情境:“实话实说”(小帅的案例)、“交往对对碰”(四角色的案例),让同学们模拟讨论。其中不乏师生谈话,模拟家长与孩子的交往与沟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觉这不是上一节公开课,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际交往。
(3)情境探究化,指的是师生在经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后,开展思维的碰撞,结合体验和感悟的情境,展开激烈的讨论,可能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小组辩论,可能是静静地自我沉思、反省,可能是来一场真实的模仿……
广东张海云老师执教的《调控情绪》一课,拿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案例——课桌被推翻,引发一系列探究,从语文诗词情境开始探究,到诗人小伟的打油诗“书桌狼藉引情绪,箭步上前欲发泄。事后懊悔知真相,待人处事需冷静”的探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4)探究生成化,则是对情境探究化的一个总结,指的是在生生互动中、师生互动中内心引起的激烈反应(聚变或裂变),从而形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一环节也往往最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生成可能会与教学目标相违背,教师要加强引导,以免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时候,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新的价值产生了。
3.“四化”教学的有机统一。
(1)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两个环节更侧重于体现老师的备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课改怎么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相反,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教与学永远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2)情境探究化、探究生成化这两个环节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不可动摇的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出现探究的虚无化、形式化,这就需要教师宏观调控,确保学生的讨论围绕主题。课堂教学活动中,既允许学生活动,又不能让学生活动完全跟着老师走,失去学生的主体地位。
(3)“四化”教学的核心素养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既指教学目标,又指学生通过学习,到毕业后除了课本知识,剩下的那些东西。它是真正内化于心,又很难通过外在的考核来衡量的,也就是走上社会后怎么思考问题、怎么为人处事。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看到,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有的情境教学规律,去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情境化课堂。思想品德学科三维目标独有的特点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这也正契合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四化”教学模式,可以是三个环节构成一个教学系统:知识—问题—情境—知识、知识—情境—探究—知识的循环,也可以是知识—问题—情境—探究—知识的完整循环,甚至是可以有多个开端,从知识、情境、问题、探究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抑或是逆向循环,形成线型的教学系统,最后在学生心中形成网状的教学系统,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以上是我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模式粗浅尝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让立德树人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思想道德的严重滑坡,人们的价值观缺失,没有了信仰,甚至有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是要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与课标实现有机的融合,即与思想品德学科总目标、分类目标有机融合。
国家层面,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层面,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公平公正教育、纪律教育,这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前提。
公民个人层面,我认为就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奉献教育、交往教育、感恩教育、理解教育、安全教育等,这是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发生在身边的能突出体现这“24字”基本内容的教育现象,及时迁移、升华到思品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坚守德育情怀,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
教育永远不是肯定与否定那么简单。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美国女教师因为学生们考试作弊,违背了诚信考试,在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下,为了捍守道德底线,愤然辞职的故事,不正是鲜明的写照吗?
二、实现“四化”教学,是思品课堂的不懈追求
1.“四化”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化”教学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探究化、探究生成化。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方针”,则是每一位思品教师的不懈追求。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教师提高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能力、课堂驾驭和掌控能力。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是一谈“以生为本”,就是教师不讲,成为教学的旁观者;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心说”,教师“目中无人”,只管“低头拉车”。
2.“四化”教育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单纯的说教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日渐开阔的视野、日益丰富的生活和日臻成熟的思维方式,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但又是冲动、盲目和不全面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该是导师。
三、“四化”教学的具体操作
下面就“全国中学德育观摩与展示活动”的课例,谈谈“一线四化”教学模式如何操作。
1.“一线四化”教学模式结构图如下。
2.“四化”教学的落实。
(1)知识问题化,指的是教师在精准地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把知识(教学目标)变成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寻求自身的成长,学生在“学”和“问”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如山东陈骞老师执教的《一生在交往,交往伴一生》一课。首先,他对课标的把握是准确的。课程标准规定: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围绕这一目标,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他把这一知识点变成了具体的问题。如:自闭症儿童为什么“多难”?你认为小帅快乐吗?小帅日记中的内心独白:宁愿做一个有朋友的学渣,为什么?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问题不断,但不是满堂问,而是在学中问,在探究中问,在生成中问,问得有梯度,问得有价值。
(2)问题情境化,指的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视频、图片等音像资料),把问题还原成情境,或者寻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问题,满怀激情地期待并投入问题的解决。
还是山东陈骞老师的课,他精心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情境:“实话实说”(小帅的案例)、“交往对对碰”(四角色的案例),让同学们模拟讨论。其中不乏师生谈话,模拟家长与孩子的交往与沟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觉这不是上一节公开课,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际交往。
(3)情境探究化,指的是师生在经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后,开展思维的碰撞,结合体验和感悟的情境,展开激烈的讨论,可能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小组辩论,可能是静静地自我沉思、反省,可能是来一场真实的模仿……
广东张海云老师执教的《调控情绪》一课,拿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案例——课桌被推翻,引发一系列探究,从语文诗词情境开始探究,到诗人小伟的打油诗“书桌狼藉引情绪,箭步上前欲发泄。事后懊悔知真相,待人处事需冷静”的探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4)探究生成化,则是对情境探究化的一个总结,指的是在生生互动中、师生互动中内心引起的激烈反应(聚变或裂变),从而形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一环节也往往最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生成可能会与教学目标相违背,教师要加强引导,以免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时候,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新的价值产生了。
3.“四化”教学的有机统一。
(1)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两个环节更侧重于体现老师的备课,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课改怎么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相反,对这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教与学永远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2)情境探究化、探究生成化这两个环节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不可动摇的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出现探究的虚无化、形式化,这就需要教师宏观调控,确保学生的讨论围绕主题。课堂教学活动中,既允许学生活动,又不能让学生活动完全跟着老师走,失去学生的主体地位。
(3)“四化”教学的核心素养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既指教学目标,又指学生通过学习,到毕业后除了课本知识,剩下的那些东西。它是真正内化于心,又很难通过外在的考核来衡量的,也就是走上社会后怎么思考问题、怎么为人处事。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看到,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有的情境教学规律,去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情境化课堂。思想品德学科三维目标独有的特点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这也正契合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四化”教学模式,可以是三个环节构成一个教学系统:知识—问题—情境—知识、知识—情境—探究—知识的循环,也可以是知识—问题—情境—探究—知识的完整循环,甚至是可以有多个开端,从知识、情境、问题、探究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抑或是逆向循环,形成线型的教学系统,最后在学生心中形成网状的教学系统,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以上是我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模式粗浅尝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