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针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质量主体质量意识薄弱、诊改目标不明确、缺乏外部监督与评价机制等问题,提出改革措施: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办学质量责任主体;构建多主体的诊改运行机制,将质量监控落实到教学中;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常态化监控与阶段性复核相结合的特色诊改体系。
【关键词】教学诊改 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106-02
2015年,教育部颁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吸纳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戴明质量管理思想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从国家层面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自此,全要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成为职业教育的纲领。2016 年,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 2025》推出,指明中国工业的未来走向,对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也愈加明晰。但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本文拟在教学诊改视角下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革问题。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
质量保证体系(QA)最早出现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指的是能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正式引入“质量保证”概念,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讨论后,其概念最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准:对高等教育系统、院校、专业课程等质量进行评价的全部活动,包括评估、监测、保证、维持和改进。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定义为:为提升教育质量,制定相关教育目标,从而向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提供担保,进行包括质量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在内的所有活动的完整过程。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依据
1.系统论。1947年诞生于奥地利生物学领域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总体。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各个单元以一定的结构或规则组合成一个有机体,组合之后的整体并不是各个单元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种更加稳定的组织秩序,与外部的环境达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从这个理论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就是一个系统,涵盖了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服务质量、人才质量等要素,这些要素又分别对应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单元。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来保证这个系统的机能良好。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这个理论下,又衍生出戴明循环理论,该理论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准确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
3.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理论以了解、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第一要義。该理论对应到教育界,就是将学校看作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将学生与用人单位看作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方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满意。在顾客满意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科学客观地制定课程,保证满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
(一)质量主体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未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各项验收、评估都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自身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较弱。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职员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质量观仍然停留于认知层面,质量自律的文化还没有形成,各类审核性评估与考核性检查验收难以落到实处。从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反馈的信息可知,教学系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实践运行效果不甚理想,普遍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有执行但矛盾多、有评价但指标不合理等现象。此外,层级管理模式过于明显,质量主体几乎是被动服从,大部分工作依靠行政推动与院校领导经验管理,主体责任缺位,质量管理粗放、低效。
(二)诊改目标不明确,缺乏外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要长期保持与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的关联互动。然而,在2017年的诊改过程中,学院部分行政部门及教学服务部门没有明确的诊改目标及内容,片面认为诊改是评估的简单延续和复制,混淆诊改与评估的本质关系。与此同时,整个诊改过程主要基于自身力量来推进,忽视了外部条件的支持与依托,缺乏外界因素的评价机制,形成了诊改的“内卷化”,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革措施
(一)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办学质量责任主体
在诊改深入推行的信息化时代,传统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结合学院发展现状,在诊改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职业教育理念,确立学校为办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并明确学校相关职责为: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素查问题、找不足,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反馈体系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构建多主体的诊改运行机制,将质量监控落实到教学中 首先,构建“诊改学校—专家督导团—兼职督导组”三级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如构建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诊改运行机制,实时进行纠偏,把侧重于“进行时”的动态小循环与侧重于“完成时”的动态大循环结合起来,彻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诊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化链条。其次,将“诊改学校—专家督导团—兼职督导组”三级质量监控保证体系落实到教学一线,全面覆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需求等方面,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观层面、“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中心”的中观层面、“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宏观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结构稳定的诊改系统,形成学校内部常态化的监控机制。
(三)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以下步骤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搭建涵盖学校、系部、学科团队三级管理组织再搭配对应三层级的督导组织架构的多层级、专兼结合的质量监控组织;二是构建监控与评价同步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各自的系统内部又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展开;三是确定重点监督的项目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的支撑度、师资建设规划、学生发展规划,以及规划标准对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职业发展等的满足度。
(四)构建常态化监控与阶段性复核相结合的特色诊改体系
以学院的专业规划、课程规划、师资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构建常态化监控与阶段性复核相结合的特色诊改体系,确保学校整体利益与教师学生个体利益一致,激发质量管理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长效动力机制。
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结合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文件精神与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在诊改视角下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有效实施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向平.基于诊改实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2).
[2]高一赫.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3]肖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診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4]杨健.中职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策略[J].职教通讯,2018(11).
[5]刘志峰,刘晓静.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推进风险及防范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5).
[6]罗金凤,石静,王亮亮.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8(3).
[7]王小清.基于PDCA循环的职业院校“教诊改”理念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8]胡小和,宾映初.医卫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10).
[9]王贡献,沈发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诊改标准体系的构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10]丛晓芳.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基本思考[J].辽宁经济,2018(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GXGZJG2019B007)
【作者简介】岑 俊(1966— ),男,广西靖西人,百色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主 毅(1974— ),女,广西百色人,在职研究生,百色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马振锋(1965—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教学诊改 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106-02
2015年,教育部颁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吸纳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戴明质量管理思想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从国家层面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自此,全要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成为职业教育的纲领。2016 年,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 2025》推出,指明中国工业的未来走向,对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也愈加明晰。但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本文拟在教学诊改视角下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革问题。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
质量保证体系(QA)最早出现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指的是能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正式引入“质量保证”概念,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讨论后,其概念最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准:对高等教育系统、院校、专业课程等质量进行评价的全部活动,包括评估、监测、保证、维持和改进。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定义为:为提升教育质量,制定相关教育目标,从而向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提供担保,进行包括质量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在内的所有活动的完整过程。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依据
1.系统论。1947年诞生于奥地利生物学领域的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总体。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各个单元以一定的结构或规则组合成一个有机体,组合之后的整体并不是各个单元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种更加稳定的组织秩序,与外部的环境达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从这个理论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就是一个系统,涵盖了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服务质量、人才质量等要素,这些要素又分别对应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单元。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来保证这个系统的机能良好。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这个理论下,又衍生出戴明循环理论,该理论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准确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
3.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理论以了解、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第一要義。该理论对应到教育界,就是将学校看作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将学生与用人单位看作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方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满意。在顾客满意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科学客观地制定课程,保证满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
(一)质量主体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未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各项验收、评估都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自身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较弱。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职员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质量观仍然停留于认知层面,质量自律的文化还没有形成,各类审核性评估与考核性检查验收难以落到实处。从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反馈的信息可知,教学系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实践运行效果不甚理想,普遍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有执行但矛盾多、有评价但指标不合理等现象。此外,层级管理模式过于明显,质量主体几乎是被动服从,大部分工作依靠行政推动与院校领导经验管理,主体责任缺位,质量管理粗放、低效。
(二)诊改目标不明确,缺乏外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要长期保持与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的关联互动。然而,在2017年的诊改过程中,学院部分行政部门及教学服务部门没有明确的诊改目标及内容,片面认为诊改是评估的简单延续和复制,混淆诊改与评估的本质关系。与此同时,整个诊改过程主要基于自身力量来推进,忽视了外部条件的支持与依托,缺乏外界因素的评价机制,形成了诊改的“内卷化”,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革措施
(一)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明确办学质量责任主体
在诊改深入推行的信息化时代,传统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结合学院发展现状,在诊改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职业教育理念,确立学校为办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并明确学校相关职责为: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素查问题、找不足,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反馈体系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构建多主体的诊改运行机制,将质量监控落实到教学中 首先,构建“诊改学校—专家督导团—兼职督导组”三级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如构建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诊改运行机制,实时进行纠偏,把侧重于“进行时”的动态小循环与侧重于“完成时”的动态大循环结合起来,彻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诊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化链条。其次,将“诊改学校—专家督导团—兼职督导组”三级质量监控保证体系落实到教学一线,全面覆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需求等方面,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观层面、“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中心”的中观层面、“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宏观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结构稳定的诊改系统,形成学校内部常态化的监控机制。
(三)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以下步骤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搭建涵盖学校、系部、学科团队三级管理组织再搭配对应三层级的督导组织架构的多层级、专兼结合的质量监控组织;二是构建监控与评价同步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各自的系统内部又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展开;三是确定重点监督的项目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的支撑度、师资建设规划、学生发展规划,以及规划标准对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职业发展等的满足度。
(四)构建常态化监控与阶段性复核相结合的特色诊改体系
以学院的专业规划、课程规划、师资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构建常态化监控与阶段性复核相结合的特色诊改体系,确保学校整体利益与教师学生个体利益一致,激发质量管理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长效动力机制。
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结合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文件精神与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在诊改视角下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有效实施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向平.基于诊改实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2).
[2]高一赫.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3]肖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診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4]杨健.中职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策略[J].职教通讯,2018(11).
[5]刘志峰,刘晓静.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推进风险及防范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5).
[6]罗金凤,石静,王亮亮.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8(3).
[7]王小清.基于PDCA循环的职业院校“教诊改”理念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8]胡小和,宾映初.医卫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策略——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10).
[9]王贡献,沈发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诊改标准体系的构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10]丛晓芳.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基本思考[J].辽宁经济,2018(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百色职业学院为例”(GXGZJG2019B007)
【作者简介】岑 俊(1966— ),男,广西靖西人,百色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主 毅(1974— ),女,广西百色人,在职研究生,百色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马振锋(1965—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